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11929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精、气、血、津液失常,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代谢和功能异常,以及它们之间互根互用关系失调的病理变化。人体精、气、血、津液的充足和运行协调,是脏腑、经络、官窍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因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精、气、血、津液的失常或关系失调,必然会影响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发生。但是精、气、血、津液又必须依赖脏腑功能活动而不断化生和维持其正常运行,因此脏腑生理功能异常也会影响到精、气、血、津液代谢失调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所以精、气、血、津液失常的病机,不仅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各种病理变化的基础,也是分析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是疾

2、病过程中最普遍的病机。由于精、气、血、津液之间在生理上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故精、气、血、津液失调也常相互影响,相兼为病。(一)精的失常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瘀两个方面:1 .精虚精虚,主要是指精的不足和功能低下而产生的病理变化。精,主要指肾精。肾精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维持其充盛状态,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的根本,宜藏而不宜耗。因此,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水谷不充,或房劳过度,耗损肾精,或久病虚弱,脏腑精亏不足,日久累及于肾等,均可导致肾精不足,而出现精虚的病理变化。肾精亏虚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生殖功能减退,智力和体能下降等,临床可见

3、儿童囱门迟闭、骨软无力、生长发育迟缓,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遗精阳痿,早衰,老年脑髓空虚、智力减退、骨质疏松,而见精神委顿、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体弱多病等。2 .精瘀精瘀,是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指出肾中精气充盛,青春期后即有精液外泄。但若房室不节,或忍精不泄,或年少手淫,或旷久不交,或惊恐伤肾,或忧郁气滞,或瘀血、败精、湿热阻滞,或外伤等,有可能导致肾气亏损,鼓动无力;或肝气不畅,疏泄不利;或邪阻精道,排泄不畅等,最终导致精瘀而排泄不畅。精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排精

4、不畅或排精不能,可伴精道疼痛、睾丸胀痛、小腹坠胀等。若精瘀日久,可因败精瘀积而变生他病。(一)气的失常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二是气的运动失常,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1 .气虚气虚,是指一身之气不足,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气虚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衰少;或脾胃虚弱,水谷精气不足;或肺的宣降失常,清气吸入不足。总之,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的生成减少。二是气的消耗太多,如过于劳倦,或外感热病,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使气耗散过多而致虚亏。气虚的临床表现,以精神委顿、倦怠

5、乏力、少气懒言、眩晕、自汗、面色白光白、舌淡、脉虚弱等症为特点。但由于气有温煦、推动、固摄、气化、防御等不同的功能,又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各脏腑经络之气等分类,因而气虚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各有所区别。如脾气虚则运化无力,见食少便滤、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等症;肺气虚则呼吸功能减退,见声低懒言,动则气喘等症;心气虚则主血脉功能减退,见心悸、脉弱等症;肾气虚则气化、固摄、推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小便频数、遗尿等症。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赖后天水谷之精气的培育,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故无论何种气虚最终都将导致元气亏虚,而表现为全身性气虚。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精虚,

6、或血液、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精、血、津液失于固摄而流失等。2 .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1)气滞:是指气的运行不畅,郁阻停滞的病理变化,又称为气机郁滞、气郁。多是由于情志郁结不舒,或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实邪阻滞,或因外邪困阻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影响气的正常流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所致。多属于实性病变,但也可因气虚运行无力导致。气滞的病理表现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但总以胀闷、疼痛为共性特征。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滞多与肺、肝、脾胃关系密切,临床常见

7、肺气壅滞,以胸闷、咳喘为主症;肝郁气滞,以情志不畅、胁肋、乳房或少腹胀痛为主症;脾胃气滞,以脱腹胀痛、大便秘结为特征。因气虚而滞者,一般在胀闷、疼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并兼见相应的气虚之象。由于气能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所以气滞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血行不畅、津液输布障碍等,形成瘀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气滞日久,亦可郁而化火。(2)气逆:是指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主要以脏腑之气上逆为特征的病理变化。多由情志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外邪侵犯,或痰浊壅滞所致。气逆病变以肺、胃、肝等脏腑最为多见。肺以清肃下降为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等症;胃气以降为和,若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恶心、呕吐、暧气、呃逆等

8、症;肝主升发,若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则常见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急躁易怒,甚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昏厥等病症。气逆于上多以邪实为主,也有因虚而致气逆者,如肺虚无力以降,或肾虚不能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弱,无力通降,亦可导致胃气上逆。(3)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主要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变化。往往由气虚病变进一步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又称为中气下陷或脾气下陷。主要是由于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泄泻日久,或妇女产育过多等,致使气虚较甚,升举无力所致。气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上气不足和中气下陷两个方面。因脾气亏虚,升清不足,气不上行,无力将水谷之精气上输至头目

9、等,则上气不足,头目失养,常见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等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不能维系脏腑器官的位置正常,则可导致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还可伴见腰腹部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气虚症状。(4)气闭:是指气机郁闭,外出受阻,以致清窍闭塞,突然昏厥的病理变化。多因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的外出突然严重受阻,而闭塞清窍,神失其主所致。气闭的临床表现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随其发病原因不同而伴有其他相应症状。气闭发病急骤,多属于实性病变,大多可自行缓解,亦有因闭不复而亡者。(5)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外逸,以致全身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

