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霉的馒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发霉的馒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3发霉的馒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3发霉的馒头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的第3课。本课共分五个部分:观察、实验、处理信息、迁移应用、拓展阅读。虽然学生从小就对生活中发霉的现象十分熟悉,但霉菌的样子和习性大部分学生并不太清楚。本课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和特征,并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微生物的功与过。教材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馒头发霉的现象引人,引导学生探究其原因。使用体视显微镜或者第2课中所使用的显微镜观察霉斑,看看食物霉斑里面有什么,用语言描述或者用图画描绘自己的观察发现,从而得出结论-使食物发霉的是霉菌,并认识霉菌的结构特征。接着研究食物在什么条
2、件下容易发霉,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在处理信息时,运用表格的形式汇总小组实验结果,观察和对比不同实验中馒头发霉的情况,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方法得出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接着将这一结论迁移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的防霉技术知道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高温消毒等都是防霉的有效方法。最后通过拓展阅读学习如何预防真菌感染。【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初步认识霉菌的危害与防霉技术,了解预防真菌感染的方法。科学思维:观察显微镜下的霉斑,能用语言或绘图描述霉菌的颜色、大小、形状、结构等,知道霉菌也是一种真菌。探究实践:
3、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运用表格、图片等形式汇总实验结果,观察和对比不同条件下馒头发霉的情况,并通过对比概括等思维方法得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的结论。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馒头发霉的条件”,乐于探究和实践,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知道霉菌也是一种真菌。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发霉的各种食物、体视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课件等。(2)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师: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观察发霉的物品的任务,请将你看到的情况给大家描述一下
4、。生1:我家的馒头发霉了,馒头上有黑色的毛。生2:我家的面包发霉了,面包上有绿色的点。师:有几个面积大吗生2:刚开始小,不多,放了几天就更多了,而且多了黑色的毛。师:从这一点你能联想到什么(霉菌是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繁殖)生3:我家的橘子发霉了,橘子上有绿色的毛,还有白色的点,而且发软。师:从这一点你又能联想到什么(霉菌可以使食物腐烂、变质)(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在学生发言时教师有意识地记录了物品的名称霉的颜色,目的是为下一步获得霉的知识奠定基础)(2)观察。师:霉斑里边到底有什么我们用显微镜来观察一下。(也可使用体视显微镜或手持式显微镜来观察,这样更简便、直观)(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师:通过观察
5、交流,你们获得了关于霉的哪些知识生1:我知道了霉菌有多种颜色。生2:我知道了霉菌的样子,有的由密密麻麻的顶端带有不同颜色的小球的细丝组成,有的长着长长的丝,有的像棉花一样生3:我知道了霉的害处,它会使食物腐烂。生4:我知道了不仅馒头会发霉,其他食物也会发霉。生5:我知道了发霉需要一定的条件,因为有的物品会发霉,有的不会发霉,只有具备了一定条件才会发霉。师:(小结)我们通过观察交流,对食物发霉有了初步认识。使食物发霉的是另一类真菌一霉菌。霉菌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营养菌丝深入食物内部吸收养料,就像植物的根:气生菌丝向空中伸展,顶端可生出球形的匏子囊,里面的抱子成熟后扩散到别处繁殖
6、成新的霉菌。有人以为把发霉食物表面的霉斑清除干净,食物照样可以吃,事实上,霉菌的营养菌丝已经深人到食物的内部了。因此,食物一旦发霉,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3)实验。师:我们知道了霉的种类、颜色、样子霉无处不在;也知道了霉只有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形成。关于馒头发霉,你还想知道什么生:馒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霉呢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生:做实验。师:下面我们来设计实验研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霉。先来分析实验,作出假设。师:我们首先明确一下,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生:馒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霉。师:我们接着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你认为发霉与什么条件有关说出自己的理由。生1.与时间有关,理由是食物放的时间长了就
7、会发霉。生2:不一定,有的食物放很长时间也不发霉。师:对,看来时间不是主要因素。那么,发霉还需要其他条件吗(教师及时引导)生3:我认为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容易发霉,所以食物要放冰箱里。生4:我认为温度太高也不行,太高了食物就烤干了干果就不容易发霉。生5:我认为还与湿度有关,晒干的食物就不容易发霉。生6:我认为还与水分有关,发霉的多数是含水量高的食物,比如馒头、橘子、面包等。师: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类型的实验生:对比实验。师:是的,要用对比实验来验证,也就是我们说的控制变量实验。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条件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要
