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的悲剧人生与他塑造的梅花“高士美人”形象〔2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启的悲剧人生与他塑造的梅花“高士美人”形象〔23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高启的悲剧人生与他塑造的梅花“高土美人”形象(231)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名句):1、雪满山中高土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以及“高士美人”与“疏影暗香”;2、袁安困雪;3、师雄梦梅。出处:明史高启传。参资:古诗文网高启梅花九首其一。高启画像二、名列“明初诗文三大家”高启(13361374年),字季迪,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明初,任翰林院编修,为诸王傅。高启,名列“明初十大才子”,与宋濂、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诗“冠于明、胜于元、高于宋”。当代伟人毛泽东认为,他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三、元末,少年为幕僚,后隐居青丘高启,北齐皇帝高欢后裔。他祖父和父亲以耕读为业,而家道殷实,生活富
2、足,为他提供了优裕的读书条件。高启天资聪慧,酷爱读书,才华出众,学识渊博,嗜好诗词,精于史学。他与张羽、徐贲、杨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被誉吴中四杰”。元末,饶介任淮南行省参政、兼守吴中,听说高启才名,多次相邀,聘为幕僚。饶相好客,高朋满座,大儒巨卿,老少咸集,而他年仅16。不过,他身高七尺,风采动人,诗文俱佳,谈吐不俗,也不比谁逊色。少年才俊高启孤高耿介,厌恶官场应酬,七年后,他借故离开饶府,依附岳父周仲达,在吴淞江畔青丘隐居,号青丘子,创作青丘子歌。他的诗中,有“不闻龙虎苦战斗”句,明太祖闻之不悦。他认为,自己正处统一天下的“苦战斗”中,你不呐喊助威也罢,却竟然“不闻”不问,这是什么态度?所
3、以,太祖早已不把他当好子民了。四、明初,任翰林编修、为诸王傅洪武元年(1368年),高启应朝廷征召,他携同乡谢徽一道入朝,明太祖也尽弃前嫌,俱任为翰林院编修,协助宋濂编修元史,不久,又任他为诸王傅。很显然,太祖这是试用他,考察他对朝廷的忠心程度。而他却敏感而紧张,表现出厌倦朝政,不求功名利禄的样子。洪武3年,元史完稿后,太祖重用他,连跳几级,授他户部右侍郎,而授谢徽吏部郎中,谢徽谦虚一番后,欣然应允,可他却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固辞不受,触犯了太祖的逆鳞。结果,虽被赐金放还,但他以不识抬举的行动,表明了不与太祖合作的政治态度。他返回青丘后,以教书为生,读写为业。五、归隐后,写上梁文,横遭腰斩洪
4、武6年(1373年),苏州府署新宅上梁,知府魏观请高启写上梁文。御史张度诬告魏观“兴灭王之基”,存心谋反。这可给太祖抓住把柄,其一、魏观府署建在张士诚废宫址上,意欲何图?其二、高启在上梁文中又用了“龙盘虎踞”字眼,犯了他的忌讳。太祖认为,“龙盘虎踞”应指帝王所居,高启却称张士诚宫址,很显然,这是别有企图。明史高启传透露,“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嚎之未发也J太祖一开始就不喜欢高启,后来授户部右侍郎,他又不顺从,不与大明合作,还写诗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完全不是一路人,是可忍,孰不可忍?朱元璋腰斩高启这次,高启又有心存“异图”把柄,总算给抓住了他的罪证,于是,太祖便秋后算总账,判处魏观斫杀,而判处
5、高启腰斩酷刑。太祖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人不为君用,诛其身没其家,不为之过。”他要杀鸡儆猴,警告那些不顺从的文人。太祖还破天荒,亲赴刑场,监斩高启。当时,高启被腰斩,没立即死去,他半截身子伏在地上,却拼尽心力,用手蘸着鲜血,一连写仁大“冤”字,鲜红刺眼,瞩目惊心。太祖大怒,厉声连呼:“再斩!再斩!”结果,高启被大卸8块!时年39岁。高启,行时太早、而殒折太速,远祸自保、而仍遭牵连,他的一生是暂短的,然而却是悲剧的人生。六、明朝开国第一诗人高启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于元末明初,在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的文化环境中,他独树一帜,挑起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元末以来纤稼缚丽的诗风,推动了诗歌
