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刘壑原创选考知识宝典)必修2第二章选考知识宝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7(刘壑原创选考知识宝典)必修2第二章选考知识宝典.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说明:为培养针对综合性问题的分析能力,本教材中在大多综合性问题处,地理依据和答案组织留空,方便思考;各个综合性问题的地理依据和答案组织,见资源63.地理综合性问题的答题模板总结。必修11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人主要从事非农产业。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分析区位: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城市区位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构成的空间关系。城市区位包括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政治文化区位。颜苏器沙漠O聚落4湖木提供水源和河运。)(1)自然地理区位: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临
2、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在水源条件好的山前平原,在沙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在河流干支流汇合处(如武汉、重庆)、大河入海处(如上海、广州)、在优良的河港和海港附近,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河流对城市和发展起到的基本作用:(2)经济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的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邻近矿产资源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如攀枝花、大庆等),邻近港口或边境有利于形成口岸城市,邻近多条铁路,尤其是铁路交会处,有利于形成铁路枢纽城市(如石家庄、关K州、怀化、株洲等)。城市经济地理区位的变化会影响该城市的发展,如清代扬州因京杭运河而繁荣、清末民国时期扬州因京杭
3、运河堵塞而衰落。(3)政治文化区位:指从政治文化角度来分析某一城市与其他行政单元的空间关系。1980年以来,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城市得到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它们毗邻香港、澳门的优越地理区位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2 .城市空间布局特点(1) 密集;(2)(3)(4)一般而言,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地带、河口三角洲、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城市会比较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较大城市;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河入海处,往往会形成较大城市;在交通枢纽处,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处,也会形
4、成较大城市;(5)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特殊情况:(1)黄河入海处没有形成大城市,因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每个河口三角洲存在的时间不够长;黄河流域降水量不够大且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河床淤积严重,冬季河道结冰,黄河的航运并不发达。(2)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虽然地形平坦,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宜人居,城市稀少;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纬度较低但海拔较高较为凉爽,分布着巴西利亚(巴西首都)等城市。3 .【综合性问题】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开发、政策、交通、旅游资源
5、、非农产业发展、人口迁移、古代农业发展(为古代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口)等。4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特点城市内各区域的土地利用,按照功能划分为以下用地类型:商业用地:往往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城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因商业对人流量和交通的要求最高),以方便人们购物;(这里的商业指实体商业,并非近年兴起的网商或电商。)工业用地:往往在城市郊区,可减少对城市的污染和利用地价便宜的优势。居住用地:是城市里规模最大、面积最多的用地类型,往往介于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之间。绿化用地:有美化城市、隔离噪音、吸烟滞尘等作用,如分布在工厂周围或道路两侧。交通用地:交通线路及相关设施的用地。交通枢纽、交通干线
6、附近的地价会偏高。还有其他用地类型,不一一列出。5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的区域,按功能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文教区、绿化带等。(功能分区与用地类型相互对应)又称中心商业区,是整个城市商业的核心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地价高,一般在城市中心位置。商业区在城市中心,居住区在商业区之中心商务区(英文简称CBD):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舱距离递减示意城市功能区的一般分布规律:外,工业区在城市外围。如此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自市中心往外,地价逐渐降低;商业、居住产业业、工业的最高利润水平(即最高
7、付租能力,位于市中心时出现)商业最高、居住产业次之,工业最低;商业的利润水平自市中心往外递减最快,居住产业次之,工业的利润水平递减最慢。如此则导致自市中心往外,付租能力最强的依次是商业、居住产业、工业,故自市中心往外依次分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如上页图。特殊分布: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环境优美、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仓储超市,以批发为主,多分布在城市郊区且交通便利的地方,利于货物集散;自来水厂一般分布在水质较好的河流上游。6 .影响工业区分布的环境因素(目的是减少对城市的污染)工业区选择布局位置时,要考虑风、河流等对工业区废弃物的输送,以减少对城市的污染。风:某城市常年盛行一种风(称为主导风,
