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859069 上传时间:2024-03-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1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1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1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1观潮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1观潮【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3 .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5 .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重难点】重点:1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2 .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难点: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

2、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视频中的钱塘江大潮,你会用哪个词语呢?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观潮。(板书:观潮)学生齐读课题。2 .链接“资料袋”,探秘大潮成因师:请大家先来看本课的“资料袋”了解一下钱塘江大潮吧!学生阅读“资料袋”。教师追问:看完这个“资料袋”,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预设1: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和它特殊的地形有关。预设2:杭州湾呈喇叭形,江面越来越窄,所以就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3 .教师过渡:大致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成因,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

3、篇课文,来感受大潮来时的汹涌澎湃。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4 .初读要求: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停顿。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江潮的?圈出关键词句。学生初读课文。5 .指名词语。指导多音字“薄”的读音。点拨:请大家查阅字典,看看“薄”有几个读音;再出示词语“很薄、薄饼、薄雾、薄弱、稀薄、单薄”,请学生辨析;最后归纳总结“薄”字单独使用时常读bdo,且多用于口语,与“厚”相对,如“很薄、薄饼”;读b6时常用于书面语中,如“薄弱、稀薄、单薄”;这里“薄雾”的“薄”读b6。6 .指名读以下词语:昂首挺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人声鼎沸引导:“昂、荡、崩、鼎”均为后鼻音,注意读准确。提问

4、:“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皿,后来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沸”是说锅里的水煮开了。“人声鼎沸”意思就是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7 .巧妙识字,交流方法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课本中其他要求认识的字,交流识字方法。重点指导“崩、震”:“崩”与“棚、蹦”辨析,“震”与“晨、振”辨析,在辨析中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并识记生字Q动作演示:屹立、昂首。归类识记:顿时、霎时。看图识记:鼎、沸8 .进行识字游戏,巩固识记生字词语。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全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9 .默读课文,

5、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10 课文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些画面?请边读边想象。潮来前,钱塘江,观潮的人们。潮来时,潮水,人们。潮去后,钱塘江O四、了解大潮,领略奇观过渡:我们先来领略一下潮来前的奇观。11 学习“潮来前”,领略潮之奇二(1)想画面:自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相关景物。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画面。(2)说画面:指名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古塔、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3)讲体会A.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

6、,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两句话描绘出钱塘江怎样的画面美?展现出怎样的意境?)预设:引导学生观察潮来前的图片,想象“横卧”二字的精妙。再抓住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潮来前钱塘江的平静。B.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话写出了观潮人怎样的心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有过急切等待的经历吗?和大家说说吧!)预设:引导学生通过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体会其中所表现的人物的心情,并启示学生联系自身经历,适当拓展,开阔思维空间。表达自己的经历时,要给人以真实感,使人能真切地体会到你当时的期盼之情,如等待远方的亲友、等待比赛结果等。(4)指导朗读

7、:朗读这一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慢,声音不要高。(5)指名读,齐读。五、观察比较,学写汉字1.教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本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也讨论出这篇文章的描写顺序,了解了潮来前的景象。下面我们来学习写生字。2,引导学生关注字的结构:“顿”左右同宽;“崩、震、霎“上扁下长、上收下放。12 重点指导:潮、震潮:左边三点的摆放位置略微形成竖着的弧形。中间部分倒数第二笔为提。震:上面是“雨”字的变体,四点均是从左斜着往右下轻轻运笔;下面倒数第三笔是竖提。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5学生练写,写完后对照评议。6.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 .进

8、行识字游戏,巩固识记生字词语。2 .读词语。课件出示: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1)指名读词语。(2)齐读词语。(3)根据词语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来啦!读了这些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3 .说画面。(1)指名交流。(2)过渡: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呢?二、想象画面,感受奇观1.聚焦“潮来时”,感受“潮之奇二(1)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四自然段描写潮水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明确:作者是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两方面来写“潮来时”的景象,写出了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2)自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印象最深的句子,圈出最有画

9、面感的词句,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习提示:品读想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预设:“响声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大家读这句话,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预设: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不仅出现了画面,白线越来越近,更出现了声音:人声鼎沸,大潮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品读想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教师提问:那条白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预设: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教师:大潮的气势越来越大了!品读想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0、教师提问:再近些,大潮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预设: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导交流:“一丈”约等于3.33米,“两丈”大约为6.66米,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两丈多高的大树、两丈多高的楼房、两丈多高的山崖教师追问:两丈多高的水墙比两层楼还高。生活中的“墙”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这堵墙在不断移动、排山倒海而来呢?从“两丈多高”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我从没见过这么高的水墙,可见浪潮之大,冲击力之强。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点拨:注意重读“白浪翻滚”“两丈多高”,读出大潮的气势。品读想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师提问:浪潮

11、越来越近了,这时候的大潮是什么样子的?预设: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师:谁能说一说“犹如”是什么意思?预设:好像、仿佛。教师:大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想一想“战马”是什么样子的,一排“白色”战马又是什么样子的?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是什么感受?预设1:“千万匹白色战马”这个比喻太精彩了,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场景,感觉特别壮观。预设2:万马奔腾,浩浩荡荡。这钱塘江大潮真可谓“天下奇观”啊。品读想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四字词语写出了大潮的声势浩大,是哪个词语呢?预设:山崩地裂。(板书:山崩地裂)引导交流:生活中你

12、听到过哪些巨大的声响可以用“山崩地裂”来描述?试着说一说吧!预设:演奏时的锣鼓喧天,燃放的爆竹教师:“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当海潮奔腾涌来时,有如山崩地裂似的壮观气势叫人惊叹不已。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小结:课文从声音和样子两个方面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板书:声音样子)(3)指导朗读:作者围绕一个“奇”字,把这一天下奇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在读文章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自然景观。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课文第3、4自然段,想象大

13、潮的形态,读出大潮的变化。学生齐读课文第3、4自然段。2.学习“潮去后”,深化“潮之奇”。(1)教师: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大潮退去了,江面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漫天卷地地涌来、风号浪吼的江面、两丈来高的江水。(2)教师提问:大潮已过,而余波未平,你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来?预设1:漫天卷地。预设2:风号浪吼。(3)说画面:余波漫天卷地是怎样的画面?江面风号浪吼是怎样的情景?教师;此时此刻,站在堤岸上的人们舍得离开吗?预设:要是我,我就舍不得,我会还沉浸在刚才的震撼之中。教师总结:作者用文字,铺开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声音也如同浪潮一般,汹涌而来,让人置身其中,久久不能平静。(4)指

14、导朗读:想象潮去后的画面,读出气势。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5)感受“奇:潮来前、潮去后出现两次“平静”,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吗?三、借助诗歌,感受奇观教师过渡:作者描写的大潮的画面是不是很壮观?下面一起读一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再一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1)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2)请大家再读这首诗,从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预设1:诗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文中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二预设2:诗句“头高数丈触山回“,对应文中的“只

15、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二(3)学生齐读全诗。四、内化语言,迁移运用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奇”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奇”在潮来时雷霆万钧的声威和惊心动魄的气势。“好像闷雷滚动”,比喻形象、贴切;“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状、颜色令人称奇;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如战马,似山崩地裂,壮观天下无。“奇”在潮去后漫天的余波、怒吼的风浪、暴涨的江水。余波尚且如此,浪潮之大可想而知。2 .小组活动:我来做导游。(1)教师倡议: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如果你们一家刚好来到钱塘江观潮,爸爸让你做一回小导游,你会怎么介绍大潮呢?(2)明确要求。(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4)视频展示大潮形成的原因。3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运用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几种方法:结合重点语句展开想象,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结合图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