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ppt(2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o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o“治未病”n未病先防n既病防变o 中医治疗学n治则:治疗疾病的总原则n治法: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第一节 防治原则o 未病先防o 既病防变o 治病求本o 调整阴阳与气血o 扶正祛邪o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预防为主o 定义: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o 防重于治(一)未病先防定义: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o 调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n调摄精神n锻炼身体n适应自然环境变化n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o 养生
2、保健(摄生)n运动和饮食保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o 防止病邪侵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扶正扶正祛邪祛邪(二)既病防变定义: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o 早期诊治n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o 控制传变n先安未受邪之地n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治病求本o 定义: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一n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本本标标正气邪气病因症状内脏体表旧病、原发病新病、继发病(一)正治与反治o 正治:
3、“”,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n 寒者热之n 热者寒之n 虚则补之n 实则泻之o 反治:“”,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病证n寒因寒用: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用于真热假寒证n热因热用: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用于真寒假热证n塞因塞用: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用于真虚假实证o 脾虚便秘;血枯闭经n通因通用: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o 食积腹痛,泻下不畅;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二)标本缓急o 急则治其标 n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先治其标,稳定后再
4、治其本o 大出血;慢性病复感外邪而新感证又急o 缓则治其本n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o 肺痨咳嗽;脾虚泄泻o 标本兼治n标本病并重,应标本兼治o 气虚外感;胃肠实热夹阴伤三、调整阴阳o 损其有余n对阴或阳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实则泻之实则泻之”的治疗法则o 实热证;实寒证o 补其不足n对阴或阳一方偏衰、不足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虚则补之”的治疗法则o 虚热证;虚寒证一方的偏盛偏衰,可导致另一方的相对有余或不足n阳亢、阴盛、阳虚、阴虚n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四、扶正祛邪 疾病的演变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o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n
5、适应症:正虚正虚为主的病症n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o 祛邪:祛除邪气,使邪去正安n适应症:邪实邪实为主的病症n发汗、攻下、清热、散寒、消导等 正虚邪实者,“扶正不留邪,驱邪而不伤正”o 先祛邪后扶正 如瘀血所致崩漏,先活血后补血o 先扶正后祛邪 如正虚虫积,先扶正后驱虫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o 同病异治n 一病多方n 风寒、风热、暑热、气虚感冒o 异病同治n 多病一方n 久泄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胃下垂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o 因制宜-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确定治则o 夏季不宜过用辛温;冬季慎用寒凉;暑季宜化湿、渗湿o 因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来确定治疗原则o 西北宜辛润,慎用寒凉;
6、东南宜清化,慎用温热及助湿o 风寒表证:西北多用麻黄、桂枝、细辛;东南多用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湿重多用羌活、防风、佩兰o 因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来确定治疗原则o 老人宜偏补益,实证慎攻;小儿忌峻攻、进补,用量宜轻;妊娠期禁用或慎用峻下、破血、滑利、走窜、有毒o 阳热体质或偏食辛辣者,宜偏凉;阳虚体质或嗜食生冷者,宜偏温;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第二节 治法o 治法:治疗疾病的方法。n 治疗大法(基本治法)“八法八法”o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n 具体治法o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一、汗法o 定义:又称,是运用发汗解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
7、和营卫,来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o 适应症:一切外感表证,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病初起、麻疹透发不畅而兼表证者o 分类:辛凉发汗(解表)、辛温发汗(解表)体虚者;“表里双解”(理气、清热、消食与发汗并用)o 注意事项:n宜汗出邪去为度,不可发汗太过,损伤正气n对表邪已解、麻疹已透、疮疡已溃,或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后期津亏者不宜使用n服药后避风寒,忌食油腻厚味及辛辣食物二、吐法o 定义:又称,是运用涌吐涌吐方药以引邪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种治疗大法。o 适应症: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者;有时可代替升提法o 分类:寒药吐法、
8、热药吐法、峻药吐法、缓药吐法o 注意事项:n用之得当,收效迅速;用之不当,易伤正气n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失血证、喘证、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不宜使用n吐后宜进稀粥等以自养,禁食辛辣、硬性食物,防止七情刺激、房室劳倦,谨避风寒三、下法o 定义:又称,是运用具有泻下泻下作用的方药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o 适应症: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o 分类:寒下、温下、逐水、润下、通瘀、攻痰、驱虫、攻瘀o 注意事项:n易伤正气,不可过量,中病即止n邪在表者不可下;邪在半表半里者不可下;阳明病腑未实者不可下;高龄津枯便秘
9、或素体虚弱、阳气衰微者,新产后营血不足而大便难下者,皆不宜用峻下法;妇人行经期、妊娠期及脾胃虚弱者,应慎用或禁用四、和法o 定义:又称,是运用具有和解疏泄和解疏泄的方药,以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o 适应症:半表半里之少阳证,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之肝胃不和证,肝脾失调导致的腹痛、泄泻或月经不调,邪在肠胃导致寒热互见的肠胃失调等o 分类:和而兼汗、和而兼下、和而兼温、和而兼清、和而兼消、和而兼补o 注意事项:邪在肌表而未入少阳,邪已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症见三阴寒证,不宜使用五、温法o 定义:又称,是运用温热温热的方药,来驱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o 适应症:里寒证。寒实
10、证、虚寒证o 分类: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o 注意事项:n 温药性燥,易耗阴血n 对阴亏、血虚、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孕、产妇当慎用或禁用六、清法o 定义:又称,是运用寒凉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o 适应症:各种里热证o 分类: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泻脏腑o 注意事项:n寒凉之品,易伤脾阳,不宜久用n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者,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者禁用七、补法o 定义:又称,是运用具有补益补益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o 适应症:虚证o 分类:补气、补血、补阴、补阳o 注意事项:n补气助阳之品,性多温燥n对“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证禁补;对邪实正虚以邪盛为主者慎用,以免“闭门留寇”n稍佐理气药八、消法o定义:又称或,是运用具有消食导滞、行气、化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痰、利水等方药,消除体内积滞的实邪的一种治疗大法。o适应症: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o分类:消食导滞、行气消瘀、消坚化积、消痰化饮、消水散肿o注意事项:n用之不当,能损伤正气n气滞中满之鼓胀及土衰不能制水之肿满,见阴虚热病或脾虚而腹胀、便泻、完谷不化,妇人血枯而致月经停闭者禁用n体质较虚者,应攻补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