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肠道微生态与胰腺疾病.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12474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肠道微生态与胰腺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4肠道微生态与胰腺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4肠道微生态与胰腺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4肠道微生态与胰腺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4肠道微生态与胰腺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4肠道微生态与胰腺疾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4肠道微生态与胰腺疾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4肠道微生态与胰腺疾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肠道微生态与胰腺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肠道微生态与胰腺疾病.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024肠道微生态与胰腺疾病肠道微生态由肠道微生物及其基因组和生存环境共同构成,在消化系统稳态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异常改变与全身各类炎症、肿瘤和代谢疾病密切相关。目前认为,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可通过破坏肠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和炎症改变,从而对肠道微生物产生选择作用,导致易感人群肠道机会病原体增殖并向致病微生物转变。失调的肠道微生物及其基因产物进而引起局部或系统的病理变化,最终导致疾病发生。肠屏障系统主要包括黏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由肠上皮细胞连接复合体及其分泌物、肠道免疫细胞及肠内正常菌群组成。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紊乱与胰腺疾病的关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研究显

2、示,急性胰腺炎(AP)的发生和发展会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微生态紊乱会进一步促进AP的病情恶化。本文从AP肠道微生态紊乱的发生、进展及并发症等角度出发,结合慢性胰腺炎(CP)和胰腺肿瘤,阐述肠道微生态在上述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干预肠道菌群的临床应用前景。一、肠道微生态紊乱参与调控AP病情进展AP是世界范围内消化疾病急诊住院的首要病因,全球发病率约为34/10万,近年来呈明显增高趋势,消耗了大量医疗资源。大部分AP患者病情较轻,但约20%患者会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器官功能衰竭。SAP病情危重且缺乏特异性药物,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达20%30%,是严重威胁人

3、民生命健康的急危重症。因此早期、准确地评估病情和预测预后对AP患者尤为重要。当前临床上常用的APACHE口、BISAPxRanson等评分系统存在应用繁琐、时效性差等局限性。近年来,有关预测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CRPx莺尾素、致癌因子2和微小RNA在内的多种标志物显示出良好的预测价值,其中也不乏将特定肠道菌群作为生物标志物来预测AP疾病严重程度的研究。肠道菌群是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介导宿主免疫反应及调节代谢等作用。肠黏膜完整性需要肠内正常菌群参与维持,而在AP早期即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则破坏了这一稳态。AP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机制主要

4、包括胃肠动力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和免疫功能紊乱。在上述多重因素影响下,肠道菌群多样性降氐,菌群结构和数量发生改变,表现为有益菌数量明显减少,机会病原菌数量增多。Zhu等研究发现,增加肠道有益菌阿克曼菌的丰度可增强肠道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dUdin的表达,提示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黏膜的机械屏障能力。此外,Tan等发现血清IL-6与潜在病原菌如肠杆菌科和肠球菌的丰度呈正相关,与有益菌双歧杆菌的丰度呈负相关;血清内毒素含量与潜在病原菌肠球菌的丰度呈正相关,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促进肠道炎症及免疫反应,破坏肠黏膜屏障完整性。短链脂肪酸(SCFAs)是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也是

5、肠道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SCFAS可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减少细胞凋亡,也可通过促进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0-1和OCCIUdin的表达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产SCFAs的益生菌减少,进而影响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从而加重AP的严重程度。一项荟萃分析显示,约60%的AP患者存在肠屏障损伤。在此情况下,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肠道菌群移位、胰腺组织坏死感染,炎症风暴从局部扩散至全身,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危及生命。故AP的病理生理机制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紊乱是AP患者肠屏障被破坏的主要原因,肠屏障功能受损、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是AP病情恶化的重要推动因素。

