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碗类漆器的设计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国秦汉碗类漆器的设计特点.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战国秦汉滕漆器的设H特点碗类漆器在战国秦汉时期出土的漆器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作为实用的漆器类型,本文主要从适应分轻制、适应收纳和适应生活多样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碗类漆器的设计特点。战国秦汉;碗类漆s:设计特点战国至秦汉是漆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个时期实用型的漆器是上层社会使用的主流,而其中碗类漆器又占很大的比重,这从历年的考古发掘可以看出。碗类漆胎主要是指用来盛装食物渊物类型,主要有:漆豆、漆碗、漆盘、漆耳杯、漆盂等。这些器物不仅出土数量大,而且在设计上也颇具特点。本文即从其设计特点加以分析。一、适应分餐制的设计古代中国人最初是采用席地跪坐分餐制的进餐方式。至少在隋唐以前,正式的筵宴还维持
2、着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为了适应这种进餐式,人们通常将食器直接置于地面或身前低矮的案上。特别是中上阶层的宴饮多用案来置放食物。例如汉代的案,是一种类似今日的大型托盘的家具,形状或长方形或圆形,有的下面附有矮足,方形的多为四足,圆形的或有三足(图1)。这从许多考古发掘中已得到证实,除了级别较高的墓葬,许多中小官吏墓葬也有案出土。案如何具体使用,在不少文献中都有提及。后汉书逸民传中有孟光举案齐眉的记载。汉书外戚传中说:“许后朝皇太后,亲奉案上食。这说明占代的案是要经常被移动和举起的。那么案的尺寸应该是在适宜人举起的范围之内。笔者曾做过试验,以身高170厘米的人为例,当跪坐时,身体前倾最远可取到离身
3、体50厘米左右的物品。再加上案的摆放离身体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案的宽度一般不易超过50厘米。以身高170厘米的人为例,双手举案的长度在60J里米一70厘米比较适宜,超过90厘米就有相当的困难了。故案的长度也应控制在60厘一70厘米以内最好。从考古发掘出的案的尺寸分析也基本符合这个尺寸。笔者收集了从战国至东晋时期的30余件案,其长度大都在60厘米一70厘米之间,宽度大都在50厘米左右,长宽比例基本为1.4:1左右。案的尺寸的确定,也直接限制了置于案上的碗类漆器的大小尺寸。因为是人一份的分餐制,所以置于案上的碗类漆器首先要满足可以盛放多种饮食的需要。当时贵族的饮食种类是相当丰富的,例如周代天子的饮
4、食就分饭、饮、膳、馈、珍、含六大类。礼记曲礼上第一记载,“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裁,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酶皆处内,葱深处末,酒浆处右。以膈脩置者,左胸右末。”从中也可看出古人进食种类之丰富,而且还要摆放有序。置于案上的碗类漆器如何满足这些要求?我们以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漆案为例,案上漆器平行排成两行,一排为3个漆盘,另一排为2个漆盘、1个耳杯和2个卮,有3类共计8件(图2)。从数量和种类上看,是可以满足多种饮食的需要的。但是要将多达7、8件碗类漆器置于案上,这就要在制作时对于杯、盘、卮、碗的尺寸要有所限制,以适应分餐制的需要。还以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食案为例:此案长76.5厘米,宽4
5、6.5厘米,置于上面的5个漆盘直径为18.5厘米,耳杯长14厘米,宽为10.5厘米,两件卮的口径都在9厘米一9.5厘米之间。由此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其最大尺寸均不超过20厘米。这个尺寸也是一个比较适宜置于案上满足一个人进餐量需要的尺寸。从其它考古发掘的碗类漆器的尺寸分析也基本上符合这个尺寸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碗类漆器的设计是适应分餐制需要的。二、适应收纳的设计在发展鼎盛期的碗类漆器设计中,适应收纳、便于携带的设计也是值得注意的。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适应收纳的碗类漆器在楚地出土较多。楚人生性浪漫、少受约束、喜好郊游,在野外宴饮也不足为怪。随县曾侯乙墓的出土器物可以证明。“从这两件食具箱的器身
