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853586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带钩是古人衣着佩束腰带的一种饰件和实用器物,也作为贵族和文人武士钩系革带的钩挂之物。带钩不仅仅是日常所需的实用之物,也是尽显身份的装饰品,是其身份与职位的象征。带钩一般分大革,革带两种。大革以布帛制作用于束腰紧身,由于质地是布帛,不太容易保管,所以保存完好的少之甚少。革带多以生革为之,主要用于系佩组绶、印章、囊、刀剑等物,因革带硬而厚实,无法像大革一样系结,使用时多借助于带头扣联,此类带头通常被制成钩状,称为带钩。根据作用不同,带钩又分为三种:一种是分别套结在腰带的两端,两钩相挂,作为束腰用,犹如现在的皮带头,这样的带钩形体宽厚,两个一对,横着使用;另一种是安装在腰带上供

2、悬挂东西用,形状似长方形,底部平板,而顶部略微隆起,与玉剑燧有些相似,很多人将两者混淆,或将两者视为同物;还有一种是用来绶在衣襟上,以作为钩挂衣襟活佩物用,此类带头通常被制成钩状,以龙头居多,故称为龙钩。龙钩的形状简洁大方,主要有钩首、钩身及钩钮三部分组成。现今传世的带钩中以玉龙勾居多,而且用料很广,有南阳玉,南田玉,岫岩玉,但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青玉为主,其中以和田白玉玉龙钩最为珍贵。因为过去这类在收藏者眼中不被看好的藏品,随着和田玉日渐匮乏及上等珍品日渐稀少,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玉带钩起源较早,一般认为不迟于春秋时期。此时期的龙钩体型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雕琢工艺简单,多为水禽形

3、,钩首向上回望,素面或龙雷纹,多数钩体背部没钮,也有部分有钩钮,但钩钮多靠近钩尾,随着年代后移,钩钮有渐离尾部而向体中部靠近,长度也渐趋加长。战国时期的玉龙钩已经基本形成由钩首、钩体、钩纽三部分组成的完备形态。其形制多样有体形较小的水禽形,有细长曲棒形,这两类有一共性:钩体的腹面多为素面或上刻几何或兽面纹。还有一类的钩首呈方形与颈腹部同宽,多素面,有的在钩首或腹面刻有凸起的弦纹。这一时期钩纽继续向中央移动,多数位于距离钩尾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处,个别已移至钩体中部位置。湖北荆门左冢战国中期墓1号墓出土的玉带钩钩首似鸭头状,有二圆眼,长颈两侧呈斜坡状,钩身呈宽阔的长方形,上段中部饰一朝上的兽面纹,

4、下段为一对颠倒的相同之龙,龙头接近钩尾,纹饰皆为浅浮雕,中间加阴刻T字形、三角形或半圆形网纹,钩身为长条形,钩尾大致平直,钩钮为长方柱形。汉代是玉带钩制造和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玉带钩制作用料考究,刀法简约大气,琢磨抛光细腻,纹饰线条粗犷挺劲,简洁精整,娴熟自然,圆润流畅,尽显独特艺术神韵。此时期有一类兽首形玉带钩特流行,体为曲棒形琵琶状,多素面或钩体上部斜磨几道凸棱,钩首刻几条粗阴线,刀法极简,螭纹带钩也多见,螭纹多雕成浅浮雕状,螭头短宽,足有两尖爪,这是汉代以前未曾见过的。两汉之际,钩纽继续渐离钩尾向钩体中部移动,至东汉钩纽几乎在钩体中部位置。陕西宜川出土的汉代中期玉龙钩,钩首呈兽头状,

5、钩身为琵琶形,其上饰一高浮雕螭虎,钩尾圆弧形,钩纽为圆柱形。魏晋南北朝玉带钩形状脱胎与汉,但更为简约,钩首只见其形不见其纹,颇为小巧,钩腹多光素平整。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出土的玉龙钩,其钩首为兽头状,钩身短而鼓起,钩身为琵琶行,其上有二道坚凹槽,钩尾弧形,钩纽呈圆柱形。宋代玉龙钩风格特征也带有汉代遗风,钩首多作禽鸟形,兽面形,体多扁宽而薄,也有窄腹体厚者,纹饰雕琢简练,矮纽,纽端扁圆状。其实从东汉至唐宋,玉带钩的使用量急剧减少,即使偶有,其风格特征也与汉代相似而不见创新变革之处,研究者称这一阶段为玉带钩制造使用的衰落期。江西吉水南宋墓出土的玉带钩钩首呈龙头状,长角,嘴角侧面横穿一孔,以示口腔,钩

6、身为琵琶形并有三道长凹弧面,钩尾呈弧形,钩纽为椭圆柱形。到了元代,玉龙钩大部分形质较宽像琵琶,钩首瘦长,多浅浮雕龙纹,头小而扁长,短且靠前,面颊平整,眉额隆起,眉毛上扬,龙嘴多闭合且龙嘴口部上下较平直,钩体上雕的螭虎紧贴腹面,双肩上耸,前腿同时向前伸呈爬行状,后腿一弯一伸,矫健有力,钩纽琢成长方形环孔或锤形,钮端扁圆,贴于尾部。西安电子城刘达墓出土的元代玉龙钩钩首呈高浮雕龙头状,头顶双角,分别刻出节状,宽高额,上端左右有浮雕卷云及长鬃毛,粗眉,眼窝甚深,倒T形鼻,刻出排牙,嘴角侧面横穿一孔,钩身呈扁平琵琶形其上饰一高浮雕螭虎,口衔一枝花,上有三朵俏色灵芝,钩尾呈弧形,钩纽为蘑菇状,柱帽呈扁半球