6、笔者团队研究发现,不同严重程度的AP患者在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MAP、MSAP和SAP患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肠道菌群分别是拟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肠球菌属。MAP患者大芬戈尔德菌属显著增多,布劳特菌属显著减少;MSAP患者厌氧球菌属显著增多,霍氏真杆菌显著减少;SAP患者则肠球菌显著增多,霍氏真杆菌显著减少。上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参与调控AP的病情进展,未来需要更多研究探索其具体机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SAP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SAP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疾病后期(发病时间4周)发生的胰腺组织感染坏死及继发的多种局部或全身并发症构成了SAP治疗的

7、主要瓶颈。肠道微生态改变与胰腺坏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胰腺组织感染坏死一般发生在患者入院IOd之后,通常认为是细菌从肠道移位而导致。约30%无菌性胰腺坏死会进展为感染性胰腺坏死,从患者坏死胰腺组织中可培养出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克雷伯菌等病原体。Li等采用16SrDNA测序技术识别出AP患者移位菌群的特征,展示了脓毒血症与AP严重程度之间的关联性。笔者团队收集AP患者入院时直肠拭子样本行16srDNA测序后发现,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相较非坏死性胰腺炎具有独特的肠道微生态改变;粪肠球菌(Enterococcusfaecium)和大芬戈尔德菌(Finegoldiamagna)可作为生物标志物预

8、测胰腺坏死和感染,为SAP早期预测及治疗提供了思路。此外,Hu等比较了AP伴或不伴ARDS患者的肠道菌群改变,发现AP伴ARDS患者肠道菌群在组成和功能上出现了特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变形菌门、肠杆菌科、大肠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肺炎克雷伯菌丰度较高,而双歧杆菌属丰度较低。进一步通过随机森林建模分析发现,大肠埃希菌属-志贺菌属的丰度差异能够区分AP伴ARDS和AP不伴ARDS,提示肠道菌群的特异性变化在SAP进程中可能具有潜在的预测价值。总之,肠道微生态改变在AP的发病、进展及并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失调可能导致炎症反应激活、肠屏障功能减弱和胰腺组织损伤,从而促进SAP的发生和进

9、展。此外,肠道微生态的改变还与胰腺坏死、胰周感染坏死和全身并发症相关。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探究肠道微生态与AP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思路。二、肠道微生态变化与CP并发症及癌变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CP患者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显著降低。在门水平上,CP患者肠道拟杆菌门丰度减少,变形菌门丰度增加。此外,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普雷沃菌属丰度减少,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丰度则增高。CP患者肠道微生态改变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EI)密切相关,进而促进CP病情进展并增加并发症风险。例如,动物实验发现肠道中过量的脂肪会导致微生态失调、产脂多糖内毒素菌群增加及免疫

10、细胞Toll样受体激活,导致肠黏膜炎症加重、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及循环内毒素水平增加。当前肠道微生态改变调控CP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CP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的降氐与患者腹泻、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相关,经抗生素如利福昔明治疗后,上述症状可好转。现有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改变及相应的病理改变可能影响CP疾病进展及并发症,包括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糖尿病及胰腺癌等。1 .肠道微生态与CP进展肠道微生态改变引起CP进展的证据首先来源于动物实验。例如,将CP小鼠的肠道菌群通过粪便移植的方式移植至无菌小鼠,可诱导后者出现CP;而补充胰腺消化酶和益生菌,保持肠道微生态稳定则可减轻CP严重程度。此外,健康供体的

11、粪菌移植显著减轻了CP小鼠的胰腺损伤和纤维化,而CP小鼠的粪菌移植则使胰腺中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数量增加,进而加剧胰腺纤维化。另有研究显示CP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丰度提高可促进全身炎症反应及CP病情发展。以上结果提示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与CP的严重程度有关。2 .肠道微生态与PEI:PEI为CP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0%48%,可引起消化不良、脂肪泻、体重下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及骨质疏松。研究发现,存在PEl的CP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的发生率是无PEl患者的2.5倍。当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时,肠道菌群代谢的改变会加剧PEI1而肠道微生态失调可引起胰腺抗菌肽合成减少,诱发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已