6、外面有栓绳的铜扣看应是一担,大概是外出打猎或野餐用具。此外还有江陵望山沙冢楚墓、荆门包山楚墓(图3)、湖北荆州纪城一、二号楚墓,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另外有四川荥经古城坪秦汉墓均有内置杯、盘的食具盒、酒具盒和奁出土。外出宴饮如何收纳携带,还要使食具不损坏并保持清洁卫生,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从出土的碗类漆器看,当时的人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为了适应收纳,碗类漆器(主要是耳杯和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适形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漆盘的设计上。从这个时期出土的大量漆盘来看,多数为圆形,方形盘是很少见的。但是为了能便于将漆盘放入酒具、食具盒内并尽可能地节约空间,设计者将圆盘变为方盘来适应酒具、
7、食具盒的内部空间。例如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出土的酒具盒,整器呈长方形而圆其四角”,置于盒内的盘为“长方形而圆其两角(近酒具盒短边)将盘做如此处理,目的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可售放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耳杯设计中。携带众多耳杯外出,最节约空间也是最方便的携带方式就是将众多耳杯依次叠放(图4)。设计者设计了两种叠放方式:一种是将耳杯依次平放叠加,再放入耳杯盒中:另一种是将耳杯竖起登放置于盒中。此外,为了方便叠放,有的耳杯的背面还设计有小圆钉。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酒具箱内就出土了这种带圆钉的耳杯。“为了便于一件件叠放入箱内,在每件两耳的背面成斜对角各侈出一个小圆钉,以便悬隔。”小圆钉不仅方便悬隔,其实
8、也起到了保护耳杯避免上下耳杯相互摩擦的作用。第三,可固定和卫生的特点。杯、盘置于箱中,在运输过程中很有可能在箱中产生移动,损坏杯、盘。为此,方盘在箱中多为倒扣放置,箱盖合龙正好起到固定作用。例如荆门包山楚墓发现的酒具盒“中间两段空间大小不同,大的一段空间扣覆漆盘,小的空间无物。”耳杯的固定也用扣段的方式。一种为单一方向的扣叠,如在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耳杯中,“具杯盒内套装耳杯七件,其中六件顺叠,一件反扣,反扣杯为重沿,两耳断面三角形,恰与六件顺叠杯相扣合,可谓设计奇特,制作精巧。”另一种为双向的扣叠。湖北省江陵高台33号汉墓出土的草叶纹酒具盒,内盛圆耳杯十枚,侧竖置,其中第四枚耳杯之剖面是三角形
9、,另五枚耳杯与之对置。”这种倒扣,扣装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箱内移动的问题,同时由于盘底向下,杯底朝里也更加清洁卫生。三、适应生活多样化的设计碗类漆器在战国至汉代的发展与鼎盛期间,器型种类不断丰富增加,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多样化生活的需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礼仪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实用”的需要。作为礼仪的需要,在尚有争议的关于熨的文献中就有记载。韩非子十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为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从中可知,至少从夏开始就把碗类漆器作为祭器来使用了。其实作为礼器之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见端倪,瑶
10、山良渚文化遗址9号墓出土的嵌玉高柄漆杯,从杯体嵌玉分析,就很可能是用于祭祀而非实用。进入商周以来,礼器的主流是青铜器,而碗类漆器中的漆豆也很可能作为礼器来使用。陕西县长安张家坡出土的漆豆,“盘壁嵌蚌泡八枚,泡上以红彩画圈。柄镣嵌小蚌泡四枚及菱形蚌片两枚。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出土的漆豆,“豆盘外镶一周蚌泡,其间饰小型蚌片。豆柄部饰有蚌片和漆绘构成的饕餐纹。这些镶嵌有蚌泡的漆豆作为日常使用并不太方便,作为礼器的可能性倒是很大。同样曾侯乙墓出土4件盖豆,盖顶、大耳均是浮雕装饰,雕刻精致、复杂,明显不同于同一墓出土的其它碗类漆器。这说明他们很有可能也是作为礼器来使用的。战国时期,主要在楚文化的推动下,碗类