7、形。明代龙钩的造型较元代更为丰富,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有条形,圆棒形及雕成龙、螭、鸟、兽、虫等异形龙钩,其中以螳螂肚形数量最多。明代玉龙钩的钩首多为龙头,头短而厚微昂,前额梢隆起,虾米眼。龙颈较元代窄,龙嘴呈斜直状,不露整齐牙齿,露牙也只是上下两颗牙。龙嘴口角线开口大而深,吻部斜杀明显。钩面上的螭虎身为腾空之势,张口露齿,与龙头作近距离相望。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的明代玉龙钩钩首呈龙头状,双角向后卷曲,长发侧披,卷云形耳,长眉上卷,张口,刻出排牙,钩身为扁平琵琶形,其上饰一高浮雕螭虎,钩尾呈弧形,钩纽为圆柱形。玉龙钩到了清代已无实际使用功能,既而转化为文房陈设或笔架使用,可玩可赏,这也是为何很

8、多后人会将玉剑饰中的玉剑彘与玉带钩中的玉带箝相互混淆的原因之一。清代玉龙钩的钩首也以龙头居多,龙首高昂,有威猛凶悍之感,龙首额部出现块状起凸,龙眼更为突出,龙耳由猫耳形转为棒状形,龙腮上出现表示力度的块状肌肉,鼻翼开阔,鼻尖隆起,龙发较明代更少更短,甚至不雕毛发。钩面纹饰多样,以龙、螭相组合最为多见,钩首与钩面还有其他造型纹饰组合,但无论纹饰如何变化,都含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是清代玉雕最为典型的特征,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祥和,家庭幸福和美,夫妻团圆,子孙如意,健康长寿等等美好心愿。下面介绍几件不同造型却又常见的清代玉龙钩,以飨爱好者共同欣赏。白玉俏雕玉龙钩,龙钩长10.5厘米,宽0

9、.22厘米,件头不小,既可以当件摆设品,又可握于手中把玩,己由原先实用的腰带扣转变为装饰性的玩赏之物。它是由和田白玉和带红皮的白玉籽料巧妙雕刻而成,其玉质感温润,质地细腻,脉理坚密,有少许棉絮状,算不上羊脂白玉,也是白玉中的上等品,红色玉皮巧妙地分布于龙头和钩体,显得十分自然得体。钩首为龙头,龙眼突出,大鼻巨口,双耳后抿,双角卷曲,龙首微微向上昂起,显得十分精神,背面圆钮,钩体与多数龙钩不同,大多数龙钩的钩体要么素面要么雕一螭虎趴于其上,而此件龙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乍一看上去,钩体上雕了一只凤凰,纹饰采用清代常用的阴刻、阳线勾勒,平凹,突起,俏色,抛光,碾磨等技法,将风回首间的妩媚及一条长长饱满

10、的羽翼雕刻得淋漓尽致。古人认为龙是兽之王,凤是百鸟之王,哪里有龙出现,哪里就有凤来仪,哪里就会天下太平,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幸福美满,也是高贵吉祥的表现。现代人们常常把结婚之喜比作龙凤呈祥或龙祥凤瑞,表示夫妻喜庆。更为难得的是这块龙钩的钩体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似雕琢成一只憨厚可爱的小螭虎顽皮地趴于钩面,好像在与钩首的龙妈妈嬉戏玩耍,如此精湛的雕琢工艺,使得这块玉龙钩不失为清代玉龙钩中的精品佳作。清代青玉龙钩。玉质细腻,玉色泛青且带糖色,龙钩长9厘米,宽1.7厘米。钩首是龙首,龙头微微昂起,突眼,龙额突出,龙嘴微微张开,无龙发,背面圆纽,钩体上雕一枝叶缠绕的葫芦,葫芦上刻了几个米字

11、纹,喻示龙的子孙延绵不断,整个雕琢工艺简洁利索。清代青白玉龙钩。玉质纯净,光滑滋润,手感好,只是玉色稍稍泛青,龙钩长12厘米,宽2.4厘米,件头较大,钩首为龙首,龙头短而厚且高昂,突眼,龙颈狭窄,龙嘴张开,嘴呈斜直状,露上下两颗牙,龙嘴口角线开口大而深,吻部斜杀明显,无龙发。钩体雕一螭虎,螭体圆浑,螭首上仰,螭身抬起而与钩背的连接点较多,几乎紧紧贴于钩背,龙首与螭之间的距离很窄,恰好能搁住一只自来水钢笔,背面圆纽,清代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清代青玉鹅首带钩。玉质油润光滑,少许杂质,玉色较青,带钩长6厘米,宽1.2厘米,器形呈鹅首回顾状,鹅头简单明了,额头高高鼓出一块,像顶着一个小圆球,圆眼,钩体腹部微隆形成一条弧线,背面圆纽,整件器物型制简约、小巧,线条流畅,让人爱不释手。玉龙钩是一个集具体形态、完美工艺、文化内涵、时代风格于一身的实用器物,古往今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它不仅带给后人带来完美的艺术享受,也让后人了解了各时代的历史背景及风土文化,作为文物,它的经济价值、收藏价值也都在不断攀升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古建工程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