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学科学五下2.1发霉和发酵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科版小学科学五下2.1发霉和发酵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二单元微生物第一课发霉和发酵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发霉。知道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食物可发霉、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现象。2 .科学探究回顾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能针对物品发霉的条件作出假设,据此设计对比实验并以馒头为例进行研究,证实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阅读有关“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科学史资料,联系发霉现象,能对发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3 .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尊重证据,合作交流。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面包片或馒头片、密封小塑料袋、水、滴管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
2、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果实粮食酿美酒,橘子发霉长绿毛。伤口感染有危险,打针消炎来治疗。谁的本领这么高?显微镜下找一找!(2)思考:想一想,诗里面这个“本领高”的东西是什么?(3)学生自由猜测:微生物。(4)引入: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将深入探究“微生物”那些“厉害的本领”。一起来看看吧!(二)新课学习1 .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1)课件展示教材P14上方四幅图。(2)交流:这些物品发霉了,发霉之处,有哪些变化?(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4)小结:发霉之处,颜色、形状、气味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5)聚焦问题:霉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容易看到发霉现象?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什么条件容易产生发霉现
3、象?(6)作出假设。2 .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1)明确任务:探究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2)任务分解并讨论:怎样研究“发霉与温暖有关”?怎样研究“发霉与潮湿有关”?(3)汇报并小结:“温暖”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例如常温和低温;“潮湿”可以通过改变水分来控制,例如食物中含有水分、食物中不含水分。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两组对比实验。(4)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计划。a.对比研究的是什么?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应该是怎样的?b.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c.按照什么步骤开展实验?怎样做记录?(5)汇报实验计划,并进行班级交流。(6)示例讲解1:“温暖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的研究计划
4、假设:馒头容易在温暖环境下发霉。材料:两组馒头片,冰箱,滴管,水。相同条件:同一块馒头切片;都滴12滴水;同时摆放每天同时比较。不同条件:摆放地点一组放冰箱中;另一组放冰箱外。实验步骤:a.将同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小片。b.每小片馒头都滴1一2滴水。c.将小片馒头分成两组。d.一组放入冰箱保鲜层,另一组放在温暖的地方。e.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看到的现象。(7)示例讲解2:“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的研究计划假设:馒头容易在潮湿环境下发霉。材料:两组馒头片,一组是正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馒头,另一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馒头、密封塑料袋。相同条件:同一块馒头的切片;同样密封好;
5、温度环境一样,都是常温;同时摆放每天同时比较。不同条件:一组是正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馒头,另一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馒头。实验步骤:a.将同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两片,将其中一片完全烤干。b.分别将这两块馒头片装入塑料袋并密封。c.同时放在室内的桌子上。d.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看到的现象。(8)各组完善实验方案,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中。(9)实验结果预测:预测一周后馒头的发霉情况,将预测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10)动手实验:课后,按照实验方案实施。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看到的现象。(11)汇报实验结果:一周后,各小组根据实验结果,汇报自己的发现。3.猿猴“造”酒(1)自主阅读教材P16的材料。(2)交流:阅读这则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三)整理,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