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多元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多元主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多元主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这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是“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要完成这个单元学习任务,学生就必须把握住单元主题。作家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社会、人生独特的认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主题的认识,历来观点较多。学生在思考、分析、选择之后对多个主题的认同,更加有利于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教师教学用书也强调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这就需要我们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进
2、行仔细梳理,以便将不同的观点较为清晰地介绍给学生。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几个主题其一“世事虚幻”。这个观点由明代的唐汝询提出,他在唐诗解中讲,“托言记梦,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他是说李白假托写梦境,要表达像梦境一样的现实世界也是虚无缥渺、不可捉摸的。这个观点成立的落脚点建立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了一个梦境,并且这个梦结束了,在梦境的高潮,诗人忽然魂悸魄动,突然惊醒,诗人梦醒以后又回到了现实世界。梦是虚幻的,人终将走出虚幻的梦境,世事也如这梦境一般虚幻。诗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也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既然世事虚幻,人就不应该执着于其中,沉迷于其中,因为沉迷于虚幻的现实毫无意义。其二“回首宫殿”。这一观点是清
3、代的陈沆提出的,他在诗比兴笺中讲,“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借天姥以寄意”。这个观点更加关注的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天宝五年一一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陈沆是说李白的特殊经历让其感慨不已,借着梦游天姥山在回想自己被玄宗皇帝在金銮召见,身为帝王侍从之臣的难忘经历。李白研究专家安旗就认同这一观点,她说:“梦游天姥吟留别,绝不是追求神仙世界,而是借梦游天姥写他待诏翰林的经历,抒他攀龙堕天的情态。”其三“游仙”。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仙境的向往。梦游天姥吟留别主要写的是一次梦,梦的高潮部分是诗人进入仙境。首先,唐代尊奉道教为国教,求仙思想弥漫在整个社会中。其次,结合李白毕生的创
4、作,他的作品中确实出现了大量游仙的内容,如古有所思中的“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怀仙歌中的“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等作品涉及游仙题材,尤其是他的七十首古风,涉及神仙的“殆十三四”,竟占了作品的十分之三四。李白曾多次求仙访道,他在诗中写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早年的他就深受当时流行的道家文化的影响,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成仙的种子,还在蜀地的时候就写下访戴天山道土不遇,可见这种思想产生得早,并且已经付诸行动,他后来结交的人中,一大部分是道土或者隐土,如与他交好并且将他举荐给唐玄宗的吴筠,就是一位道士。中国文学中的游仙诗的主旨指向两个方面:求仙得道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
5、满。如果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就兼具了游仙诗传统中的两个方面,既有诗人对神仙世界的渴望,也含有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其四,“蔑视权贵”,追求光明。这是当下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这一观点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代表者为游国恩,他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好理想,梦游神仙世界只是诗人苦闷无奈的手段。这一观点产生在政治氛围浓厚的时代,自然就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比如“反抗精神”。后来,像朱东润、萧涤非等学者都持有相似的观点。这个观点被写入了高校教材一一中国文学史,因为这套教材被使用多年,所以传播最广,也多为中学教材沿用。这种观点抓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描写的梦境是美
6、好光明的特征,以此生发,认为诗人是借助梦中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黑暗,梦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黑暗,诗人对仙境的向往有多强烈,对现实世界就有多憎恶。诗人在梦中世界是极度自由的,这也就突出了诗人在所处的现实世界中的不自由。探究主题的两种方法主题的得出是建立在一定的依据之上,这些依据侧重于作者的生平及经历和创作的背景分析作品主题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知人论世”;侧重于作品文本的分析,通过对文本的仔细揣摩分析作品主题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以意逆志”O这两种方法是古人经过长期阅读之后总结出的宝贵的阅读经验,也是我们解读作品时常常用到的方法。知人论世强调对作家生平的把握。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是“回首宫殿”