8、如各风带地区的城市),工业区应位于主导风下风向郊区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区,如下左图;某城市位于季风区,工业区应位于与季风垂直的郊区,如下中图。河流:工业区应位于河流下游的郊区,如下右图。上风向苏区垂风向苏区叠亶只向郊区脸城区下战向郊区信通4()注意:废弃物排放少甚至基本不产生废弃物的工业,可以不考虑风和河流的影响,甚至可以分布在城区内,如服装厂、高新技术工业等。7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具有某种或某些功能,为周边地区提供服务的地方。如城市、宾馆、饭店、学校、商场等。服务范围:中心地的服务地区,是该中心地的服务范围。门槛: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中心地等级越高,其正常存在的
9、门槛人数越多。中心地理论:采用正六边形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理论。内容:图形关系: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高级中心地彼此相距远、高级中心地对应的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相反。数量关系:高级中心地数量少,低级中心地数量多。如浙江的城镇等级,省会级f地市级f县级f乡镇级,数量逐渐增多。功能关系:高级中心地功能多或者档次高,低级中心地相反。中心地理论是理论,是从众多事实中抽象形成的,与事实并不完全符合。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城市化概念:又叫城镇化,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如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变成城市、郊区变成城市的一部分使得原城
10、市范围扩大等情况,后一种情况称为郊区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叫城市化率。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一般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能推动城市化,因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从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促进城市规模扩大、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人口比重2 .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起步早、当前城市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甚至达到90%或更高)且提升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等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起步晚、当前城市化水平较低(一
11、般在50%以下)且提升速度快(提升速度超过发达国家)。据此可认识中国的城市化特点。3 .不合理的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一致才是合理的城市化。不合理的城市化现象有:虚假城市化: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欠发达、但城市化水平却很高的现象。南美洲国家的状况最为突出,如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超过90%。滞后城市化:城市化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的现象。如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比较明显。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破坏河网系统、出现河道富营养化现象、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
12、工业三废污染环境等。城市化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城市景观取代乡村景观、现代文明向传统文明渗透等。4 .城市环境问题一一称为“城市病”根源:城市人口和产业过于密集。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5 .治理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治理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有:建设新城区或卫星城建设新城区或卫星城,促使城市的部分人口和产业迁移到新城区、卫星城,从而缓解城市的人口、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治理交通拥堵优先发展公交车、地铁、轻轨等公交系统,控制私家车数量,私家车实行单双号上路,优化道路系统等
13、。其他措施合理规划城区的土地利用、修建保障住房、新建各级学校等。6 .逆城市化现象人口和产业的迁移(1)概念城市环境问题促使城市人口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较便宜的郊区或周边卫星城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的现象,称为逆城市化现象,也称为城市郊区化现象。逆城市化阶段是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到扩散的新阶段。逆城市化现象如右图所示。(2)原因来自城市的原因: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来自郊区或卫星城的原因:郊区或卫星城生态环境好、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3)目的人口从城市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的目的:追求比较好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逆城市化现象主要
14、发生在发达国家。(4)特殊的逆城市化现象西方国家一些大城市人口在城区与郊区及卫星城之间作“钟摆式”移动,如伦敦老城区白天人口因上班、购物等原因达100多万,夜间只有十几万,夜间人们为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到郊区或卫星城居住。这种现象也属于逆城市化现象。(5)逆城市化的影响缓解城市的人口、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使得该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人口和产业迁移到郊区或卫星城,能促进郊区和卫星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有利于形成城市群或大都市带。(6)区别我国相似而非的现象8MATJAuAuAuAuAuAuAw/UJ7vAuororAyAMyAMyAyAxv我国某些城市内在城区上班的外来人口多,由于收入有限、城区房价太高等原因,他们在郊区买房,白天到城区上班、下班后到郊区居住,这种现象不属于逆城市化现象。如北京附近的燕郊地区就属于这种现象。7 .逆城市化后的再城市化现象大城市环境问题经过治理得到改善,部分外迁的人们又会迁回城内的现象,因为大城市的经济、就业机会等好于郊区。如右图伦敦1970年到1983年的人口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