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认识气温计》为载体从“走教材”变为“改教材”.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021691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认识气温计》为载体从“走教材”变为“改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认识气温计》为载体从“走教材”变为“改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认识气温计》为载体从“走教材”变为“改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认识气温计》为载体从“走教材”变为“改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认识气温计》为载体从“走教材”变为“改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认识气温计》为载体从“走教材”变为“改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认识气温计》为载体从“走教材”变为“改教材”.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以认识气温计为载体从蒜财蜗改婀【摘要)新课标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和指定的一些基本材料,是课程教学实施的物质载体。在这种全新的教材观的指导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应着眼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如何学会“洗课”,我们科学骨干培训班的学员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以课堂教学实例为载体,具体地谈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从而走出教材的框框。(关键词)小学科学;走教材;改教材;学生主体(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317(2024)05046-048一、研究的背景现在回想起自己小学时的生活,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不是a,o,e,也不是

2、x+y=z,而是被蜜蜂螯了一口的疼痛,大家一起动手烧野米饭的快乐6年的小学学习生活,留在学生记忆深处的东西就是那些让他们感兴趣的以及动手结合动脑获取的知识。然而,在一线科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和精力用于关注知识的选择、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系统性,而忽略了知识的个体性特征和知识的价值属性,致使教学的“人性化”缺失。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收获,是笔者一直想探究的问题。二、教材内容及其分析教材分析:认识气温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五册“天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中能量表现形式之一热现

3、象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一认识气温计一读出气温计指示的温度(摄氏温度的读与写)一观察其他气温计一研讨测量温度与我们的关系”五个部分编写,教学内容的呈现注重了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注重了各部分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前面的学习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温度的理解一知半解。生活中学生会用手触摸、用身体的其他感觉器官感受物体的冷热,但对于哪个物体热多少、冷多少就无法做出准确的描述了,这样就有了学习使用气温计的必要。虽然学生对气温计并不陌生,但规范地使用气温计却还是第一次。要让学生喜欢上落实亲历活动的科学课,这节课就要落实许多活动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这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有利因

4、素。三、教学诊断与改进过程(一)思考的罗丹面面俱到需要吗?第一次授课:按教材教,为什么学生兴趣不大?第一次授课的教师是个任教只有几年的年轻教师,他对这堂课的设计想法如下。教学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观察气温计。以冷热水的感知引出温度的概念,并学习和认识气温计的基本构造。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教会学生读和写摄氏温度的方法。活动三:正确读出自己手中气温计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气温计。活动四:认识其他温度计。基于这样的想法,教师制定了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气温计结构的探究,温度的读写。教学难点:了解气温计的构造,识读零下温度。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5、第一环节:比较物体的冷热程度(5分17秒);第二环节:观察气温计(20分53秒);第三环节:摄氏温度的读和写(4分05秒);第四环节:读出气温计指示的温度(3分50秒);第五环节:延伸机动(1分10秒)。概括起来,本课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目标定位在对气温计的构造认识和温度的读写认识上,教师给出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观察认识气温计的构造和对温度的读写。大部分的教学时间放在观察反馈交流上,大概25分钟。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体验的时间很少,只有3分钟左右。即使是测空气温度环节,也只请了一名学生演示,虽然教学过程按照教材的要求步步落实,一线教师很多也是这样上课的,但旁观学生,却发现他们认真有余,兴趣不足,感觉更

6、像是气温计的产品介绍和使用说明会。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习温度概念环节。教师倒一杯热水,让学生分辨是冷水还是热水,并说说分辨的方法,接着引出温度的概念。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希望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引出温度的概念,但学生对于亲眼见到教师倒的热气腾腾的水再猜测冷热及猜测的方法兴趣不大,而且这个引入会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分辨水的冷热的方法上来,情境陷入“肤浅和干扰”。而一个好的情境问题有三个特征: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与学生要学习的科学本质相联系,情境问题的解决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观察气温计环节。当教师把气温计发给每个小组之后,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点都集中在气温计上了,教师再布置任何的观察要

