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材使用情况与以人为本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教材使用情况与以人为本的建议.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人教版教材建议三桥中学语文学科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固然不妥,但脱离工具性来大谈人文性不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再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中体会教材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单元之间缺乏精细逻辑联系只有当课文内容连贯而富有逻辑形时,学生才能清晰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是否到达学习目标,并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教材不贴近学生生活教学中,表现出不适合农村及偏远地区学生实际,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援用的内容应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但教材的城市本位过于严重,使农村教师与农村孩子的教和学变得更加困难和无奈。数学学科(1)教材有些内容偏难。有的知识面涉及广,难点也多(如
2、自行车里的数学、设计运动场、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等);由于题型开放,条件隐藏,有的题目增加了无关信息,增加了题目的复杂程度。(2)有些形式上的多样化反而华而不实,冲淡了数学味;个别题目重形式不重培养技能,训练不够扎实。(3)教材编排有的地方不太合理,知识跳跃性较大。(如分数除法解决问题)。(4)教学目标难把握,由于开放与灵活,教师对有些内容的编写意图难以理解,心中不踏实;虽然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对课本作二次开发,但毕竟我们不是特级教师,能力有限。(5)有些教材要求组织的活动趋城市化,超越了农村学生的生活经历。(6)由于教学资源缺乏,无法表达新教材的优势。英语学科1、生词太多,单词量太大,知识面太广,农
3、村地区学生的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难点。2、七年级教材中没有音标教学内容,对生词的教学无从着手,3、根基知识的量大,教学中学生不易接收,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熟悉知识难度大。阅读量太大。物理学科首先,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未包含考试的设计,致使教材的实施受到不合理考试制度的冲击。现行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缺乏合理的考试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制度,致使现行初中物理课程的实施仍是围绕中考指挥棒打转转。物理课程教材改革应该与考试评估制度的改革同步进展,考试评估制度的改革,应服从于课程教材的改革,否那么课程教材改革中素质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就难以全面贯彻和落实,这也必然影响到改革的成败和效果。其次,虽然我国已实行“一纲
4、多本的制度,出现了多种教材的格局,但由于考试评估制度、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没有跟上,使教师和学生没有选择教材的余地和时机,从而造成了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消的状况,背离了课程教材改革的初衷。因此,在进展课程教材改革的同时,要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指标、方法、组织和制度等体系,加快考试、评估和招生方法的改革,建设起科学的评估体系和可操作的措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地选择教材的宽松环境和条件,以保证真正全面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第三,应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教师的适应情况是课程教材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条件,有些教师由于业务水平低,不能很好把握大纲的要求,吃不透教材,不理解教材编
5、写意图,教法不当,专业知识面窄而陈旧,实验技能差等,是影响教材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某些地方还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因而在课程教材改革过程中,应进一步从教育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学生的态度、教学方法、评估能力和标准等方面,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全面培训。第四,课后练习少,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进展很好的复习。化学学科1、单元中化学概念较多,安排讨论的内容也较多。除了“活动与探究外,还出现了“调查与研究栏目比较好。2、考试与教学内容脱节政治学科在内容上:繁难偏旧,成人化、简单化、概念化、学科化。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生身心开展特点和思想生活相脱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重知识
6、,轻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理论、轻实际,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在方式方法上:重灌输、轻引导。很多的时候我们非常热心地、积极地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被教育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容器,而不是认识的主人;把学生看作是千篇一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这种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上政治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在教育领域中:重课堂、轻实践。目前政治课教学基本上采用的仍是“课堂为中心模式,没有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时间,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耳、手、脑去亲自感受、体会和提出
7、意见、建议。从理论到理论,可以说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从基本上解决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一困扰目前教学开展的深层次问题。比较西方的公民课,一般都让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就一个课题,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合理化建议,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到达了口头教育所不能到达的效果。历史学科一,学习?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学和命题的主要依据(知识重点和能力要求。如马关条约与民族危机的关系一戊戌变法;如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一资本主义开展和扩大市场、劳动力)二.回归教材,以生为本,注重对根基历史知识的教学,并且,注重在学生中的落实(初中历史教学以感性
