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漆有机废气治理方案比选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喷漆有机废气治理方案比选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喷漆有机废气治理方案比选研究喷涂工艺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而喷漆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文章介绍了喷漆有机废气产生的原因,就喷漆过程有机废气产生方式及处理措施展探究,通过处理方案的对比讨论,明确了UV光催氧化处理工艺的优越性。标签:喷涂工艺;有机废气治理;UV光催氧化处理表面喷漆是一种保护金属不被氧化腐蚀的方法,具有适应性广、施工灵活等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然而,在喷漆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喷雾微粒以及其他形式的有机废气,这些有机废气含有一定的毒性,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污染环境,产生许多问题。因此,对喷漆有机废气进行有效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
2、有机废气治理办法主要有等离子法、吸收法、喷淋法、UV氧化法等。1.喷漆有机废气产生喷漆一般采用高压无气喷涂工艺,涂层厚度均匀,减少漆雾和漆渣,可节约涂料及稀释剂用量。该工艺的喷漆效率为60%80%。喷漆所用油性漆中包括主漆、固化剂和稀释剂,主要成分为树脂类,易挥发有机物主要为200#溶剂油、二甲苯、正丁醇、醋酸丁酯、IOo0#溶剂,统一计为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lo2 .有机废气处理方案比选目前有机废气治理办法主要有等离子法、吸收法、喷淋法、UV氧化法等,各种治理方法的原理及利弊情况详见表Io3 .处理工艺选择及处理效果3.1 处理工艺选择由于喷漆工序有机废气产生的间断性和喷漆废气浓度等特
3、点,从废气治理工艺净化效率、使用寿命、投资成本、运行维护费用和二次污染等方面考虑,UV光催氧化处理工艺是一种比较理想可行的方法。UV光催氧化处理有以下优占八、(1)高处理率:能高效去除挥发性有机物(VOC)、硫化氢、硫醇类等主要污染物以及各种恶臭味,治理效率高可达90%以上;(2)无需添加其他物质:只需要设置相应的排风管道和排风动力,使有机废气通过设备进行分解净化,无需添加物质参与化学反应;(3)适应性强:可适应高浓度,大气量,不同气体物质的净化处理,可每天24h连续工作,运行稳定可靠;(4)运行成本低:本设备能耗低,设备风阻低,可节约排风动力能耗;(5)设备占地面积小,自重轻:适合于布置紧凑
4、、场地狭小等特殊条件;(6)无二次污染:根据UV光催氧化的分解原理,有机废气最终降解转化为低分子化合物、CO2和H2O等无害物质,无二次污染物的产生,从而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3.2 推荐处理工艺因此喷漆有机废气治理工艺推荐采用UV光催氧化处理,典型工艺包含漆雾专用处理塔、中效过滤器、UV光催氧化等,喷漆废气处理工艺示意图详见图1。(I)收集系统:喷漆房设有独立的送排风系统,房体内为负压状态。通过集气管网进行负压收集,废气主要以有组织的形式排放,考虑到进出物料时敞开作业以及设备不能保证100%密闭操作,故有极少量废气以无组织的形式排放,收集效率以95%计。(2)漆雾专用处理塔:在水喷淋及填料的作
5、用下,废气与自上而下与喷淋液(水)充分接触,除去废气中大部分漆雾和水溶性污染物,再经过除雾层除去水滴和水雾。塔中的填料主要起到稳流作用,提高水气接触面积。(3)中效过滤器:进一步去除漆雾和水雾,保证UV光催氧化不受漆雾和水雾的影响,可进一步保证环保设备的运行和去除效率。(4)UV光催氧化:常温下深度光降解技术,有机废气在高能紫外线光束照射下,降解转变成无害物质,如CO2、H2O等。有机废气一微波+光解+O2O-+O(活性氧)O+O2O3CO2+H2O(1)3.3处理效果分析为了解UV光催氧化处理效率及达标情况,对采用该措施的企业进行实测分析措施达标性。通过对喷漆废气出口的监测数据可知,经处理后
6、排放废气中甲苯排放速率0.1030.137kgh排放质量浓度ll.515.0mg/m3;二甲苯排放速率0.0860.107kg/h、排放质量浓度9.4711.9mgm3;非甲烷总烧0.4830.53Okg/h、排放质量浓度42.259.Imgm3o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炫等有机废气符合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能够做到稳定达标排放4。4.结论综上所述,从废气治理工艺净化效率、使用寿命、投资成本、运行维护费用和二次污染等方面考虑,UV光催氧化处理工艺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能够为未来喷漆工艺有机废气有效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参考文献:1陈海林,谭宇,喷漆废气治理技术方案研究j工程技术,2016(9):00225-00225.黄沛新,喷漆废气治理及控制措施J.建筑遗产,2013(7):315-316.徐昕晨.喷漆废气治理及控制措施思考J科技尚品,2017(6):196-196.4盛楠,魏周好胜,陈明功等.喷漆废气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7,36(4):1434-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