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的一大底层逻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化转型的一大底层逻辑.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1 .1.2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数字化转型,不是凭空而降的,而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新生产力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升级,是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转型。只有深刻地理解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才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策略。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不断降低数据生产的成本,逐渐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赋能了所有的行业应用。人类社会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期,而数字化技术则是数字化时代新的生产力,数据则是新的生产要素。2 .数据生产要素的特点和优势(1)传统生产要素的5大特点实体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以具有物理性质的实体资源为主,比如自然资源、矿石、农
2、作物、石油等。这时的生产要素有如下5大特点。/稀缺性很多实体资源都是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是稀缺的。企业和个人要想拥有这些生产要素是很困难的。比如每一块土地都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这时候对生产要素的获取大部分是靠原始积累来实现的。(壁垒性实体资源的生产加工过程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要求很高,其实现技术和流程具有很高的壁垒,非本行业的企业和个人难以掌握,比如没有现代化的大型设备是没办法采矿的。所以在实体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以抢占优质资源为核心去布局的、具有竞争性的,行业壁垒清晰,跨行业竞争很困难,每个企业都很容易通过构建“护城河”来打造竞争优势。1)地域性实体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受地理位
3、置、天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并且地域是天然形成的,所以不具备可复制性和移动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L实体资源的流动性很差,大多数都不具备流动性,一旦某些企业率先掌握了该资源,其他企业想要获取就非常困难,掌握资源的企业很容易形成封闭性优势,成为垄断性企业。3)固定性实体资源一般都有边界,比如一块矿石、一口油井、一棵树清清楚楚,因此能够很清晰地界定这些资源的拥有者。所以在实体经济时代里,人们对固定资产的概念是很深刻的,每一个生产要素都是其固定资产。(2)数据生产要素的S大特点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打造数据产品为核心的经济模式。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有以下5个特点.1)泛生性数据是每个企
4、业和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一种资源,是人类各项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数字化描述形式。数据天生具有泛生性,拥有很强的二次生产、传播生产的属性,不像实体资源不可再生。我们平常看到的知识付费、短视频,大部分都是原始内容数据经过传播和加工而触达的,也就是泛生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数据资源区别于实体资源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数据资源的所属比较难界定,一个视频经过加工之后有了新的内容和涵义,一篇文章被局部引用后变成了新的内容,那么该数据资源的价值应该如何去度量,这比实体资源的价值比较要困难得多。而且数据与数据之间天然存在关联性,不像实体资源那么边界清晰。2)开放性数据资源天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互联网上每时每刻都在
5、产生海量的新数据。对这些数据,拥有有网络和计算终端的组织或者个体都可以很容易获取。而单一的一条数据通常不具备价值,无法进行生产,必须与其他数据进行融合集成,才能产生业务价值。所以相对于实体资源的稀缺性和壁垒性,数据资源是非常开放和容易获取的。3)流动性数据资源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一条信息可以在AS内跨越地球最远的距离进行传递,一个短视频可以同时分发给上亿观众。与需要用陆运、海运或者空运才能够移动的实体资源相比,数据资源具有极强的流动性。4)普惠性数据资源的泛生性、开放性和流动性决定它拥有比实体资源更强的普惠性。数据资源的生产加工比起实体资源要容易很多,只要有手机就可以对文字、图片、视频进行加工,
6、生成新的短视频,只要有电脑就可以编程处理多样化的数据,并不需要购买工艺复杂、价格昂贵的工业设备。数据能够为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生产者提供更实惠的帮助,比如将原来的手工记录抄表变成现在的自动化抄表,通过EXCH去计算统计,提升分析效率等。S)虚拟性与实体资源的固定资产属性不同,数据资源拥有更强的虚拟属性。对同一个数据,不同用户看到的业务属性、价值是不一样的,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组合,产生的产品形态也是千变万化的。但是目前没有一个像管理实体资源那样规范、成熟的管理办法来管理数据资源。(3)数据生产要素相比传统生产要素的优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与实体生产要素相比,数据生产要素有独特的先天易获
7、得I易加工I易传播I易交易I易度量sIXiIoII图1-7数据生产要素的S大优势1)易获得数据生产要素在当今时代是很容易获得的,互联网就是一个无穷无尽数据资源的生产源头,只要你有想法、有需求,就一定能够在网上找到对应的数据。2)易加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让每一个个体和组织都能够相对容易地对数据生产要素进行加工生产,形成自己的数据产品。3)易传播在原来的实体经济时代,传统生产要素的传播移动是非常缓慢和复杂的,而数据生产要素的传播是非常快且方便的。4)易交易借助数字化支付,无论你的产品的规模多么大或者小,价格多么昂贵或者便宜,都能够快速进行交易。S)易度量所