12、知CP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的丰度与PEI的发生呈负相关。此外,PEI患者肠道微生态中普雷沃菌属丰度增加,拟杆菌属丰度减少。而普雷沃菌属的某些菌种可产生硫酸氢盐,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的方式引起胰腺损伤,可能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进一步下降。3 .肠道微生态与糖尿病:糖尿病为CP常见并发症,新诊断的CP患者15个月内出现糖尿病的风险约为36%,33个月后则高达60%oCP相关性胰腺损伤可引起3c型糖尿病(T3cDM一项系统综述指出,相较于无T3cDM的CP患者,并发T3cDM患者胃肠道内拟杆菌门丰度较高,粪杆菌属丰度较低。例如,T3cDM的CP患者肠道微生态中普氏栖粪杆菌丰度减少,这种肠道微生态变化引起肠道菌

13、群脂多糖(LPS)合成显著增加,进而导致血清内毒素水平增加,与糖代谢受损有关。这是因为LPS可通过Toll样受体和NF-B通路诱导胰岛B细胞产生炎症,导致B细胞功能障碍,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有研究发现CP患者布氏瘤胃球菌丰度减少,该菌种在人类结肠抗性淀粉的降解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而抗性淀粉的降解减少可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导致葡萄糖代谢的改变。CP患者肠道普氏栖粪杆菌减少可能参与调控T3cDM发生及恶化。4 .肠道微生态与CP癌变:相较于正常人群,CP患者群体胰腺癌总体发病率增加,尤其是携带KRAS突变基因的CP患者。其中,肠道微生态改变如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能通过LPS驱动的炎症

14、反应和TLRs介导的NF-KB通路刺激KRAS突变基因表达,引起慢性炎症和氧化损伤从而加速胰腺癌的发展。此外,肠道微生态改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免疫系统,包括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固有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等。TILS可产生促炎递质激活STAT3和NF-KB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癌症发生。可见,肠道微生态和CP之间存在相互作用,CP患者肠道微生态改变可源于PEL而这种微生态改变可进一步影响CP的病程及并发症。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进行干预,有望为预防CP进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三、肠道微生态与胰腺肿瘤胰腺癌因其发病率增长且预后较差现已成为全球癌症死亡的第7位病因

15、。其中胰腺导管腺癌(PDAC)作为胰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疾病进展亦受到肠道菌群的调节。PDAC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一项对中国PDAC患者肠道菌群的荟萃分析报道,与健康对照人群比较,PDA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减低,变形菌门、普氏菌属明显增加,而厚壁菌门、双歧杆菌属和梭菌属等则明显减少。在西方PDAC患者肠道菌群中也发现了相似的改变。菌群及菌群代谢物的改变可能和胰腺癌预后存在相关性。研究表明,在胰腺癌患者肠道中多胺合成途径的活性提高,丁酸合成途径的活性降低,这些代谢物的改变被认为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促进肿瘤生长,调节或抑制特定菌群

16、可能成为预防或治疗胰腺肿瘤的一种潜在策略。在胰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模型中,无菌小鼠的肿瘤负荷、肝转移负荷均明显减轻。口服抗生素也明显减少了胰腺癌小鼠的肿瘤负荷。益生菌喂养后的胰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多种miRNA明显上调,这些基因的高表达与胰腺癌更好的预后和更长的生存期有关。尽管肠道菌群参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既往研究仍提示了一些潜在作用机制,例如免疫调节机制。在缺乏成熟T和B淋巴细胞的小鼠中,无菌小鼠的肿瘤抑制作用趋于消失,提示菌群可能通过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调控胰腺癌的进展。除了通过免疫细胞调节,细菌迁移也是一种潜在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胰腺癌患者的胰腺组织内存在细菌。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PDAC患者和胰腺癌小鼠胰腺组织的细菌丰度显著增加。与肠道菌群改变相似,PDAc患者胰腺菌群中的变形菌门丰度也明显增加。胰腺组织的菌群结构不仅对患者的长期生存具有高度预测性,还与多种化疗药物的疗效与耐药性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小鼠模型中标记的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保健养生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