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服务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建设,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有关精神和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十三五”时期,在教育部的精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教育系统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贯彻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统筹教育发展稳定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教育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全面落实。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教育现代化加快推
2、进。积极破解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聚焦社会长期关注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办学专项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中小学食堂治理改革等重点工作,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优质公平稳步提升。学前教育规模质量加快提升,优质幼儿园100所,增加普惠性学位15000个,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每万人拥有幼儿园数提升至1.3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消除教育大班额现象,教育学校100%达到标准。教师队伍建设量质齐升。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打通教师岗位比例,全面推进教育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高起点开办市教师
3、发展学院,全面开展教师团队和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建设,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教育内涵质量持续优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育人体系建设,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中小学心理教育室基本全覆盖,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推进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化、特色化发展,建成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提高智慧教育建设水平。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建设教育现代化示范为目标,以打造美好教育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为重点,以队伍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构建高质量现代教育发展体系,以固根基、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扩
4、开放为工作主线,全面激发教育事业活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服务大局。坚持系统观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围绕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教育智慧。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五育并举,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优化布局。科学配置区域教育资源,建立发展新空间格局匹配的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适应新发展阶段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5、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持续增强教育发展动力和活力。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更完备、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加速构建,教育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质量更加优质、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让每一位适龄人口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教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教育引领与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教育强市奠定坚实基础。三
6、、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落实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贯穿各类教育,融入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完善校长负责、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实施“三全育人”载体扩面创优工程,打造具有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积极建设高校智慧大数据平台,打造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培养培训、学习交流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文字工作规范化水平。(二)构建一体化工作格局。聚焦课程、教材、教学和师训体系一体化,着力打造一体化工作体系。加强中小学课程育人主渠道建设,落实德育课程,改进德育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建立高校结对各设区市中小学校机制,建立市校协作、校际协
7、同的工作格局。建好中小学课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做强一体化教研平台。(三)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推动课程的理念进一步形成共识,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协同推进课程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课程针对性,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提升课程育人实效。着力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彰显特色的高校课程体系。在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课程要求,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联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融通,使各类课程与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挥育人功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强化美育育人功能。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
8、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和器材设备,建好场地设施。结合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设立一批美育课题,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一批美育精品课程。开展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积极推进艺术进校园,努力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五)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劳动教育整体设计,着力建设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专业化劳动教育队伍,丰富具有特色的劳动实践资源,全面建设体现劳动教育体系。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强化家庭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
9、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推广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周活动,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探索将学生劳动参与情况、劳动素养发展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四、大力发展优质普惠学前教育(一)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幼儿园布局,适时调整完善幼儿园专项布局规划。健全部门联动管理机制,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五同步健设,及时办成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将农村幼儿园建设列入美丽乡村建设内容,提升园舍条件、素质和保教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共同体建设。(二)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坚持普惠原则,深入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10、,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一律办为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加大优质幼儿园创建力度,拓宽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实施幼儿园服务区制度,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一个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面深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深度推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工作,帮助儿童为顺利步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有效提升学前教育内涵与质量。(三)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探索丰富活动教学模式,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坚决防范小学化现象,探索保教质量评估机制,持续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指导网,加强园本教
11、研、区域教研,强化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五、促进中小学高质量发展(一)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城乡教育共同体,推进城区学校与镇区、乡村学校结对共建全覆盖,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整体提升乡村学校水平。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行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在全面实现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化基础上强化内涵建设。适应人口集聚趋势,扩大城区学位供给,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小学、初中班额分别全部控制在45人、50人以内。高质量推进“小而优”乡村学校建设,逐步推进城区学区连片学校集团化办学或组建办学联盟。持续深化中小学课后托管服务,发挥学校作用,统筹各类教育资源,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推动服务扩容提质。加强初中教育,强化内涵建设,激发办
12、学活力,显著提高相对薄弱初中办学水平。(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加大普通高中学校资源供给。转变育人模式,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学班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示范校建设,引领推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质量。探索分类办学,培育一批试点区域和试点学校,逐步形成支撑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的分类办学机制,形成一批涵盖科技、人文、体艺、综合等多个领域,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特色普通高中学校。(三)提升特殊教育能力。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特普互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
13、体系。完成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学前和高中段特殊教育布局,进一步延长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年限。推进融合教育“扩面提质”,扩大儿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覆盖面,全面实施融合教育模式。积极推进融合教育试点区(校)建设,培育一批融合教育名师。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搭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交流平台,构建起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六、深化实施高等教育强城战略(一)扩大优质高校资源规模。围绕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引进优质高校合作办高水平合作大学,支持高水平设立特色学院。深化合作共建,高起点办好学院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拓展办学空间,打造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
14、高水平综合性高校,支持学院实施“双高计划”,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与高校合作,引进优质高校共建科研平台,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发展能力。(二)打造高水平大学集群。引导和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科学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支持高校深度合作提升。聚焦前沿科技,继续探索以新机制高起点建设新型高校;推进资源整合和合作帮扶,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整合,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支持一批应用型高校走在前列。(三)建设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实施学科分类建设,巩固优化现有学科建设成果,构建以优势特色学科、一流学科(分A类和B类)为主体的学科
15、体系。推动构建相互交叉、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突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对接区域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对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改善急需的专业,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业学院和技术学院建设,强化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发展提供精准化服务。全面推动一流教育建设,强化优秀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提升培养能力和质量,紧密对接区域高层次人才需求,持续扩大培养规模,加强队伍建设,规范过程管理,强化科研育人和学术规范教育,落实课程和教材体系支撑,建立健全灵活、有效的创新研究机
16、制,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形成高质量课程教材体系。(五)提升高校创新服务能力。完善研究项目长期培育机制,推动产出原创性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强化高校的源头创新地位。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鼓励开展交叉研究,着力推进以科学技术为纽带的跨学科研究,推进高校与行业企业以及高校间的协同发展。打造科学研究高地,加强原创性特色性项目研究,着力凝聚特色。深度融入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建设若干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实施社会服务深耕工程,引领培育支撑产业或企业,建设一批创新服务基地、产教融合基地。七、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融合发展(一)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加强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进职业院校专业与行业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基地与工作岗位对接、师资与行业企业对接,实施一批产教融合发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