8、有的数据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链路都是可以实时被记录的,更加容易度量和测算。3 .数字化生产力的S大优势生产要素发生变化的同时,生产力也有了维度上的提升,从实体经济时代以工业设备、电力和人力为核心的生产力,转变为数字化时代以计算能力和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图1-8数字化生产力的S大优势1)弹性在实体经济时代,实体设备受其物理性质约束,比如一台设备的产能是有限的,如果需要增加产能必须购置新的设备,并且要运输、安装、调试,才能够投入使用。而到了数字化时代,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时、弹性地增加算力,大幅提高数字化生产效率。2)柔性在实体经济时代,每一个生产线生产什么产品都是提前配置好的,很多企业受制于实体材
9、料和运输、协同的局限性,无法做到真正随心所欲的柔性生产。3)互动在数字化时代,供给端和需求端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实时在线,借助多触点机制实现双方的实时互动。需求端对于产品、服务的各种需求想法,可以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供给端,从而得到供给端的快速响应,这在实体经济时代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也造成了实体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巨大短板。4)协同通过数字化互动的手段,数字经济模式下的生产可以做到大规模协同,打通上下游生态,从而降低库存,减少浪费,大幅度提升协同效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实现绿色生产。在实体经济时代,受生产力、生产要素的约束,实现规模化生产需要满足很苛刻的条件,并且生产规模有天然的瓶颈,而到了数字化时代
10、,在算力无限充沛、数据生产要素丰富的情况下可以在理论上实现无限制的规模化生产。当新的生产力要替换旧的生产力的时候,围绕新的生产力会形成新的生产关系的网络,所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对技术的革新,还是对整个旧的生产关系的重塑,企业的组织架构、流程机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需要有配套的管理体系来保障转型的成功,因此在第q章和第to章,我们会具体介绍如何构建数字化转型配套的组织文化和制度。4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转变什么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进行符合数字化时代要求的组织转型。在数字化时代,企业必须借助数字化技术和数据要素来重构自己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制度体系,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数字化浪潮淘汰。如
11、图q所示,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实现的转变包含以下8个核心方面。图1-勺数字化转型的8个核心方面(1)认知任何一个组织进行转型,首先要转变的是内部成员的认知。思想认知的转变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要转变意识,让企业全员建立起对数字化的认知,普及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数字化时代与每个人的关系。企业上下只有在思想上实现统一,才能将所有的转型动作落实到位。(2)战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从实体经济时代走向数字化时代的跨越,是企业在战略层面的变革。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数字化战略,围绕数字化生产力和数据要素重新思考企业的发展路径和市场布局。在MUCA的环境中,拥有一个长期正确、可灵活调整
12、的战略方向是企业在数字化时代制定战略的核心要素。(3)流程数字化转型对业务重塑是从业务流程变革开始的,从原来以经验为主的人工流程转变为以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流程。让企业流程从原来的厚重、刚性走向自动、智能、高速响应,以适应市场和用户的变化。(4)体验数字化与信息化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数字化更关注和强调用户体验,因为数字化的核心目标是产生业务价值,而企业的业务是围绕用户展开的。所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数据的充分利用来认知用户、洞察用户,为客户提供在体验上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业务目标。(5)管理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会带来管理思路的变化,企业管理体系的转型是其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有效
13、调配资源、充分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从传统的粗犷式管理走向以数据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是企业适应新时代的管理升级。(6)组织所有转型动作的执行核心是人,没有匹配到具体成员的的数字化转型是无法切实执行的,所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组织结构、岗位职责、协同体系和企业文化。(7)人才数字化转型归根到底是企业在内部完成的变革,不论在过程中是否借助外力,最终要靠企业自身的人才队伍逐步落实。所以,数字化人才体系的打造是决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企业要围绕数字化战略构建打造适合自己的数字化人才体系,才能把转型扎根到基层一线,全面转型成数字化业务。(8)技术数字化技术体系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基础。企业要从传统的单体架构转变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架构,打造充分利用数据、快速实验创新、持续交付的数字化平台体系。从信息孤岛走向开放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