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宅中学—刘静雅—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宅中学—刘静雅—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科学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后宅中学刘静雅摘要: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催化剂,有效的问题情景能够将学生置身具体的现象或特殊的场景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丰富他们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关键词:初中科学;问题情景;创设策略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催化剂,是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最为有效的积极手段,好的问题能够一下子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他们观察探索的欲望之门,带给学生不尽的遐想。有效的问题情景更是将学生置身具体的现象或特殊的场景之中,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治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初中科学教学注重问题情景创设,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模式,让学生能够爱上科
2、学,学会思考与探索,增强他们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将问题融入到知识与实践的情景中去,不断增强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一、结合学生基础创设诱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每个人的认识和分析都有一定的定势,都习惯于固定的方式和路径,这和人的思维结构和认识规律有关,有利于形成常规思维模式,但不利于创新突破,也容易陷入思维倦怠。耗散结构理论强调,一个远离平衡的系统因其开放性而更具灵活和创新性,需要为之增添一定的能量和诱因,引导系统不断的向外耗散能量以扩张整体系统的影响辐射力,又在内在张力与引力的驱使下而趋向有序和规律。否则,整个系统就会因为张弛无度而走向沉寂。耗散结构理论给现在的教
3、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每个人在自己的大脑处于一种平衡被打破时,更多的外在信息才会强势进驻,以此获得稳固的地位。初中科学教师应该重视问题情景创设,注重学生认知冲突的发生,以此诱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欲望,诱发学生的矛盾思维,产生强烈的学习分析冲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激活他们的学习动能。例如,学习“参照物”这个科学概念,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把一辆物理小推车放在一个水平的桌面上,再将一本书放在小推车上,然后推动小车在桌面上匀速运动,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书本与小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的学生说小车是在运动,书本是静止的;也有学生认为二者都是运动的。对于同一物
4、体同样的状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呢?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他们的观点各有什么依据?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探究欲望,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参照物的概念。二、抓住有利时机来创设精准问题情景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游有效途径,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设置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设置情景,在每个环节都要安排相应的问题。教师立足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学习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实践分析需要,在重要的环节设置几个问题,能够让学生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索欲望,深化或者拓展他们的思维,强化学生对科学的认识,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治学精神。例如,学习化学方面的相关知识
5、内容时,为了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欲望,一开始,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打出一个非常醒目的条幅一一欢迎同学们走进充满奇幻、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很多学生看到如此热烈喜庆的条幅非常兴奋,此时教师可以非常直接地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一一“化学是什么?“很多学生一脸茫然,不少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来回答。只有非常少的几个学生在课前做了基本的预习,根据教材中的表述回答:“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J这个回答能够对化学进行准确的定义,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感到非常的迷茫,不知其中的具体意思,更不能真正感知其特点和表现。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张白纸,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用试
6、剂在上面轻轻一喷,立即出现了两个非常鲜艳醒目的大字一一化学。学生顿时一脸惊喜,相互议论,怎么回事,老师像玩魔术一样。接着,教师再一次向白纸上喷上另一种试剂,白纸上又神奇地出现了三个蓝色大字一一真奇妙。学生一下子骚动起来了,不停地称赞,连连发出不已的惊叹声。此时教师再给学生接受化学,这样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欲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会非常期待。三、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教学情景科学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向导。学习科学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学会生活,适应社会,能够成为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人。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著名
