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创新面临的困难.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799233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业创新面临的困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种业创新面临的困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种业创新面临的困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种业创新面临的困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种业创新面临的困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业创新面临的困难.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种业创新面临的困难问题中国是种质资源保有大国,然而中国的种业在基因资源挖掘和优异种质创制理论等方面滞后于一些种业强国,这导致我国种业科技面临着极大风险与挑战。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一、种业创新与种业振兴推进情况(一)本土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推广情况。某省启动了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项目,组建调查队对全省60个农业县进行了普查,征集和收集到在本地种植了30年以上的农家种质资源3900多份,并进行了

2、初步的分类鉴定、性状评价以及繁殖,最终将优质的样本将提交到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截至2021年10月,库内已经保存有5.59万份样本,54类农作物,涉及14个科、56个属、96个种。我们熟知的南粳46、抗赤霉病小麦等亲本资源都来自该中期库,其中以“南粳46”为代表的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是公认的“江苏最好吃的大米”,品质可与日本的“越光”相媲美。而该品种的关键元件优质基因就来自种质资源库中优质水稻资源“关东194”,“南粳”系列品种培育作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研发出了适合长江两岸种植的“南粳5055”,2013年,又推出适合江淮地区种植的“南粳9108”。目前“南粳9108”已经成为全

3、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之一。(二)本地种业企业和科技攻关的工作现状。包括研发机构、科研队伍、研发成果等。某水稻研究所长期以来,所累计育成水稻新品种89个,引领单产全省“十三连冠”,赢得了美誉,创造了水稻推广面积超4亿亩的奇迹,增产稻谷130多亿公斤,为种植户增加经济效益220多亿元。羌涵孚主持育成的特种稻米“香血糯”,融香、糯、紫色于一体,“武粳15”被农业部确认为首批常规粳稻超级稻示范品种;钮中一主持育成的武运粳7号被誉为江苏里程碑式的品种,武运粳21号攻克了被称为水稻“癌症”的条纹叶枯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江祺祥主持育成的武育粳3号单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誉为世界十大常规粳稻

4、品种之一。(三)创新成果突破国外种业“卡脖子”的相关工作与成果。目前,小麦、水稻等主要粮油作物种子几乎不存在“卡脖子”问题。而针对少量种源依赖性问题,XX围绕种业“卡脖子”技术,于去年底启动实施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重点支持关键种质优异基因挖掘、生物育种技术和核心种源攻关等方面。为了培育优良的种子,XX打造了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农高区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流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这些园区和载体都在为江苏种业研发高地提供科技支撑。以农创中心为例,其实体运行三年来,现已集聚近10个院士团队,初步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农业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累计签约引进高科技农业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

5、217家,推动了种业高质量发展。二、三个“不匹配”制约国内种业创新发展(一)创新利用效率偏低,与本土种质资源丰富不匹配。我国有世界最大的育种队伍、世界第二丰富的种质资源,但也有“国外种子论粒卖,国产种子按斤卖”的严酷现实。我国育种家数量世界第一,种业基础研究世界一流,为何出大品种的能力却不是世界一流?以玉米为例,部分企业反映我国玉米种子品种多,但缺乏专特用品种。目前,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8%,自主品种占比90%以上。育成品种虽然很多,但突破性品种少,尤其是适宜机收、功能营养型、专特用品种缺乏。与世界先进水平比,差距也很大。1996年至2019年,美国玉米亩产年增长8.5公斤,良种贡献率为65

6、%;同期,中国玉米亩产年增长4.5公斤,良种贡献率为45%。我国单产不到美国的六成。(二)产出转化效率不高,与一流种业基础研究不匹配。我国作物育种论文量世界排名,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德国位列前五,中国占全部论文量的20%,但是论文转化的突破性品种却不多。长期以来,我国种子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是相互分离的。育种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以论文、课题为导向,导师学徒制、课题组式,规模化程度低。种子产业链各环节的分离使得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很难形成有利的良性循环。而种业发达国家则是企业化育种,以市场、农户为导向,工厂化、流水线式,实现了由个人向团队的转变。(三)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与种业企业快速发

7、展不匹配。我国有7000多家农作物种企,前10家企业年销售额仅约100亿元,市场份额仅占国内的13%。从知识产权看,80%的企业没有植物新品种权,拥有10个以上新品种权的企业仅占2.3%,年研发投入总额40亿元,仅为德国拜耳的一半;种企自主商品种子销售收入总额也只与拜耳相当。美国科迪华和德国拜耳的种业总部都有数千名科研人员。科迪华在玉米领域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分子育种专利、掌握了60%以上的种质资源。拜耳的转基因育种技术全球领先,这是其强大竞争力的根本。而我国有80%左右的种业资源和人才仍集中在科研单位。少数种企虽从事科研育种,但因资金、科研人员数量等限制,其农业科研条件、和科研成果推广都落后于其他产业。三、基层的期盼建议对此建议:一是加强企业能力建设。应加强对国有和民营种业企业的培育、扶持和资助。不仅在资金层面要有政策,机构、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能力建设也要加强。二是加强创新目标的市场导向。种业创新目标应以满足国家需求为首任,同时开展针对市场需求的种业创新,并考虑到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产品优质安全需求。三是夯实种业发展基础。通过种子企业的行业交流,“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种质资源,通过研发创新来解决种源关键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