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鲁隐公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鲁隐公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鲁隐公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子擘请杀桓公,以求太宰。隐公注日: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兔裘,吾将老焉。“蟹惧,反雷公于桓公而弑之。苏子日:盗以兵根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矣。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之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尔,而长于桓。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使隐公诛肇而让桓,里夷、齐何以尚兹?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优施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
2、李斯不免于二世之虐,皆无足哀者。吾独枣而出之,以为世戒。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李斯听赵高之谋韭其本意独畏蒙氏凌其位故勉而听高。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何蒙氏之足忧?释此不为,而具百事于市,非下愚而何?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以也夫!吾读史得鲁隐公、晋里克、秦李斯、王允之,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后
3、之君子,可以览观焉。(苏轼鲁隐公论,有删节)注鲁隐公,惠公之庶子。惠公死时太子允(桓公)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李斯听A赵高之谋B非C其本意D独畏蒙氏E夺其位F故G勉H而听高IL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比划,与苏武传中的“复举剑拟之,武不动”中的“拟”意思相同。B.虽,即使,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虽日爱之,其实害之”中的“虽”意思相同。C.表,表述,揭示,与陈情表中的“谨拜表以闻”中的“表”意思不同。D.五刑,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的统称,文中“具五刑”指犯人受遍五种刑罚
4、。12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隐公因为当初桓公年少而暂代国君,现在想把国君之位交还他,自己去菟裘养老。B.苏轼认为,君子在实施仁义时不会顾及利害得失,小人做事时不能做到义和利兼顾。C.王允之听闻王敦与钱凤的密语,借呕吐弄脏了脸和衣服,躲过了王敦对自己的怀疑。D.苏轼感慨于这四人的遭遇,并为他们设想了更好的应对策略,让后世君子引以为戒。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译文:(2)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译文:14 .苏轼在文章最后“感其所遇祸福”,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这四个人所遇“祸福”的原
5、因。【答案】10. BDF11. B12. D13. (1)道路上的人与强盗并非有仇,但他们认为不杀强盗,那强盗将要杀他们自己。(2)这两个人的智慧就像出自一个人一样,而他们遭受的灾祸也没有多少差别。14. 鲁隐公对公子聚的野心未采取应对措施;里克、李斯利令智昏,没能义利常兼;王允之急中生智、随机应变。【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斯听从赵高的谋议,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害怕蒙恬夺去他的丞相位子,所以勉强听从了赵高。“李斯”是主语,“听赵高之谋”是谓语部分,“李斯听赵高之谋”语意完整,B处停顿。“非”是对“其本意”做的否定判断,连起来是一句话,D处停顿。“故二所以,常用在句
6、子开头,领起结果,F处停顿。故选BDF016.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盗贼拿着兵器在别人面前比划。/又拿起剑对着苏武比划,苏武不为所动。B.错误。即使。/虽然。句意:即使是伯夷、叔齐德行如此高尚人,又哪里能超越他?/虽然说是爱惜它,这实际上是伤害它。C.正确。表述,揭示。/奏表。句意:我特别将它揭示出来,让它作为世人的鉴戒。/恭谨地写表呈报皇上。D.正确。故选B0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并为他们设想了更好的应对策略”错,根据“使隐公诛壁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
7、”可知,苏轼只为四人中的鲁隐公和李斯设想了应对的策略,对里克和王允之没有。故选D。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涂”,通“途”,道路;“击”,攻击、杀害;“且”,将要。(2) “若”,好像;“其”,他们;“受”,遭受;“少”,多少。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简要概括这四个人所遇“祸福”的原因,结合文本看,涉及鲁隐公、里克、李斯、王允之四人。根据“隐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肇惧,反诺公于桓公而弑之”可知,隐公要把君位还授给桓公,让公子肇害怕,但隐公并没有对公子警采取任何措施,给了公子肇杀隐公的机会。“惜乎其不敏于智也”,是
8、可惜隐公的不够智敏而被杀。根据“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可知,君子实行仁义,并非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然而君子的行为通常都是仁义和利益兼顾的,小人和这相反。据此,里克、李斯受祸可概括为:是未能坚持仁义,仁义和利益不能兼顾,利令智昏。根据“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可知,王允之躲过了灾祸,“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这是王允之感到危险后采取的措施,据此概括为:王允之能看清利害形势,善于随机应变,做到了急中生智。【参考译文】公子肇(向鲁隐公)请求杀害鲁桓公,想借此机会获得太宰之位。鲁隐
9、公说:“因为鲁桓公年幼的缘故(我才暂时摄政,如今他长大了),我就要把国政交还给他了。现在已经派人到菟裘修建城邑,我准备迁居到那里养老。”公子晕听了很害怕(担心事情败露而受到责罚),于是就反过来到鲁桓公那里去诬陷鲁隐公进而把鲁隐公杀害了。苏子说:盗贼拿着兵器在别人面前比划,别人一定杀死他。这哪里只是被盗贼比画的人会这样做,路上的行人也都会捉拿攻击他。道路上的人与强盗并非有仇,但他们认为不杀强盗,那强盗将要杀他们自己。这鲁隐公的智慧,竟然还不及这些路人,真是悲哀啊!鲁隐公,是鲁惠公继室所生的儿子,他虽然并非嫡子,但与鲁桓公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比鲁桓公年长。鲁隐公追念先君的遗志而把君位让给桓公,难道
10、这还不能称他是一个仁义的人吗?可惜他在智慧上不敏捷。假使隐公诛杀了公子擘而把君位让给桓公,即使是伯夷、叔齐德行如此高尚的人,又哪里能超越他?(晋国的)骊姬想杀害申生,但知道困难来自里克,所以施优便来了。秦二世想杀害扶苏,但知道困难来自李斯,所以赵高便来了。这两个人的智慧就像出自一个人一样,而他们遭受的灾祸也没有多少差别。里克最后不免被晋惠公诛杀,李斯最后也不免被秦二世杀戮,这都是没什么可悲哀的。我特别将它揭示出来,让它作为世人的鉴戒。君子实行仁义,并非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然而君子的行为,通常都是仁义和利益兼顾的,而小人则相反。李斯听从赵高的谋议,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害怕蒙恬夺去他丞相的位子,所以
11、勉强听从了赵高。倘使李斯听到赵高废立的计谋,马上召集百官召集全军而将赵高杀掉,对扶苏有这种恩德,哪里会被罢相呢?蒙恬哪里值得担忧的呢?放弃这种行为不做,而遭五刑被斩于市上,这不是最愚蠢的人又是什么呢?哎!乱臣贼子,就像蝮蛇一样,它所螫过的草木,还完全可以毒杀死人,更何况被它直接咬上了呢?王允之与王敦在夜间饮酒。王允之酒醉就先告辞去睡觉了,当王敦与钱凤密谋造反时,王允之已经醒来,全部听到了他们的言论。王允之担心王敦怀疑自己,于是大肆呕吐起来,衣服、脸上都沾上了污秽之物。王敦果然拿灯来探看他,看见王允之躺在呕吐的污秽之物中,这才作罢。危险啊,差一点就完了的王允之呀!孔子说:“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可居住J看来是自有他的理由啊!我读史书,看到鲁隐公、晋国的里克、秦国的李斯、王允之四个人的事,感慨于他们所遇到的祸福像这样,所以特别写出他们的事实来,后来的君子们,可以对之观看了。(苏轼鲁隐公论,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