7、求都得打折扣,而且学生对气温计的关注不在于它“长”得什么样,而在于在当握着气温计时红色液柱上升的兴趣。在这样的学生认知规律面前,教师规规矩矩地引导学生认识气温计的各个部分就显得有点吃力。温度的读写环节。教师花了10分40秒的时间教学生读温度,让其认识温度单位、写温度,但对于认读温度的方法指导时间大概是1分30秒,只占这个教学环节总时间的14%o学生通过看天气预报等信息对温度己经有所了解,有的学生家里有气温计,也能简单地使用,但对于气温计的结构以及正确的读数方法还不明确。因此改进建议集中于简化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虽然对于知识类科学课的功能定位有多种认识,但一节课所能实现的目标是有限的,所以把教学

8、目标和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知道温度的概念,认识气温计;会读、写温度;明确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应放在零下温度的认读上。科学教育专家章鼎儿老师说:“对34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温度计的观察和使用是在使用过程中学习的。很多本领都是如此,例如游泳。怎么学,怎么游,什么姿势,蛙泳,仰泳,你不下水去游你永远也学不会。”灵活地使用教材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的。当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于教材的要求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简化和变通。使用教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看我们所设计的学习方式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能否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和人性化地处理教材。(二)断臂的维纳斯缺憾的课堂第二次课:简化教学

9、过程,集中教学火力。经过我们培训班学员及章鼎儿老师对第一节课的集体讨论,有20多年任教经验的老教师为我们展示了第二次的授课。老教师的设计想法是这样的:通过试教我发现学生拿到气温计以后最感兴趣的就是看液柱,以及手握住液泡时或用嘴吹液泡时液柱的上升和下降,除此以外,他们对气温计上的构造根本不关注。正因如此,我设计了三个观察环节:1.观察气温计(只准观察,不准碰);2.再次观察气温计(可以拿起来观察);3.温度的读写。希望通过第一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气温计,第二个环节学习使用气温计,第三个环节认读温度。观察学习环节被教师分成了三个小活动:观察气温计(只准观察,不准碰);再次观察气温计(可以拿起来

10、观察);温度的读写。三年级学生还是比较天真比较听话的,教师要求不准碰,他们就只能用眼睛去观察,能使用的感觉器官少了,观察到的反而多了。玻璃泡、红色液柱、刻度、最大测量值、最小测量值、单位符号都出来了。大概构造讲完,允许他们拿起来看,于是本来被压抑的手迫不及待地拿起气温计玩个不停。这时就能发现液柱的上升和下降,就可以顺利地引导到读温度、写温度上来。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读写温度时,对于零下温度的认识出现了问题,对于零下4摄氏度这个认读花时6分40秒。整堂课超时8分钟,成为最大的遗憾。第二次授课的主要问题是:整个教学设计目标和重点已经简化,难点也很明确,但如何突破这个零下温度的教学难点似乎

11、有些困难。学生最后回答的“清楚了”是否真的清楚?认读温度是否应与液柱的升降建立有联系的认读?纵向比较: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作业)来看,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第一次授课中,教师没有进行学生的单独认读温度教学,而是全班一起认读了20摄氏度、12摄氏度、零下4摄氏度和38.2摄氏度这样4个温度,学生在后两个温度的认读上有些迟疑,但教师引导一下他们还是可以认读出的。只是集体认读完以后,学生个体对温度的认读情况就不太能了解。第二次授课中间,教师在讲解了温度的熬读方法之后请学生完成作业本上的这些题(如图)。上台反馈的那个学生第1和第5个未写出,其余都写对了。当教师问他最后一个零下7摄氏度怎

12、么认读时,他说从10往上倒着数,10,9,8,7,认读出零下7摄氏度。我观察的一个四人小组中,1生做了6题,对了5题,最后一个写成了零下13摄氏度;2生做了5题,对了4题,错题为写法不规范(0下5摄氏度);另一生也是将最后一题写成了零下13摄氏度;还有一女生写写擦擦,最后教师说停时她一题也未完成。从学生的作业及反馈来看,很多学生对零下温度的认读仍比较困难,尤其是对没有0刻度的零下温度的认读,4人小组的正确率是0%。即使教师指导后学生能认读,但仍不能理解为什么0以下的温度就要从上往下读,没有将温度的认读与液柱的升降连贯性建立有联系的认识,学生认读温度就变成凭空想象,难度颇大。()微笑的蒙娜丽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思考的第三个教学设计环节零下4摄氏度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人工智能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