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经典——比较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97387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母爱的经典——比较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母爱的经典——比较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母爱的经典——比较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母爱的经典——比较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母爱的经典——比较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爱的经典——比较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母爱横典一比竭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摘要: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都是抒写别母情结的经典。两首经典诗歌通过离别时的真实情景展现母子情,同时抒发久别在外的游子对母爱无法回报的赤子之心。二者的个人遭遇具有一致性,但抒情方式别有天地;结合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其中的差距。在比较的过程中,探究当代中华民族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关键词:孟郊;游子吟;黄仲则;别老母;母爱游子吟1是中唐诗人孟郊的代表作,别老母2是清代诗人黄仲则的名篇。同为寒士诗人,二者的别母之作感人至深。溢郊的游子吟写于贞元十七年,诗人年过五旬任裸阳尉后不久,黄仲则的别老母写于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时值作者23岁。在相似

2、的情景中,诗人们抓住人间最伟大的母子情作为抒写对象,融入自己的款款真情,抒发了对平凡而伟大的老母的挚爱。两首诗都以别离作为背景,因而具有相似性,同时因时空上的千年差距具有微观上的差异性。人类的孝亲情结在中国文化中可以找到很多证据。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孝文化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凯风开始,孝亲观念一直在文学创作中出现。孟郊在天命岁月感恩母爱,黄仲则在而立之年前喟叹母爱,二者在情感上获得共鸣。首先,两首诗都选取了典型的离别情景作为抒情氛围。“游子”这个词语早就出现在管子卷第二十三:“游子滕商之所道,人求本者食。”韩非子卷七中有:“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

3、游子思念故乡,第一紧要的是慈母。“慈母手中线”,是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御寒的衣服;“临行密密缝”,是游子在仔细观察母亲缝制衣服的细节描写;“意恐迟迟归”,老母正在忙碌,可能没有说太多嘱咐冷暖的话,也可能对诗人说了很多注意身体的话,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相依为命的母子,诉不断的嘘寒问暖,道不尽的母子情深。“塞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点明了自己要去的地方,没有太多的语言表达,白发老母的泪水让母子的离别感动了无数读者。杜甫新安吏中有“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可以想象慈母对儿子的恋恋不舍。“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辛弃疾蝶恋花衰草残阳三万顷),这次的离别让黄仲则思潮起伏

4、,想到弱冠之前多年的漂泊奔走和仕途失意,不能奉养母亲于身边,这样的离别最难奈。其次,两首诗歌均在诗人仕途刚刚稳定的状态下得以抒写。孟郊“立身如礼经”(张籍赠孟郊),作为长子,一生侍候母亲笃诚志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摭言卷一),贞元十二年,孟郊进士及第,时年46岁,因此吟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语,50岁上任裸阳县尉。游子吟是孟郊上任滦阳县尉之后的作品,传达了可以拿俸禄孝敬老母的心态。别老母作于正月十五之前,作者将作幕安徽,先赴嘉兴,因此拜别母亲。对于寒门诗人而言,可以找到生存之道实属不易,况且孟郊和黄仲则都是诗心纯正和性格刚直的人。一个是中唐时期与韩愈等提倡奇崛诗风的落拓诗人,一个

5、是清中叶久试不遇的落寞考生,二者的官运或者说人生遭遇十分相似。再次,两首诗歌都阐发了难以回报母爱的羞愧心理。丧父、依人作幕、怀才不遇是两人的共性。孟郊父亲在其幼弟出生后就过世了,黄仲则4岁丧父。在寡母抚养和教育的情况下,孟郊和黄仲则自然对母爱感受颇深。清代的荷贻孙在诗筏中云:“古今必传之诗,虽极平常,必有一段精光闪烁,使人不敢以平常目之,及其奇怪则亦了不异人意耳。乃知奇、平二字,分拆不得。”游子吟和别老母都应如是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把自己比作小草,把母亲比作春阳,托物言志,清晰地传达了对白发苍苍老母的感恩和至今未能让母亲享福的愧疚。“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这是黄仲则

6、即将宦游安徽时对老母的惭愧之言。在雨雪纷飞的冬夜,慈母怎么舍得爱子远游,诗人站在慈母的角度,发出“有子不如无”的感慨,写出了对不能侍奉慈母的前愧之情。最后,两首诗歌都是真情的自然表达,是人生阅历达到一定的心理状态下不吐不快的经典。钟惺在唐诗归中评孟郊的游子吟谓:“仁孝之言,自然风雅”,也可以用在黄仲则别老母上。两首名作都是游子常年远游经历的积淀在特定情境中的自然抒发。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3思亲和远游经常出现在孟郊和黄仲则的诗歌中,比如孟郊的商州客舍叹命出门行远游和怨别等,黄仲则的夜坐怀曹以南一笑立秋后三日金陵杂感登翠螺山偕顾文子舟夜将之京师杂别以及都门秋思等,其中多次出现“

7、游子”远客“家中”等关键词。“诗歌者,感情之产物也。”(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中有:“我如骨鲤在喉,不能不说几句话。”在人生阅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孟郊和黄仲则对年迈母亲的感情会因为某一个小细节而喷发。这种真情的喷发就像潮水袭来,无法躲避。高尔基说过:“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非常淳朴、生动如画,而且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触到的J游子吟和别老母都用极其简单的言语,言简意深,字字千金,感人至深。吴蔚光在两当轩诗钞序中称黄仲则似“东野穷而长吉天”,可见两位寒土不仅具有相同的遭遇,而且对母亲的感恩也衷心如一。正如韩愈与孟东野书中所云:“行古道,处当世;无田而衣食,事亲左右无违:

