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重读曹岁Iji仑战中的鲁庄公曹刿论战一文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文言文经典作品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二百二十二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者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正是由于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近来再教这篇课文,我总觉得对曹刿论战一文的人物分析不够全面。我认为长勺之站的首功应归于那位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知人善用的鲁庄公。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曹刿论战中有关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闪光点。一、礼贤下士、知人
2、善用历史上很多有作为的君主,并非本人有过人的谋略,而是善于发现并使用有谋略的人才。选准了人才,用好了人才,这就是国君的“谋略”。论谋略,刘邦曾说运筹帷握他不如张良,攻城陷阵他不如韩信;刘备也说过不及诸葛孔明,他得孔明“如鱼得水”。可是,我们能据此就断言刘邦、刘备就是无谋吗?曹刿本是一名介衣,他不顾当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腐朽教条,毛遂自荐地参加了保卫祖国的战争,并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使这场反侵略战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读完课文,在受到曹刿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感动之时,应该进一层思考:作为普通庶民的曹刿,为什么会一跃而成为战争的指挥者?显而易见,这是由于鲁庄公的起用。当时的形势是葡道的齐国
3、悍然侵犯鲁国,就在这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请见”,一旦发现人才,立即重用,这种大胆举措,在历史上是极罕见的。在那种时代,人的尊卑贵贱,等级森严,历史上多少君王识才却妒才,弃之不用。鲁庄公打破当时的尊卑樊篱,从国家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上,知人善用,起用曹刿,可见他非常重视人才。倘若不遇明主,被褐怀玉的曹刿,或许仍没于草野之间。重用人才,自然要建立在识才的基础上。鲁庄公当然不会盲目地、轻而易举地对曹刿委以重任。接见曹刿,与之交谈,这其实就是鲁庄公对曹刿的考察。经过深思熟虑,对曹刿取得信任,这才把战争的指挥权给他。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二、从善如流、虚心
4、纳谏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鲁国面临大敌压境的危急形势,就在这军机侵像之际,鲁庄公仍能拨冗接见曹刿。而曹刿参见时,不是开门见山地进献安邦定国之策,而是直劈劈地问:“凭什么作战?”语气颇为不善,大有咄咄逼人之势。鲁庄公则耐心地回答,曹刿却又一一否定。往来三个回合,才得到曹刿的肯定。在庄公和曹刿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容易忽略的一点是:此次论战不是庄公问计,曹刿回答,而是曹刿反客为主,接连三问,步步紧逼。这当然表现了曹刿不凡的勇气,可是,面对自己反主为客的尴尬处境,庄公不仅没有表现出丝亳的不耐烦,而且一次比一次回答地深人,他的耐心、沉着和远见不是在这里尽显了吗?这番对话,显然是在较为民主的气氛中进行的,因为
5、鲁庄公几乎在接受曹刿的“面试工鲁庄公摒弃统治者的尊严,虚心倾听平民意见,战争经过最能证明这一点。战场上,曹刿与庄公同坐一辆战车。战争一开始“将战”,庄公“将鼓”,曹刿说“未可”,庄公要击鼓进军,曹刿阻挡。等齐人三鼓,曹刿要求进军,庄公听从。齐军大败,庄公要追击,曹刿阻挡;等辨明敌情,曹刿认为可以追击,庄公听从。在这里,曹刿共讲了四句话,这四句话是曹刿向庄公的进言建议,而不是对全军的命令。但是鲁庄公身为国君,放下君主的架子,不固执己见,善纳雅言,不断采取曹刿的正确的指挥方案,所以大获全胜。如果鲁庄公不能放下统治者的架子,在战争的任何个环节稍一武断,后果肯定不堪设想。获胜之后,庄公没有得意忘形、骄
6、矜贪功,而是虚心向曹刿请教战胜的原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美德;对于君主来说,则实属难能可贵。这与那些有权就有一切的昏庸君主相比,实在是明君明主了。况且,作为君主既不可能也不必样样精通,关键在于是否能辨识孰是孰非、能起用“是者工鲁庄公能做到这一点,表明他至少是一个明智的国君。可见,鲁庄公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的精神。这也正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体恤民情、爱国护民我们再仔细看看文中所写的鲁国应战的准备。这场齐鲁之战,鲁国一方的性质是反侵略的、正义的,但是能不能使人民同仇敌性地奔赴疆场,这还需要取信于民。曹刿很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比当时的统治者高人一筹。
7、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作战,鲁庄公的最后回答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J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也就是说,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可以凭这应战。这种取得民心的政治资本,完全是鲁庄公平时施政过程中的长期积累,而不在于曹刿的临时总结,只不过鲁庄公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罢了。当时社会动荡、诸侯征战,一般国君专事鱼肉人民,哪里谈得上对老百姓宽厚仁慈?而鲁庄公的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他比较仁德。只有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的人,才能做到体察民情、以德治国。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作为二千六七百年前的奴隶主,鲁庄公不可能完美无瑕。庄公其人,论谋略虽不如曹判,但不能简单的说他无远谋。在庄公十年的这场著名的长勺之战中,如果说曹刿深谋远虑、机警持重,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那么,鲁庄公知人善任、从善如流,在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文章对曹刿着墨过多便掩盖了鲁庄公的形象,使人们对鲁庄公有所忽视。长勺之战,鲁庄公是有功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