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对“城市生态”内涵的新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人对“城市生态”内涵的新认识.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德国人对“城市生态”内涵的新认识在,有一个闻名全国的“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德技术项目,开展3年多,取得了不少“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可是,记者近日在采访,印象更深的,是德国人带来的“看不见”的思维震荡。作为中方者,市环保局局长徐洪喜对此深有感触:“我们认为,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可是,德国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城市首先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本身有自己的生态功能,就像人一样,会呼吸、会生病,因此我们的规划、建设,不能破坏它的生态平衡J基于“城市亦有生命”的认识,德国人带来了不少新观点:“绿化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城市的生机。”他们认为,城市绿化,更应该注重“均好性二承受了德国人
2、的建议,这几年增加了600多万平方米绿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广场、大草坪并不多,目前全市基本做到“每隔两三百米,就有一个小游园”。“城市看得见的水与看不见的水要相互交融。”就一条河而言,它就是个生命体,河床里的水和地下水是不断交融的。天热了,地下水会蒸发,补充地面水分的缺陷;下雨了,地面水会渗漏,正好补充地下水的水量。“可是,现在许多城市河道全部用石驳岸封死,这就让河道无法呼吸了。”“城市交通,既要有利于出行,又要有利于环境。”德国人曾经资助一批干部到德国学习,徐洪喜也是其中一员:“我们刚去,人家就放了#、#等一些城市的幻灯片。开始,还以为是表扬我们呢,没想到是作了反面典型:城市里高架、立交
3、那么多,空气质量能好吗?原来,汽车在平地上行驶,尾气的高度一般在1.5米左右;而到了高架上,污染的厚度就上升到45米,扩散的范围自然更广。目前世界流行的古城改造方式无非是三种:推光式改造,复古式怀旧,生态式保护。德国人认为,最正确方式应该是第三种,即注重“城市肌理的保护”,而不仅仅是城市外貌的保护;不光保护物态,还要保护原有居住文化等非物态的东西。与德国人交流,记者注意到,他们一切理念的出发点,都是对自然的尊重、对城市的尊重、对人的尊重;而这些思想,往往又具体表达在他们对城市建设与管理细节上的关注。比方,关于树木的“拆一还一”,德国专家卡森斯的理解,就和我们通常所指的“拔掉一棵树,必须再种上一
4、棵”不同。他认为:“拔掉一棵树,必须种上树龄一样的一棵树,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的平衡J如果你拔掉的是一棵20年树龄的树,而你补种的是新树苗,那么就要补上20棵。街巷下水道的排放位置也很有讲究。这是卡森斯经常费口舌解释的一句话。通常,我们街巷里面的下水道都设在两侧,并且将道路中间修高一点,两侧低一点,从而使路人尽量不踩到水。可是,卡森斯说“不”街巷不是交通要道,它的两侧是民居,如果把下水道设在两侧,老百姓家里就容易发霉。所以,应该把下水道设在巷道的中间,并且把道路两边做高一点,中间低一点,可以让屋檐漏下的水顺流进下水道。“公众参与”,更是卡森斯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不应该仅仅是政府去做,更应该发动全体市民共同参与。”在这方面,徐洪喜给记者讲了一件记忆深刻的事:当初做生态市建设规划时,德国人的做法就让大家大吃一惊。因为,通常做规划的方法,是技术人员先调研,然后拿出方案,最后再开展讨论;可是,德国人不这么做。他们的第一步,是邀请各部门的负责人和市民代表,几十个人坐到一起,给每人发一张卡片,请他们写出自己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弄个大大的黑板,把问题一条条列出来,请大家讨论、归并,最终“海选”筛出70多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成为了规划的根底。这样“磨”出来的生态市建设规划,20*年8月在全国第一个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