11、漆器大都作为社会中上层日常宴饮的实用器来使用,直至汉代发展到了高峰。为了满足盛装各种食物的需要,这个时期的碗类漆器的类型趋于多样化,主要可分为饮器和食器两大类。饮器主要用于饮酒的器皿。酒在我国起源很早,殷商时代造酒就很发达。殷人嗜酒成风,为此还亡了国。商代贵族饮酒多用青铜器,漆器较少使用,造型上也多模仿青铜器。辽宁熬汉大甸子墓有航形器出土,应该是用来饮酒的。除了陋,饮酒还有可能用杯。陕西长安张家坡和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周代时期的漆器中就有漆杯。在漆器使用成为主流的战国和汉代饮酒主要用漆耳杯。从考古发掘即可看出,这个时期从各级墓中出土了大量的耳杯,这也从侧面反映当时饮酒之风盛行。在古代文献中
12、也经常提到耳杯。如楚辞中有:“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汉书外戚列传中有: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古文献中的羽觞即为耳杯。耳杯是仿鸟的形即为鸟的翅膀,饮酒时应双手执耳,以示礼貌耳杯不仅用来饮酒,有时也用来进食。马王堆1号墓中出土的漆耳杯底部有“君幸酒”和“君幸食”的文字(图5)。“君幸酒”显然是用于饮酒,而“君幸食”很有可能就是用于进食之用。羹在当时是个种很流行的食物,而烫的食用方法在礼记曲礼中有记载:“烫之有菜者用本梗,其无菜者不用梗。”这种食烫的方式与当时饮酒也颇为相似。当时酿的酒不同现代的清酒,酒中还有酒糟,饮用时酒与糟要一同吃下。饮酒用耳杯,吃费这种流质食物用耳杯也是极为便利的。朝鲜平
13、壤乐浪郡王吁墓出土的杯文为“烫杯”史记项羽本记中载:“则幸分我一杯烫。应该是耳杯也用于进食的最好证明了。另外,卮与樽也有可能用于饮酒或者盛酒。据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介绍:卮是圆形饮酒器,樽形制略小,上有盖。但从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食案上的器皿配制来分析,已配有一只耳杯,故卮用来饮酒的可能性不大,而很有可能用于盛酒之用。食器是盛装食物用以进食的器皿,主要有豆、盘、碗和盂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豆主要在商代至战国时期出土较多,秦代以后就很少出现了。它的作用逐步被盘所替代。所以秦汉以来除了耳杯,盘的出土数量也相当大。碗在这个时期出土较少,特别是在等级较高的墓葬中很少有出土。这说明上层人士较少用碗。豆9盘在当
14、时是用来盛肉类和菜蔬的。马王堆1号出土的漆盘中就留有鸡骨等,钱玄先生在三礼通论中指出:盛濡物之器曰豆,濡物指醯菜、肉耨、庶羞等。由此可见盘与豆的功用。此外,盘还有用来盛饭的可能。满城汉墓出土的漆盘中写有褚饭盘”三字,这说明此漆盘很有可能是被当作饭盘来使用的。关于碗和盅的使用,说文解字评述中的解糅为:“饭器也。”说明碗与孟是用来盛饭的器皿,而碗与盂在形制上也基本相同,只是碗的尺寸小于孟。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2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4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墓地整理小组.荆门市包山楚墓者发掘简报J.文物,1980.5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傅举有.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漆器全集(3).汉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8.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洋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84(5).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队.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4(5).9李恩江,贾玉民.说文解字评述(全本)K.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