8、知识为主,基本的史实和结论要掌握.单元或专题知识空白表格让学生完成;了解历史线索和联系。三、主要有: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归纳能力、阅读、理解和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与地理的渗透能力以及与现实的联系能力、正确的审题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上学期开场接触并使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到现在快一年了。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这一套教材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教材编排和装帧设计方面不够人性化,没有以人为本。和其他教师交流以后,发现教师们也和我一样对这套教材有许多的想法。结合平时的使用情况,我将这套教材的问题归纳整理如下:一、课本里的字太小太密。课本正文使用得最多的是小三号字,
9、其次是四号字,这两号字还没有苍蝇大(不信你可以抓一只普通苍蝇去比较一下再加上排版又非常的密。所以,就算光线充足,学生看起课文来仍比较吃力。在阴天或其他光线不太充足的环境下,学生看课文就更加的困难了。我曾经看过不少学生在使用这书的时候,脸都快贴到课本了,这里有学生的习惯原因,但我认为主要还是课本里的字太小太密。这也是容易造成学生近视的原因之一。二、插图的排版局部欠妥。课本里有的插图是置于文字的底层的。这些背景插图没有经过淡化处理,在颜色线条方面显得过于花哨,导致文字和背景插图混在一起,教师和学生识别起来十分吃力(比方四年级下册151面介绍普罗米修斯的内容)。三、课本的装订也有问题。课本的页面设计
10、太靠近于装订局部,中间那些内容都跑到书缝里面去了,特别是学到中间的时候,必须要用两只手使劲地掰,才能看到藏在缝里的内容。还有一个问题更令人头疼一一这课本是摊不开的。它好似装了弹簧,你把它翻开来摊开桌面上必须用两只手按着,假设一放手,这课本就像逮到了老鼠的老鼠夹一样,马上自动合拢。这可苦了那些孩子。在写语文作业的时候,左手要使劲地压住课本,右手既要写字又要扶作业本,有时掉了橡皮擦要捡一下,或是哪里痒了要抓一下,等到捡完抓完,那课本不知什么时候又合回去了,又得重新来找那一页,浪费了许多时间。有的学生很聪明,他会买来一个大夹子夹住那一面,或是找一块茯头一样的东西压住它,使其不能动弹,但用完了这一页,
11、下一页又要重复这一项额外的工程,还是一样麻烦。孩子这么辛苦,他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呢!哎,可怜!四、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生字,分为一类字和二类字,但不管是一类字还是二类字都没有注音和组词。可能是编者要学生自己去动手注音组词吧,这想法很好。可问题是,他没有留出位置给学生注音组词,学生只能在生字之间的狭小缝隙里组词和写拼音。写完以后全部挤成一团,既不美观又不好认。为什么就不能在这方面增加一点版面,预留一点点空间呢五、课本安排的教学内容太多且重复,实际所需课时大大超过一个学期的课时量。我们先来看看在小学一个学期里面语文的教学时间总共有多少。在小学每周安排7节语文课,每学期有21周(除去预备周一般只有2
12、0周),也就是说一个学期里面语文的教学课时是140节课,所有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在这140节课内完成。我们再来看看课本里面的内容实际需要多少节课来完成。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安排了32篇课文,平均每篇课文需要2课时教完(包括听写、练习、稳固所需的课时)一共64课时;八个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两课时,共16课时;八篇大作文,每篇作文需要三课时,指导一节课,写一节课,评讲一节课,共24个课时;八次单元测验,测验两课时,评卷一课时,共24课时;中段考三课时,期末考复习两周十四课时考试两课时,共19个课时;还有散落在课本里的二至多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参里面没有安排课时。因此,教学这本课本所需的实际课时一共
13、是147个课时!实际所需的课时要比方案课时多出7个课时!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还要增加7个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还要求这个语文教师整个学期都不能请假;要求整个学期都不能有灾害性天气;整个学期都不能举行春游运动会文艺汇演及其它德育活动;整个学期都不能放五一清明端午的假!教学内容如此之多,任务如此之重,时间如此之仓促,教师基本忙不过来。我们的很多教育专家说,要把每一节课上成精品课,不打无准备之战。这就得要求教师必须有充分的时间去钻研文本,查找资料,准备课件,设计整个教学环节。假设每一节课都这样去上的话,估计到学期完毕都还有一大堆课没讲完。实际情况是,教师们平时上的都是“快餐课,厚厚的一本课本,这一课
14、刚讲完,还有好多后进生没消化没过关没稳固呢,为了赶进度,又匆匆忙忙讲下一课。能够按方案讲完课已属不易,更别提个别辅导了。作文教学,许多教师也只上一节指导课,然后安排学生课外去写,写完以后也不再评讲,因为评讲作文又要再花一节课。那教师们若何备课呢往往是提前一天看看课文,看看教参,把握住了主要内容主要目标后,第二天就可以讲新课了。教师写教案,基本跟不上讲课的进度。我敢打赌(如果我赌输了的话我请你吃饭),全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小学教师的教案都是抄的,而且百分之八十都是在写“回忆录,什么叫回忆录呢就是明明这篇课文已经讲完了,却还要回过头去抄这一节课的教案,这已经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做的都是“无用功,可
15、又不得不去抄,因为要应付检查。这种“回忆录现象,大家都知道它的弊端,可大家还是那样的心照不宣,一如既往地继续下去,就是没有人提出来解决。如此赶场似的备课和上课,我们把它叫做“快餐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当然精品课还是有的,这就是每个学期每个教师都必须上的公开课,需要一两周的时间来准备,但一个学期只有一节。因此,课本“减肥,是势在必行啊。再说说内容重复的问题。这套教材每册有八个单元,将32篇课按不同的训练内容文分为8组,每组四篇课文,也就是说这四篇课文的内容和训练重点大致一样。这四篇课文按“精读-略读-精读-略读间隔开来。我个人的看法是,能否将后面的两篇课文删掉,每个单元只安排两篇,一篇精读,另外
16、一篇让学生按照第一篇的学法自学。这样既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并将每一节课上成精品课,另外还有更充足的时间进展个别辅导。也许你可能会说,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量和识字量不是一下子少了一半吗我认为大可不必担忧,课本只是学生使用的一种学习工具,是为掌握方法用的,学生的识字和阅读如果只靠这本语文书就大错特错了。学生在课内掌握了方法,又能有较充裕的时间,就能进展大量的课外阅读。我建议除了课本以外,编委们还可以再编一本配套的使孩子们爱看的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强的课外阅读文选,作为课本的拓展和延伸。这样,学生的识字与阅读量不降反增,又增强了教与学的弹性,可谓两全其美。七、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设计异常笼统,且没有可操作性,既不能稳固知识,又表达不出方法论。试举几例,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尊严?课后练习题:1、这个故事很感人,我要多读几遍。(这样的题有等于无,甚至有点无聊)2、让我们联系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