8、足下之用心勤矣,足下之处身劳且苦矣。”用在孟郊和黄仲则身上都很中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面对同样的情景,历代有诗心的土子都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但是表达情意的方式会有差距。比如,文学的书写方式就经历了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个宏观的划分,抒情作品也多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差别。游子吟和别老母各自就有特定时代的意味。孟郊作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这首歌咏母爱的诗歌是他乐府诗的代表。钱钟书先生认为游子吟:“深欲若平,巧语带朴,新语入古,幽语含淡。”4首先写作时心态不一样。此时孟郊已在滦阳上任,并且把母亲接到了官署地点。迟来的春风

9、得意,让孟郊尝到了命运多舛之后的安逸。游子吟并非诗人真正要别离,而是和老母卧膝长谈时,面对银发满餐的慈母,想到多年未能尽孝的惭愧。科举不顺的岁月里,每一次离家的时候,慈母总是为诗人缝制棉衣,无怨无悔,直到诗人今天为官,望子成龙的期望才得以实现。应该说,游子吟是无数次母子分别情景的再现,是多年感情的积淀,是千万寒门士子的真切心声。其次,塑造的母亲形象不同。游子吟主要从慈母的动作出发,一针一线,细致入微,慈母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纯情的爱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流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对

10、双亲的亲切联想和深挚思念。最后,孟郊站在自己的角度写母子的分别场景。他用通俗形象的比喻来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将自己比作小草,将母爱比作春阳,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淳厚真挚,使母爱得到了升华。刘辰翁评日:“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睨晚寒泉之比。千古之下尤不忘谈,诗之尤不朽者。”(凌潦初刻套印本孟东野诗经)全诗无华丽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涕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沸阳人又吟出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

11、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不衰的。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中说:“若夫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孟郊在千年前就写出了多家诗人的心声。黄仲则作为有清一代的真正诗人,他的孝亲之作多而不繁。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说:“而诗歌之题目,皆以描写自己深邃之感情为主。”别老母体现了黄仲则个人的写作特色。首先,黄仲则心理很苦闷,因为自己还未能完全摆脱依靠乞食他人的境遇。寒灯下,风雪之夜却不得不离家而去,心情自然沉痛生于盛世运偏消”,23岁的诗人经历了很多青年未曾遭遇的事情,父亲早死,爱人分离,科举失败,他的心态一直以愁苦为主。家贫而“出为负米游”,对不能奉养慈母

12、的愧疚因年龄的增长越发浓烈。纵观他的诗作,不乏表达愁苦悲情之诗,依据清人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所说“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5259加上他“万斛才源倾似海,一生困顿遇偏奇”的心境,所以能写出真情实感的诗作。其次,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形象。“白发愁看泪眼枯”,将一位母亲不忍和儿子分别的酸苦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双鬓白发,足见其苦;眼角热泪,足见其酸。联想诗作作于正月十五之前,可见母亲本想在正月里和儿子好好团聚,尽享天伦之乐,但是儿子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仕途命运,母亲不得不放手让其离开。相依为命的辛酸在这个寒夜里得以发泄。这样的母亲形象自然深入人心。最后,黄仲则站在母亲的角度,为千万读者

13、展现了母子分别的场景。风雪之夜,儿子不能敬孝,不能和自己团聚,却将要拉开柴门远去,不禁令人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倒不如没有。此诗用情极深,是黄仲则作为“真正诗人”的代表作,无论是缠绵徘恻抑或是抑塞愤慨之情,都写得深入沉挚,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黄仲则“以情取胜”,在文字狱盛行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氛围中,他的诗歌独树一帜,在清中叶诗坛中有特殊地位。郁达夫认为:“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5598朱光潜在诗论中说:“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与实际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6总而言之,文学意识形态的差异和

14、诗人的个人遭遇是两首名篇产生差异的原因,也是二者各有千秋的内在元素。司马迁于屈原列传中云:“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人在困厄、疾痛、孤独、寂寞时,思念父母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体现在其诗歌中,传达出极为强烈的情感。作为孝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度,当代传统文化学习应把孝文化作为重点8。我们应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精髓,树立母慈子孝的理想社会。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诗经凯风日:“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劭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15、0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睨晚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诗歌感念母亲辛劳和养育之恩,自歉未能尽其孝道。南风的温暖象征母亲,以“多刺、难长”的酸枣喻多子的难养,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诗人真切的体验和由衷的感情。孟郊和黄仲则是众多游子的代表,诗人的心声是众多游子的心声。对比而言,两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存在些许差异。首先,两首诗在语言方面,孟诗更显质朴纯真,叠词的使用让游子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母亲们缝衣的情景。因为通俗易懂而被唐诗纪事唐诗品汇唐诗归唐诗三百首等广泛收录,得到了后世无数读者的推崇。就历史时间来说,别老母的影响白然比不上游子吟。其次,孟诗的题目更加符合古诗创作中的“游子”主题,题目就透露出诗歌所要抒写的内容,即自古以来的游子情怀,比黄诗更加可以集中表达离愁别思。最后,孟诗细心缝衣场景的温暖,比起黄诗雪夜别离场景的悲痛,从心理承受角度来说,人们更愿意回忆母子之间的温馨故事,潜意识地抛却分离的悲伤片段。因此,孟诗比黄诗的影响较大,符合历史审美标准。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10。子日:“吾志在诗经,行在孝。”儒家强调孝亲、悌爱。即孝顺双亲,兄友弟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孝经)11论语里仁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21两首诗歌的影响虽然有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