7、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科学教学创设问题情景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知科学知识的应用和价值,能够实现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联系,架通社会生活与课堂教育的桥梁。初中科学与教学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需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立足当地自然特点和社会环境,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现状,努力寻找科学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创设更具生活化的应用问题教学情景。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经验,帮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科学,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学
8、习“氢氧化钙”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更加生活化的问题:鸡蛋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食材,家里都会储备一些鸡蛋,如何才能更好地将这些鸡蛋保鲜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将鸡蛋放在冰箱的保鲜室,有地学生说可以用稻草覆盖来保鲜,有的学生说可以将鸡蛋吊在水井里来保鲜学生议论纷纷,想出了各种各样的保鲜方法或者妙招。此时,教师可以分析这些方法的利弊,然后推出了一种石灰水保鲜鸡蛋的方法,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虽然石灰水和鸡蛋都很熟悉,但用石灰水保鲜鸡蛋还是头一次听说,学生感到非常稀奇。他们开始讨论,结合石灰水的主要成分及化学性质,然后逐步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鸡蛋需要呼吸,呼出二氧化碳,与石灰
9、水中的氢氧化钙生成了碳酸钙覆盖住了鸡蛋表面的微小气孔,从而阻止了其氧化变质,达到保鲜的效果。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景学生非常感兴趣,能够真正从生活中感知科学的价值,运用科学来更好地指导生活。四、创建有利于搭建学生思维支架的递进式问题情景思维都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路径发展,并且,每个学生的思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也存在着千差万别。为学生设置的问题不能简单粗暴,不能没有层次性,不能违背基本的思维发展规律。如果一开始都为学生设置非常难的问题情景,学生感到非常吃力,不仅不能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反而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丧失学习的自信。没有梯度和层次的问题情景,不能引导学生
10、一步步思考和探究,也就无法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就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要结合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设置出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能够有所思考,有所发现,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思维支架,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例如,学习“空气”的教学内容时,让学生掌握怎样才能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先给学生出示一个集气瓶,让学生来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评测瓶中的空气体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质量和密度与其他事物可能不同,但是,同样容器中的空气应该与其他易于测量的事物体积相同,可以通过测量其
11、他事物来类比空气的体积。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简单易取的水,量出水的体积就能得出空气的体积。那有如何才能测量出一瓶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呢?i般的方法不能直接将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那怎样才能测量出来。如果取不出来,可不可以让其消失呢,消失以后是不是就能够计量处其体积呢。学生开始思考,可以通过燃烧可燃物来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如何来做到才能简单易操作呢?学生综合比较燃烧木炭、硫磺,但是会生成新的气体,不能准确计量。选用金属铁,但是其着火点较高,不易操作,金属镁可以,生成氧化镁;有的学生选择红磷,燃点更低,且生成五氧化二磷。于是学生经过综合分析考量,选择使用足量的镁或者红磷,让其充分燃烧,耗尽集气瓶中的氧气
12、。如何来计量失去的氧气的体积呢。学生又想到可以选择接入水管的方式,氧气燃耗殆尽,空气的体积自然变少,水就能进入集气瓶,失去了多少体积的氧气,就会进入多少体积的水。学生的这个分析非常科学。又有一个问题来了,什么时候让水进入集气瓶呢,然后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了。学生讨论选择冷却到燃烧前的温度,此时再打开进水开关。再进一步设置一个问题,金属镁燃烧生成了氧化镁,也占用一定的体积呀,怎么办?学生再次甄别决定舍弃金属镁,而用红磷,并在燃烧瓶底放入一定量的水,溶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呈现一定的层次和梯度,不是一下子让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方案,不仅让学生最终找到了最佳方案,更让学生能
13、够通过问题情景来搭建更好地思维支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构建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总之,问题是打开思维之门的最好钥匙,是教学过程中擦亮学生灵感火花的最好火石,科学大道都是有一个个问号铺就的探索之路。古希腊著名哲人罗塔戈儿有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每个人的大脑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而应该被视作蕴含无数潜能和创造之光的火把,教师的主要使命是运用自己的教学手段去点燃他们的创造之火,激活他们的思维。现代教育学更是将思维能力是做人的最为根本的核心能力,将问题思考和解决能力看作人才衡量的首要标准。初中科学教学一定要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探究能力,丰富他们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参考文献1徐国茹.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J.中国职工教育.2013(10)2王江伟.生物学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L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