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本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的本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课堂教学的本质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学术界曾有过深入的探讨,无论是从理论的高度和视角的广度,都表达出内在的深邃思想,充满着让人向往的美好景象。可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理论上的探讨在实践中并不是那样,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一种需要和意图,结合个人的能力在进行着不断的衍生和开展。所以,从另类角度看,我想课堂教学的本质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曾在德国出现的交往教学流派,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而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是把教学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那就是教学过程要充分表达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因此,像过去那种“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就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学不仅仅是
2、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过程,这样就没有了生命活力,学生学的东西都是死的,没有生命价值。而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那就有了活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大家共同研究问题,通过分析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向导,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构建自己的逻辑架构和知识体系。而有些科目(如文科)就需要教师在启发学生的过程,让学生获得灵感,而老师的知识也仅仅是老师个人的理解所表现的产品。如果老师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把问题都纳入到研究的气氛中,寻找突破口,遵循根本的思想,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通过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自身的开展。所以,我在教学的前后,总是在
3、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讲过很多遍的题目,而且总结的很全面、到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总是出现“反复错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思维架构和学生是不同的,两者要想获得“同频共振的效果是需要一定的磨合才会有的,这个磨合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从解释学生对“理解的认识来看,理解就是一种“视域融合。如果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理解的很透彻,并且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和对话,把这种理解的视域置于课堂上,学生在自身的逻辑架构中进行调整,获得和老师同样的理解,这时两者的视域产生了融合,也就让学生获得了理解。同样,学生在课后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是要对学习材料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如果能够和材料中的视域产生融合,那么,理解也就自然产生了。这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当然,我想说的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我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着笑声。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灵性,你的想法如果让他们都能体会的话,就不需要你再去教他们了。而学生也需要在课堂中获得思想的撞击,而不是知识的填塞。他们对纯粹的书本知识其实是不敢兴趣的,而对老师说的一些题外语却很有兴趣,这个时候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以上是我今天上了三个班的课后突然产生的一个想法,也是一个不成熟的观点,或许以后能够用的上,所以,现在把它先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