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探索:思辨性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探索:思辨性阅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一种探索:思辨性阅读十年来,我一直指导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既拓展,又深化,弥补阅读在量、质和结构上的遗憾。我觉得,高中阶段的阅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态度上,都应该以理性的、批判性的思辨性阅读”为主体。从实践看,强调阅读的思辨性与批判性倾向,也确实能够唤醒和激发学生沉睡的阅读兴趣与欲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功效。我的“思辨性阅读”实践,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内容选择上,我偏向于理性化阅读近十年来,我一直在学生中开展杂文阅读与“万字时文”阅读,-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其内容的理性化与思辨性。现代杂文的特点,在于它独立自由的精神姿态以及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若无此两点,杂文就
2、不能自成一“体”,鲁迅等杂文家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要养成独立自主的思想习惯和多元、理性的思维方式,读杂文,算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我的杂文阅读,立足于态度与观点的冲击,多以主题为单元展开。而主题的确立,我也是根据当代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理念来确立的,比如独立人格、理性精神、质疑能力、悲悯情怀、尊重常识,等等。这些理念的形成,不独于他的成长大有益处,对他的阅读与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另一个较有成效的探索,是我钟爰的“万字时文”阅读,我也称之为“极限式阅读”。“万字”这个词,主要是强调读物在长度、容量和难度上的挑战性,同时也暗示了其在内容建构上的理性化与思辨性。一般说来,长文的展开,依凭的是知识
3、与视野,依靠的是逻辑与思辨,总体上倾向于理性化和思辨性。多年实践下来,在选文上,除了必不可少的可读性,我秉持三个标准:一是思想理念上,要略高于学生;二是文化视野上,要略宽于学生;三是在写作艺术上,要优于学生。形象的概括,就是要接近学生阅读水准的“极限”。比如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钱理群)、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骆玉明)、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周国平)、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雷颐),就比较合乎这三个标准。那些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文章,一概不选;晦涩、玄虚的文章,不选;与学生的认知水准距离太远的,不选;伪抒情、伪情调、伪崇高,不选。作为一个每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做出这个判断并不是一
4、件很困难的事情。十多年下来,我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多是以文化眼光观照人物、历史、思想、典籍等内容的思辨性的文章。我的想法,就是要改变那种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的阅读现状,逼使学生不得不以仰望”的姿态来阅读,以探究的心态来阅读。而且,理性化的内容,也给了他们依靠知识考辨与逻辑推断就能自我确认的探究对象。这样的阅读,更能培养多数学生的自我力量感。二是在阅读态度上,强调批判性阅读我们的学生缺乏批判精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批判”这个词在很多时候被误读了,甚至被妖魔化了。其实,从阅读角度看,所谓“批判”,不过就是边阅读边评断,边理解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说到底,就是一种独立的阅读姿态。批判性阅读,强调的就是
5、阅读者独立的姿态、质疑的眼光思辨的过程。阅读时的从众心态与膜拜心理在经典阅读中表现最显著。像水浒传这样的著作,它张扬疾恶如仇、扶弱济困的侠义与忠义精神,很可贵;但刺眼的,是那喷薄欲出的匪气、杀气、暴戾气与血腥气,这些东西对年轻的读者肯定是有腐蚀作用的,对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是弊大于利。鲁迅站在民族精神重塑的角度批判“水浒气”,是很深刻的。这就需要有我们批判的阅读态度。不是跪着读,而是站着读。读圣贤书,还是为了做当代人;读前人的书,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阅读的价值,在于它有益于当下的生活,有益于鲜活的生命,有益于我们的文化成长和人格发育。这样的阅读,必然是以我为主,与自我的人生思考相结合,与自我
6、的生命选择相结合,在阅读中对话,在阅读中思考。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认真读上三五本经典。不是猎奇,不是浏览,不是为了找点谈资,不是为了简单的为写作寻找素材,而是沉浸式阅读,代入式阅读。我将名著的阅读定位在“人生智慧的理性反思”上。好的经典一定是人生的教科书,它所呈现的生命形式与人生内容,正是我们体悟生命、省察人生的镜子”。三是阅读过程的思辨性阅读是一个过程。我相信,阅读的人生价值和语文价值,更多来源于对过程”的自我管理。从我的教学实践看,那些注重过程、注重过程中的思辨与探究的学生,往往收获更丰。在学习中,我主张阅读、思考与写作三位一体。比如在名著阅读中,我注重读写结合。比如我的俄狄浦斯王教学。用半
7、个学期完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自学与教学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我将“读写结合”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比如写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梗概;以不同的叙述角度讲故事,比如分别以俄狄浦斯、王后的口吻叙述这个故事,或者从戏剧观众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这个过程就是为了让学生细读文本,理清人物关系和故事线索,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与内涵。温儒敏先生建议考查学生对名著中的细节的了解,我很赞成。有没有读原著,看看他知不知道这些细节,就明白了。有了了解,才能达成理解。读名著是为了什么呢?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讲这个离奇的故事,说说这个剧本的优点。归根到底,读经典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
8、文化,反思自我。俄狄浦斯王关注的是“命运”问题,又涉及真相、担当、选择、忏悔、悲剧等命题,它的思考穿越古今,是讨论和思考“命运”等问题的最佳“资源”。根据这个理解,我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命运、真相、责任等相关的作文命题,让学生用俄狄浦斯王为“资源”写作文,这个过程既是对原著的反刍与整合,又是对文化的理解与思辨,对自我的反思和创造。我的做法很俗,带有强烈的“训练”色彩和功利追求。但若以功利的手段促成了名著阅读的“非功利”目的,让学生在功利的阅读中产生了兴趣,体验到了趣味,岂不是两全其美?读,还是不读,这才摆在师生面前的关键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名著是思想的“资源”,是文化的“资源”,是写作的“资源”,
9、而非简单的“素材”。网络上有个笑话:鲁迅先生用心血创作阿Q正传,你却用它来做阅读题。经典沦为素材,尖锐地显示了教育的势利化与庸俗化。现在流行万能宝典、写作秘籍、素材大全之类,其实多是些拼凑而成的名人轶事、典故新闻。学生既不了解事件的真相,更不可能去了解事件的背景,只能在似是而非的引用中,哗众取宠,投机取巧。此风断不可长,这样的东西泛滥,只能说明写作教学的堕落。将名著作为“资源首先是要尊重名著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是思想的火石,对话的伙伴,探索的对象。而对它的使用,则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再如我和同事们开展的“万字时文”综述的写作,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之后,能够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进
10、行分类与分析,抽象与综合,整合与表达,这个过程必然导向逻辑与思辨。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文化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整合的过程;既是一个文字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整合的过程。这对于习惯了浅阅读和信息筛选式阅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阅读体验和表达体验。习惯了读短文、写短文的学生,往往会心生畏惧;但实践下来,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而且不乏创意和创造,而表现出的奇思妙想和写作水准,也让人称叹。这种“极限式的写作”,XX高中生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写作体验。“思辨性阅读”,是理性的阅读,是对话式的阅读,是批判性的阅读。当然,它也是一种建构性的阅读,有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文化发育以及他们的语言建构。基于这些考虑,我很乐意推广“思辨性阅读”这个阅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