10、变化。多因邪气过盛,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长期消耗,气虚至极;或大汗、大出血、频繁吐泻,气随津血脱失所致。气脱是脏腑机能严重衰竭的状态,临床可见面色苍白、大汗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气脱与亡阴、亡动功能减退,见生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亡阴、亡阳都与气的耗损密切相关,气脱可以说是亡阴、亡阳的病理基础,临床上皆有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但气脱又不同于亡阴、亡阳,亡阳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可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亡阴是阴气突然大量脱失,可见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象;气脱则主要表现为气虚不固及机能严重衰竭,而无明显的寒象或热象。(三)血的失常血的失常,

11、主要表现为血液不足及濡养作用减退的血虚,或血液运行失常,包括血瘀、出血等。1 .血虚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血虚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血液的生化不足,如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肾精亏损,血液生成的物质减少;或心、肺、肝等脏气化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失常;或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而导致血虚。二是血液的丢失、消耗过多,如失血过多,新血未及补充;或劳伤思虑太过,暗耗血液;或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不足,均可导致血虚。另外,年老体弱,血液营养濡润功能减退,也可发为血虚。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液的濡养,神志活动也以血液为物质基础。因此,血液亏虚,就会出现

12、全身或局部失养,脏腑功能逐渐减退,神志活动衰惫等一派虚弱表现,如头晕眼花、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唇舌爪甲色淡、脉虚而细等。由于心主血脉、肝主藏血,故血虚病变以心、肝两脏最为多见。心血不足可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肝血亏虚可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若肝血不足,导致冲任失调,又可出现妇女经少、月经愆期、闭经诸症。2 .血液运行失常血液运行失常,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血行迟缓不畅,或血行加速、逆乱,甚或血液妄行等病理变化,可总括为血瘀与出血两类。(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瘀结停滞的病理变化。血瘀形成的原因很多,

13、如气滞而致血行受阻,或气虚无力行血;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即可煎灼血液,使血液黏稠不畅,也可灼伤脉络,使血溢脉外,积存体内;或跌闪外伤等,均可形成血瘀,甚则血液凝结而成为瘀血。所以说,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遏气机,滞塞脉络,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成为血瘀的致病原因之一。血瘀可以为全身性病变,也可瘀阻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某一局部,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其基本特点为疼痛、痛有定处,肿块,出血,紫劣,唇舌紫暗以及舌有瘀点、瘀斑,肌肤甲错,面色窠黑等。虽然导致血瘀的原因有气滞、气虚、痰浊、血寒、血热、外伤等不同,但从血瘀的寒热性质而言,则仅限于

14、因热致瘀和因寒致瘀两个方面。其中血热导致的血瘀,由于血分有热又可加速血行,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加之易扰心神和煎熬阴血、津液,故其临床表现以热象、伤阴耗血、扰神、出血为特征,可见身热以夜间为甚,面红,舌质红绛,心烦或躁扰发狂,谙语,甚则昏迷,或帆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量多等症。血寒导致的血瘀,则见肢体手足麻木冷痛,心腹冷痛,得温则减,以及妇女痛经、月经量少延后,甚或闭经等。由于气、血、津液的运行密切相关,血瘀病理形成之后,又可反过来加重气机阻滞,甚至影响津液的输布,导致水液停蓄,形成气滞、血瘀、水停的病理状态,并以气滞为中介形成恶性循环。(2)出血: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血液运行不循常道,逸出脉外

15、的病理变化。导致出血的原因颇多,常见的有外感热邪入血,迫使血液妄行和损伤脉络;气虚固摄无力,血液不循常道而外逸;各种外伤,直接损伤脉络;脏腑阳气亢旺,气血冲逆;或瘀血阻滞,以致脉络破损等。导致出血的病机,不外乎火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和脉络损伤几个方面。出血,主要有吐血、咳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以及鼻帆、齿帆、肌蚂等。由于导致出血的原因不同,其出血的表现亦各异。火热迫血妄行,或外伤破损脉络者,其出血较急,且颜色鲜红、血量较多;气虚固摄无力的出血,其病程较长,且出血色淡、量少,大多表现在人体的下部或肌肤;瘀血内阻,血不归经的出血,多见血色紫暗或有血块等。(四)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即津

16、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失常。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和排泄过多,出现津液不足的病理状态;二是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出现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的病理变化。1 .津液不足津液不足,是指机体津液亏少,脏腑、孔窍、皮毛等失其滋润濡养而产生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引起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伤津液,如外感燥、热、暑邪,或邪郁化热、五志化火等火热内生,耗伤津液;二是津液丢失、消耗过多,如汗出过多、泄泻、呕吐、多尿或烧伤等,均可导致津液大量损失;三是生成不足,如久病体虚,脏腑气化功能减退,可致津液生成不足。由于津与液在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可视其亏损程度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伤津和脱液两种类型。(1)伤津:主要是指人体水分大量损失而亏虚的病理状态。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则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则达于皮毛和孔窍,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伤津的形成,临床常见于吐泻太过,或因高热、汗出、气候干燥等,致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