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为古代束腰革带上的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钩为古代束腰革带上的钩.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带钩为古代束腰革带上的钩带钩为古代束腰革带上的钩,是古人衣着中常见的一小件挂饰,常用以系于腰间固定衣物,也是身份地位的重要标识。(1)现我们所见带钩的实物,其质料多系青铜,亦有铁、金、银、玉、石、骨、木等,其中一些则属于明器或装饰物。器型常见有禽形、琴面形、曲棒形、竹节形、琵琶形、匙形及兽形等。其横剖面多呈弧形,钩体一端向钩体正面弯曲,形成钩状,钩体背面有一实钮。长者在30厘米以上,短者仅2-3厘米。多制作考究,错金嵌玉,铭文雕镂,颇具艺术价值。其用途主要是钩系束腰的革带。用法是将钩钮嵌入革带一端,使钩体正面向外,背面正与腹部贴合,钩首钩挂革带另一端的孔上或附置的环上。龙首嵌玉鎏金银带钩部分小
2、形带钩是嵌于革带上的挂钩,用以佩带武器或其他小件随身器物。带钩也称为“箝工相传为战国时赵武灵王仿自西北游牧民族。或指当胸带使用的青铜带钩而言。初期,只限于甲服使用,后才取缔丝绦而转用到一般贵族王公袍服上。汉人称“师比”或“犀毗”,社会上流行一时,以致于俗语有“宾客满堂,视钩各异”的记载。考古发现证实,中国春秋中、晚期,在齐、燕、楚、秦等国的广阔地域内,带钩已开始出现。山东、河南、湖南、陕西、北京及辽宁等地春秋至战国早期墓中,都有铜带钩或金、玉带钩出土。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在9个殉人和17个从死者的身旁发现铜带钩64枚、金带钩2枚。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出土的带钩时代稍晚,证明带钩可能是中原华夏族发明
3、的。此外,在古代黑海北岸至西伯利亚地区还流行斯基泰一西伯利亚式带钩,其特点是钩首与尾柱弯向同一侧面,与中国古代带钩显著不同。青铜带钩史记齐太公世家:“(管夷吾)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祥异记:“长安民有鸠飞入怀中,化为金带钩,子孙遂富,数世不绝。”唐司空曙送王使君赴太原拜节度副使诗:“络脑青丝骑,盘囊锦带钩。”战国策赵策二:“赐周绍胡服衣冠、贝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宋姚宏注:“延笃云:胡革带钩也。则此带钩,亦名,师比”在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藏青铜器中,有一件非常引人注目的战国青铜带钩,形制特别,体量甚大。由于以往未发现类似铜带钩,发掘者初定名为带钩链条挂饰件,2019年经
4、重庆市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二级文物,定名为战国青铜链饰带钩。战国策书影钩首呈鸭头形,与一般常见带钩并无区别。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钩尾由上下两层矮圆锥形纽组成,其中下层四纽分系四根链条,每根链条中部以下又分系两根链条,右边六根链条末端又分系一桥型饰件,左边两根链条在末端系一圆形饰件,通长44厘米,重达260克。(2)据庄子记载,赌徒用带钩作为赌注,虽然没有黄金贵重,但也是大注;又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可见盗窃带钩还有可能被处死刑。到了汉代,带钩几乎成为人们必佩之物,淮南子.说林:“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就是说坐一屋的人,束腰的带和扣都一样,但带钩却品种繁多。这说明带钩不仅人人佩戴,而
5、且形制装饰也各不相同。(3)玉带钩在玉器中属于杂器,它虽为小器形,但却能够反映出当时玉文化的时代精神及文化意义。它在两汉时期发展达到鼎峰,这个时期玉带钩出土的数量最多,工艺和造型都有特别的表现,是我国带钩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4)玉带钩魏晋南北朝以后,出土带钩的数量急剧减少。这是有原因的,从整个魏晋南北朝的背景来看,在北方少数民族尚未入住中原之前,中原地区带钩数量锐减,是由于曹魏政权统治者提倡薄葬所造成的。曹魏与西晋时期出土带钩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王朝内部环境造成的,但至“永嘉南渡”之后,十六国与东晋、南北朝时期带钩数量的减少则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有着很大的联系。(5)继元人恢复了对带钩的
6、尊崇后,明人沿袭了这一风尚,只不过此时带钩的赏玩之意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性。高濂指出,“若指南人蚩托轴辂饰诸具,弁星蚩牛环、螳螂钩、辘耕环、螭彘、蟠螭环、商头钩、双螭钩、玉套管、球环、带钩、拱璧,皆王侯舆服之饰也。”晚明玉带钩做工以粗朴见长,不及宋元精致而仿古韵味浓厚。时人对制玉多有评价。他们推崇秦汉“双钩细碾,书法卧蚕”制玉之雅,批判宋工制玉之拙,认为“其取用材料亦多,心思不及。(6)战国青铜鎏金双兽纹带钩带钩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是人们研究服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探索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7)带钩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比如,”楚皇城出土鳖形铜带钩”这件文物对我们
7、先秦时期襄阳地区交通与文化上的地位有一定的帮助。(8)带钩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儒家认为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且大都是天授,只能认下自己的命运。当然,在衣着方面也要有区分才可以更好体现。所以在战国到秦汉之时很快在上层阶层流行开来,那扣系革带的带钩也随之大量出现并演变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9)带钩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战国中后期,带钩不论是在造型、纹样、还是装饰工艺上,都展示出当时的独有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样品。如今,带钩虽已不再作为腰带扣而存在,但它的造型艺术、装饰纹样和制作工艺等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延续着它的魅力。(10)带钩之美,千秋过后,依旧能为我们所感知。明代铜鎏金带钩【参考文献
8、】1白宇.金带钩考古学研究J.文物天地,2021(08):96-101.2崔炳堂.战国青铜链饰带钩N.中国文物报,2021-07-13(008).网刘桂馨.试论古代带钩的分类、特征与用途一以朝阳博物馆馆藏带钩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2-23.4张楠楠.汉代玉带钩的特征及文化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5王艳,李晓英.带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骤减之原因探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2):70-74+125.6刘洁.晚明玉带钩里的赏物之风N.中国文化报,2018-04-08(007).7樊佳倩,袁燕.基于传统服饰配件的文创设计研究一以带钩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04):3334+64.8谷口满.先秦时期襄阳地区交通与文化上的地位(梗概)一伍子胥故里碑和楚皇城出土鳖形铜带钩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湖北省历史学会、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湖北省历史学会、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2016:13.9王文.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0):16-19.10李晓梅.战国时期带钩的艺术性研究D.山西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