6、继续向前发展,为明朝开国第一诗人。他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他着意模仿,又不流于形式,而自成一格,正如他自评:“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至心融,浑然自成J高启长于七律,清新超脱,雄健豪迈。清人纪晓岚盛赞:高启“天才高逸,其于诗,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J高启著作,有高太史大全集18卷,其中诗歌较多,有2000多首,代表作为梅花九首。毛泽东手书梅花诗七、梅花九首其一赏析(上)高启的梅花九首是组诗,塑造了梅花的群像。其一为全诗之纲,诗人巧用典故,把梅花人格化,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形与神的特点,塑造了梅花的“高土与美人”典型形象。此诗为:“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
7、中高土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J大意为:梅花本来是王母瑶台的神品,不知谁把她带到江南,让她随处可见?她像大雪漫天时闭门高卧的隐土,又像清风明月的林泉下款款而来的淡妆美人。寒冬时她依偎着萧瑟稀疏的翠竹,春暖时她仍在大片青苔掩埋下散发残香。自何逊离开后,便没有好的咏梅诗了,不知她寂寞地在东风中,又开落了多少回?红梅图八、梅花九首其一赏析(中)前人认为,这首诗飘逸绝群,清雅超拔,题为咏梅,实则诗人心灵自白。诗人在诗中,首先,认定梅花为仙品,然后,围绕“高士、美人”俩意象,展开多层次、多侧面描写,来表现梅花的高洁品格与清雅风姿。首联,写梅花具有
8、瑰丽的风姿、不凡的气质,本来只应该栖息在王母娘娘的瑶台里,却不知被那个神仙带到凡间,栽遍江南各地。诗人给凡间梅花,赋予谪仙身份,这一奇想,概括地写出梅花超凡脱俗的异于众花特点,又能引人阅读兴趣。颔联,紧扣梅花异于众花的特点,用俩典故加比喻法,把梅花喻成“高士、美人”。先用苦寒洁白的雪来衬托高士的情操,以喻梅花如卧雪高士一样有孤清高洁品格;再以月色的清幽明丽来衬托美人的风姿,以喻梅花如月下素淡美人,有林下之风。意象鲜明,意境蕴藉。这一联为千古佳句,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颈联两句,为突出“寒、春”,诗人用了倒装句,理顺应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这颈
9、联,按诗律,必须换角度写,意象方可丰满,于是,诗人改变写法,直接描写梅花寒冬开,而春天死的不凡特征。在寒冬时,她与翠竹相依为命,梅竹双馨,共傲奇寒,用描写加衬托法,进一步表现梅花的情操和风骨;春暖时,虽已“零落成泥碾作尘”,掩埋在厚厚的春苔下,她仍然“香如故”,释放余韵,与春苔相映衬,进一步表现梅花零落时的柔美倔强的风韵。尾联,转向议论,用典故说事,写自己是千年难得的梅花知音。南朝何逊梅花诗写得好,何郎一去无知己;在我这个知己到来之前,梅花已寂寞孤寂地等待多少年了。这是说,自从何逊写了咏梅佳作后,800多年来,无人超越,又含蓄地表达自己也是咏梅高手。梅花之形好写,而梅花之神难写。高启这首咏梅,
10、巧用典故,突出“高土、美人”俩意象,深得梅花神韵,“超逸绝群,句煨字炼”,堪为咏梅佳作。九、梅花九首其一赏析(下)古代咏梅经典名句,先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人林逋用描写法,传神地写出梅花的倩影与风韵,从而让梅花得到俩雅名:“疏影与暗香”。而高启的“雪满山中高土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也让梅花得到两个别致的雅名:“高土与美人”。俩诗人的句法不同,却同为经典佳句。毛伟人年轻时读过高启梅花诗,年老了对诗中的经典佳句,仍一直念念不忘。想来,当与诗人的写法有关。这两句,如果只当用比喻法写的,也未尝不可,诗句流畅,意象优美,而如果看作用典故加比喻写的,那么,意象则显得典雅隽永,意境则更蕴藉
11、深沉了。这佳句中,诗人用了俩典故,构成了全诗的“高土与美人”的鲜明意象。袁安困雪与师雄梦梅图其中“高士”,出自后汉书中“袁安困雪”典故。有一年,洛阳大雪,人皆除雪,外出乞食。洛阳令视察灾情,独见袁安门前积雪如故,以为他已冻饿而死,便派人清扫积雪,进屋察看,只见书生袁安瑟缩在床上,便问:“何不外出?”袁安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后人把袁安这种宁可困雪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气节,称作“袁安困雪”,或“袁安节”。显然,诗人是以“袁安节”来比喻梅花的高洁品格。只是人们常用梅花比喻人品,而诗人为反向用此比喻而已。其二“美人”,典出柳宗元龙城录中“师雄梦梅”小品:隋人赵师雄,旅途饥疲,在路边树下睡着了。他梦见一位美女,淡妆素服,芳气袭人,语言清丽,把他引进一家酒店,饮酒交谈,恰似故交。又有绿衣童子来,起舞助兴。他醒后才发现,自己躺在大梅花树下,树上还有绿鹦鹉在啼鸣,空气中仍弥漫着淡淡香气。他知道梦见梅花仙子了。诗人用此典,是以美女的淡雅清丽,比喻梅花冰清玉洁之性、出尘高雅之姿。因此,高启采用这俩寓意美好的典故,一是赞颂梅花有像高土一样的高洁品格,一是赞颂梅花又有像美女一样的出众姿容,从而,描绘出梅花的玲扰身姿与高洁情操,塑造出神形兼备的梅花典型形象。诗人这种写法,不落俗套,又意象典雅,意蕴隽永,堪为咏梅佳品。陈存选2024、02、04国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