《教师读后感、读书心得——《万古江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后感、读书心得——《万古江河》.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教师读后感、读书心得万古江河历史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们一生只能读取百页纸。回望过去历史的变迁,更能感悟现实的境遇。这本史书,不是简单的讲史实,而是动态的将我国的历史,我国的文化,我国这片土地上的事件串联起来。许老先生洋洋洒洒以笔作画,呈现出我国的发展史、变迁史。开篇即立意高远,气势磅礴,而后行文就好似江河一般洋洋洒洒,恣意前行,直到奔流入海,一气呵成。许倬云先生笔下的黄河之水,不仅是黄河,更是我国历史的绵延,从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向东延展到大海,这一路是时空的延展,是文脉的延续,是点点滴滴汇聚成现在的中国。这山,这水,流淌至今,绵延至今,这文化也像黄河水,不声不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本书是把中
2、国放在世界格局中的横向纬度,辅以时间的纵向经度进行叙述的。两种结构在文中不停穿插,时时交汇。不停地在同一历史时期这个纬度下对比的不同文明和与之代表文明帝国的差异和相互间的影响;同时又把两者放在时间纵向经度中观察各自的发展轨迹。就好像代表儒家的黄河文明,与代表道家的长江文明,在历史上一直在各自独立的框架中发展,同时也在融合中浸染,在碰撞中升华。如江河之水同宗同源,源起同一山脉,一条咆哮九曲,一条蜿蜒悠长,后同归大海。黄河文明内敛而厚重,长江文明灵动而开放,但共同哺育了华夏文明。本文的结构亦是如此,横向纵向结合立体展现了华夏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脉络与贡献。所以黄河和长江,虽似隔离,却能持续不断地交流
3、、冲突,相互刺激,终于合并成中国文化的主要地区。这两条路线的交织,使得中国思想既能谨守原则,又能应付时代的变化。文明视野,必然会带来政治、军事,经济多维度的记忆与思考。本文中在作者笔下,如江南的江河湖海汇集之地,融会贯通,兼容并蓄,取精用弘。让我们在大的历史框架下,世界格局中犹如有了上帝视角,俯瞰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去感悟政治的博弈,军事的抗争,经济的跌宕,文化的消亡与延续。万古江河,河流是乳汁,是脉络,河流是文明兴起的源头,河流是文化交融的载体,河流是经济涌动的脉搏,河流是王朝兴衰的回廊。书里很少对战争与政治、历代君王进行宏大描述,反而通过旁征博引,将关注点放到了民生百姓的生活和文化演变,以
4、小见大,总结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发展规律。从古代的中国、中原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世界的中国,看不同阶段的历史变迁,又将彼时的中国和世界同期历史相比较,比如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明代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近代革命与俄国革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这些历史上强大的帝国王朝,或因宗教信仰,或因文化反向,有的在瞬间崩塌,有的已灰飞烟灭。但是中华文化,却历经千年,一如大江大河,川流不息,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外来文化的融会贯通。文中的华夏文明,前半段无论是厚积薄发还是穷途末路,后半程无论是乐极生悲还是否极泰来。这都是中国历史纬度中的中国,世界格局中的中国。兴衰荣辱,起伏跌宕中一路
5、走来,走了五千年,走的艰苦却从未倒下。就跟河流一样,时而湍急,时而潺潺,时而奔腾咆哮,时而静默潜流,但从未停止向远方的大海流淌这本书以考古发现为主、以文献资料为辅,考察先秦到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上摄庙堂,下猎江湖,纵横东西,由表及里,细致合理地厘清中国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分析冷静客观,结论令人信服。当你看惯了王侯将相的历史,再翻阅此书,会发现原来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如此精彩。不同朝代,百姓有不同的衣着打扮、不同的食物,以及不同的生计方式。除此之外,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中东、南洋、欧洲的文化冲突和融合,还有这些异域文化被中华文化吸纳的过程和表现。中华文化和欧洲文明平行发展,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这也极大地影响着近现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格局。总之,帝王将相的纵横裨阖固然精彩,但人民群众更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虽没有太多历史留名,但他们存在的痕迹没有被历史淹没。正是他们看似平凡的人生,创造了不凡的华夏文明。正是他们的辛勤劳作,滋养了中华文化。成为载舟覆舟的水,也值得纪念和传颂。华夏文明,结缘于两条河:黄河与长江,以此为中心,以儒家之人间秩序和阴阳家五行家之自然秩序为根基,中国原生文明逐步向外辐射,海纳百川,终成华夏文明之万古江河,起伏跌宕,源远流长,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