8、保持不变。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选择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且设计探究变量实验方案。(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师:大家的实验方案设计好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生1:我们想研究温度对馒头发霉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在保持湿度相同的情况下来改变温度进行对比实验。但是我们不确定这个相同湿度应该是潮湿还是干燥。生2:我们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们想研究湿度对头发霉的影响,那我们应该在温暖的条件下还是寒冷的条件下研究呢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假设涉及了两个变量,每个变量有两种条件,这样两两组合就有了四种条件: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为了避免我们得出片面的结论,这四种条件都应
9、该进行研究。请同学们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之后,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验,等实验完成后我们再进行汇报交流,得出我们的研究结论。(4)处理信息。师:上节课我们布置的课后研究影响馒头发霉因素的实验,同学们都完成了吗生:完成了。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这位同学汇报时,其他同学都做好记录,他们改变了哪个变量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对这两个变量进行对比研究的不同变量下有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我们最后对大家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得出我们最终的结论。生1:我们组的不变量是温暖,变量是潮湿和干燥。实验结果是:在潮湿的条件下馒头发霉现象严重在干燥的条件下发霉现象不严重。说明在温暖的环境里,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干燥的不
10、太容易发霉。生2:我们组的不变量是潮湿,变量是温暖和寒冷。实验结果是,在温暖的条件下馒头发霉现象严重,在寒冷的条件下没有明显的发霉现象。说明在保持潮湿的条件下,温暖环境里的馒头容易发霉,寒冷环境里的不容易发霉。生3:我们组的不变量是寒冷,变量是潮湿和干燥。实验结果是生4:我们组的不变量是干燥,变量是温暖和寒冷。实验结果是师:每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请哪位同学对他们的实验结果进行概括,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生:通过四组对比实验可以证明,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Q师:很好,结论非常完整,语言也很科学、规范。(5)迁移应用。师:霉菌不仅能使食品、物品发
11、霉变质,还有可能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即霉菌毒素。发霉食品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不仅能使人慢性中毒,甚至有致畸、致癌作用。黄曲霉菌在食品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就是一种有强烈致癌性的剧毒物质,而目即使者沸也不能将其分解。所以我们一定不要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即使剥掉发霉的表皮也不行,因为霉菌的营养菌丝已经深入到食物内部。师:我们怎么来防止食物发霉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研究结论,并且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防霉技术的资料,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小组交流有关防霉技术的资料)生1:因为在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所以我们的粮食、衣物等,可以晒干后放到通风、干燥的环境里保存,或者放干燥剂并且密封起来也能很好地防霉。生2:因为在
12、寒冷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所以也可放在冰箱里低温保存。生3:霉菌是一种真菌,它也是一种生物,应该也害怕高温,所以也可以利用高温杀灭霉菌。生4:霉菌的生长也离不开氧气,所以真空包装,隔绝空气,也能很好地防霉。师:(小结)同学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探究结论和所学知识总结出这么多的防霉技术和方法,非常好。是的,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高温消毒等,都是防霉的有效方法。(6)拓展阅读。师:真菌不仅能使食品、物品发霉变质,在适当的条件下还能侵犯我们的身体造成真菌感染,比如如果不注意卫生,就会得皮癣、脚气等真菌感染性的皮肤病。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页下边的“预防真菌感染”小组交流什么是真菌感染,怎样
13、预防真菌感染Q(学生阅读、交流生活中应怎样预防真菌感染)师:为什么这样做能预防真菌感染呢(学生结合探究结论和所学知识分析预防真菌感染方法的原理)师:请说一说讲究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学生结合探究结论和所学知识分析保持个人卫生对预防真菌感染的作用)【教学反思】发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食品或其他物品发霉的例子经常可见。霉是什么为什么会发霉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霉一定是有害的吗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且乐于探究的问题。本课教学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了解馒头发霉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学的兴趣。本课分为课前布置任务、观察霉菌、实验探究、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迁移应用拓展阅读等几个板块,环节紧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了馒头等食物发霉的起因,猜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处理实验结果,得出探究结论,在这个过程当中寻找到了探究和发现的乐趣。课堂效果显著,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