7、和“游仙”的结论,主要用的是“知人论世”的理论。判断为“游仙”主题,主要关注的是诗人的思想因素:一个方面是诗人早期便具有求仙思想,并且付诸行动;另一个方面是诗人有大量的以求仙为主题的作品。以作者的其他作品印证所要分析的作品,是使用知人论世方法的一条重要路径。“世事虚幻”与“追求光明”的主题侧重于对作品文本的把握,都从梦的特征入手分析,前者重视梦的虚无,后者看重梦的美好。“回首宫殿”的主题立足于李白长安的经历。晚期的唐玄宗追求的是享乐与长生,听说吴筠“有神仙术”,便在天宝元年征召了吴筠。吴筠在会稽郡与曾经旅居江南的李白有翔溪之游,两人是朋友,征召之后的吴筠就举荐了李白。这样,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
8、李白也被征召入京。入京之后,李白得到贺知章的举荐,得到了唐玄宗的礼遇,玄宗在金銮殿接见了他,并且“降辇步迎”“御手和羹”,封他为翰林待诏。虽为翰林待诏,但李白的工作并非主要是“问以国政,潜草诏诘”,而是侍从玄宗游玩,成了所谓的戏弄之臣。李白的心态也由最初对奉诏创作的荣幸逐渐转向对文学弄臣身份的厌倦,因济世的大志无法实现而变得苦闷。他开始了抗拒,“浪迹纵酒”,借酒装疯,甚至拒不奉诏,“天子呼来不上船”就是真实的写照。同时,诗人由于性格的原因,得罪了一大批的权贵。天宝三年,李白上书请求还山,玄宗也担心他饮酒泄露宫廷之事,顺水推舟,赐金放还,李白结束了三年的宫廷生活。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回到东鲁,思想
9、上抑郁苦闷,对前途感到十分茫然,借梦游天姥吟留别抒发了这种抑郁不平之气。探究主题需要批判继承的精神对于文本的多个主题,我们要学会批判地接受,不能只是简单地认同或者否定。首先,因为人们对于主题的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追求光明”的主题,强化李白的反抗精神,就与当时社会中弥漫的革命思想相关。其次,前人对一部作品主题的认识,自身有可能存在着不足,这就更需要我们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加以修订。比如,现在使用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并没有完全采用以上四种说法中的任何一种说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表述为“对仙境的向往,对权贵的抗争”。这个表述比较接近“追求美好”说,但删减了原来浓
10、厚的政治色彩,抹去了“反抗”,并且融入了“游仙”说的部分观点,同时对仙境的认识略微地做了修正。这个观点就是对前人认识的批判继承。我们分析作品的主题,不能机械地采用一种分析方法,而应该融合“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法,并且要灵活使用,这样所得的结论才更能经得住推敲。其实前人在分析作品主题时,也不会将两种分析方法单独使用。他们既能够密切联系作者生平,又能紧扣文本,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这两种方法之间取得平衡。例如,“回首宫殿”说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知人论世,但陈沆在得出这个结论时,就详细地分析了文本。他认为这首诗开篇讲的是“求仙难必,遇主或易”,瀛洲指的是求仙,天姥山指的是君门。神仙所在的瀛洲远
11、在云烟波涛的深处,渺渺茫茫,很难寻找得到,求仙之路,遥不可及,很难实现。越人所说的天姥山直插明灭变化的云霞之中,人们能够见到它的真实面目。“一夜飞度镜湖月”是轻快的,隐喻着诗人因为吴筠的举荐,被玄宗征召,直接进入宫廷,成为君王的侍从,”乘风而至君门也”。神仙世界就是宫廷的隐喻,梦境中的云霄就是现实世界中对普通人而言遥不可及的宫廷,峰回路转的恐怖景象对应的是政局的晦暗,惊起长嗟之后的梦醒对应的是赐金放还,远离宫廷,君门万里。诗歌结尾不屈事权贵的宣告是诗人对自己出宫原因的思考一一为小人排挤。探究主题应注重象征手法的表达我们在探讨梦游天姥吟留别几个主题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虽然不同的人对梦境认识不同,但
12、都认为梦是一个象征,可见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就是象征手法的使用。象征手法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可以追索到诗经的比兴,沈德潜谈过使用象征手法的原因及妙处:“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比兴互陈,反复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其言浅,其情深也。倘质直敷陈,绝无蕴蓄,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说诗碎语)这是说事情不能够直白地去说,道理也很难用语言说尽,所以常常假托别的事物去描述。诗人要抒发郁积的情感,也会借助别的事物去抒发。比兴手法中藏着诗人的悲欢之情,虽然语言浅显,但情感深沉。假如诗人直接叙述、议论、抒情,诗歌便没有韵味,语言便
13、是毫无情感的语言,自然就不会打动读者。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象征手法的使用,成为“回首宫殿”说的主要依据,”特别是李白攀龙堕天之经历,事涉朝政,更是难以显陈。李白这几年中的甜酸苦辣,语干禁忌,更是难以直言。不用比兴手法何以墀其义?不用比、兴手法何以骋其情?”该诗主题的几种观点分歧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正在于对梦境的判断不同,也就是对于梦境的象征意义认识不同。但无可否认的是象征手法的使用让梦境这个物象具有了多义性,有了多种不同的解读,从而也让这首诗有了丰富的阐释空间,经得住阐释,而读诗的趣味也正在于此。持“回首宫殿”说的学者认为梦境是宫廷生活的缩影;持“游仙”说的学者认为梦境是神仙所居的洞天福地;持“世事
14、虚幻”说的学者认为梦境就是梦境,不管多么美好,总是虚无;持“追求光明”说的学者认为梦境是美好,是自由。虽说认识有异,但梦境里一定有诗人的快乐,他路遇了心之所向的谢公宿处,脚蹬上谢公屐。谢灵运一直是李白崇拜的偶像,梦中见到偶像的遗迹总让诗人快乐,现实的痛苦在梦境中得以暂时解脱。梦境之中有恐惧,“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地动山摇,天崩地裂,仕途的巨变折射在梦境中。对此,人格伟岸的诗人也难免生出惧意。梦境之后有顿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从此,李白对于世俗的富贵荣达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生而好仙,才华绝代,被贺知章呼为“谪仙人”,胸怀大志,却一生郁郁不得志,生性豪放洒脱,在宫廷中不甘为人驱遣。长安三年的宫廷生活对他而言是复杂的,赐金放还之后,他在诗中写过,“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应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