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林之奇《孟子之适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37055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训练:林之奇《孟子之适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林之奇《孟子之适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林之奇《孟子之适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训练:林之奇《孟子之适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林之奇《孟子之适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林之奇孟子之适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孟子之年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多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课於计必耳义胜于郃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则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孟子学子思者也。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日“先利之二孟子日: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子思日:仁义明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梁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温公注之

2、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此说可谓尽之矣。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必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譬

3、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节选自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注温公,指司马光。10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盖其兵屡败A意夫B孟子之来C必有奇谋D秘计以取胜E于邻国F而洗G其屡败之H过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适,往、至I,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相同。B.有以,指有什么,与劝学中“无以至千

4、里”的“无以”意思相反。C.固,本来,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词义不同。D.何以,即以何,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是以结构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国在马陵战败,公子卬被秦国掳掠,魏国处境非常艰难,魏王希望远道而来的孟子能够帮助魏国改变这种处境。B.孟子向子思学习治民之道,子思告诉他要以利为先,但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教人,建议魏王治国要注重仁义。C.与世俗之人谈论仁义之利,可能使他们从利益出发求取仁义,但即使接近仁义,最终难免因求利而失去仁义之利。D.可以与墨子、魏晋之君谈论节俭,而不能与秦始皇、汉武帝谈论节俭,这是因为节俭并不是圣

5、人遵循的中庸之道。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译文:(2)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译文:14 .子思言利与孟子不言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什么?(3分)【答案解析】15 .(3分)ACF(原文: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6 .(3分)A(“始适还家门”的“适”,意为女子出嫁,与“适”词义不同。)17 .(3分)D(“节俭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归因有误,原因应是“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18 .(8分)(1)

6、统治者不仁德百姓就不会生活安定,统治者不讲道义,手下的人就会乐于尔虞我诈,这样给百姓造成的损害就大了。4分。大意2分,“不得其所”“诈”各1分。(2)所以孟子对梁惠王,只是宣扬仁义而不涉及利益,是谈话对象不同的原因。4分。大意2分,“直”、“所与言之人异故也”的“故”各1分。19 .(3分)子思言利的原因是他说话的对象是智者,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他谈话对象是俗人,两人都强调以仁义治国。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孟子到魏国去,正值魏国人在马陵战败,秦国人掳掠魏国公子卬,魏国的国家局势可以说陷入了困境。魏王说:“您老人家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国家,会有办法让我的

7、国家受利吧?”大概魏国军队屡败,想着孟子到来,一定有奇谋秘计来战胜邻国,一洗之前屡败的耻辱。所以魏王问孟子怎样用兵才有好处,怎样用兵是不利的。而孟子就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谈利益呢,只要说仁义就足够了J然而孟子是受学于子思的。他曾经(向子思)询问治理百姓的方法以什么为先,子思说“先要让百姓得利二孟子说:君子用来教导人的,也只是仁义罢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子思说:仁义本来就是用来使百姓得利的,统治者不仁德百姓就不会生活安定,统治者不讲道义手下的人就会乐于尔虞我诈,这样给百姓造成的损害就大了。孟子向子思学习,已经明白仁义对利的重大意义,而他对梁惠王就始终不用利来劝说他,为什么呢?温公(司马光

8、)的评论说得好啊:“子思、孟子的说法是一致的。只有仁者才明白仁义的好处,不仁的人是不明白的。所以孟子对梁惠王,只是宣扬仁义而不涉及利益,是谈话对象不同的原因J这种说法可以说是透彻啊。仁义并非没有好处,仁义的好处,可以对智者说,很难和俗人说。与世俗之人说仁义的好处,他将用利欲之心去求取仁义,结果又凭什么能得到仁义的好处呢?用利益的想法去追求仁义,即使接近仁义,但最终也不能免于求利。所以只有孟子可以与其谈论利,不是孟子还与其谈论利,就是失去意义。可以与其言利而不说,就是没有辨明对象;不可以与其言利却说了,就是说错了话。智者不会错判对象,也不会说错话。孔子很少说利的原因,是很少和世俗之人说利。夫子的学说传给子思,子思的学说传授给孟子。夫子很少谈利,而子思对孟子说利,这是子思善于学习夫子的原因。子思已经说到了利,而孟子并不对梁惠王说利,这是孟子善于学习子思的原因。就好像医生用药,这个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在那个人身上。君子不因为天下而俭省父母的用度,对墨子说就可以,对秦始皇说就不可以。节俭并不是圣人的中席之道,对魏晋时的君主说要节俭是可以的,而对武帝说就不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