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和绿色制造相关工作要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高效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以绿色低碳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为保障,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方向,统筹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组织实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产业绿色低碳发
2、展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产业格局,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建设先进制造业提供坚强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强化顶层设计,全面统领制造业减污降碳节能增效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提高产业质量效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双碳引领,创新发展。以推动制造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先进技术促进制造业高效低碳协同发展,以数字化赋能制造业绿色化提升,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坚持节约优先,低碳示范。以能源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先试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打造绿色、低碳标杆
3、示范企业,带动全行业、全产业链绿色化水平提升。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高精尖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5%,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o四、重点领域(一)推动现有产业绿色转型行动1 .推动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深化大数据、智能、工业互联网、数字挛生等新信息技术应用,赋能绿色制造。支持企业开展“智能+绿色”协同改造,建设绿色智能工厂。推动建立重点产品全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统筹绿色低
4、碳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推动数据汇聚、共享和应用,提升碳足迹、水足迹等追溯分析能力。探索建立园区级、行业级、城市级能源大数据平台。2 .推动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专项行动,建成产能全部达到能效基准水平,30%以上达到能效标杆水平。有序推进有条件的企业使用电能替代化石燃料。加大光伏、光热、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企业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鼓励既有企业建筑屋顶实现光伏发电“应用尽用”。严格节能制度,突出能耗总量弹性管理,切实保障能效水平高、单位增加值能耗低的项目的用能空间。支持企业建设多能互补的绿色低碳智能微网,实现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余能余热利用、储能装置、能源智慧
5、化管控等系统集成。推动水泥行业实施清洁低碳能源替代。3 .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围绕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升级,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强化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水耗等应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依法将超标准超总量排放、高耗能、使用或排放有害物质的企业列入强制性清洁生产清单。探索污染治理过程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定期发布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目录,全面推动存量企业清洁生产,对绿色改造意愿强、基础好的企业提供清洁化。开展污染物源头控制与过程削减协同工艺技术的研
6、发和示范应用,协同治理PM2.5和臭氧污染。4 .推动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加强主要再生资源领域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创建,培育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10家。培育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骨干企业,推进动力电池在储能、备电、充换电等领域梯次利用。推动再制造产品规模化发展。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推动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产业与火电、化工等上游产业精准对接,实现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保持在70%以上。以符合环保安全要求为前提,积极推进实施工业窑炉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等项目,促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绿色循环。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更好支撑循环经济发展。(二)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行动1 .推
7、动重点行业节水改造。支持重点用水企业积极实施高效冷却和洗涤、高耗水工艺替代等节水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年用水量2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自愿开展管网漏损自查和升级改造,鼓励年用水量超过10万立方米的企业设立水务经理。因地制宜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园区在新建项目过程中,需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的用水系统集成优化。2 .加强非常规水利用。聚焦重点区域和化工、食品、饮料、电子、生物医药等重点用水行业企业,围绕过程循环和末端回用,稳步推进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建设雨水等非常规水综合利用设施,优先使用再生水,减少新水取用量。3 .促
8、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鼓励企业推行易拆解、易分类、易回收的产品设计方案,加强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及产品开发应用,推广绿色包装,逐步提高产品中再生资源替代使用比例。发展高端智能装备产品再制造,鼓励突破关键部件再制造技术,提高工程机械、工业机器、内燃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应用比例,推广应用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三)绿色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1 .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发展。推动整车企业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新品开发投放,建立汽车电子联合工作专班,提升汽车电子供给能力和前装比例。推动燃油车零部件企业加快向智能网联新能源零部件领域转型,支持整车企业和关键总成企业吸纳中小企业,
9、开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技术合作攻关,持续加大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领域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融合。2 .扩大新型电子产品供给。加快电源管理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推动企业延伸发展等器件产品。推动计算机、家电企业研发应用新型节能技术、开展节能。推动传感器企业、智能仪器仪表企业与半导体领域企业深化合作,加强基于技术架构的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生产工艺研发,提升环境监测用先进传感器产品、智能工控系统以及智能工厂、绿色工厂信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3 .强化先进材料支撑。面向绿色建筑、建筑节能、隔热保温耐火等领域需求,做大聚氨酯发泡材料、气凝胶材料、保温墙板、节水卫生
10、陶瓷及整体卫浴等产品规模,积极引进培育太阳能光伏组件、装配式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领域企业。积极引进培育二氧化碳吸附溶剂、固态吸附物料、分离膜等领域企业。面向过滤领域需求,推动相关企业加快开发纤维滤料、复合熔喷、聚四氟乙烯、聚苯硫酸等滤料产品。4 .壮大节能环保装备规模。推动通用机械、风机、水泵等机电产品企业加强产品整体设计,植入先进传感器、功率器件、通信模块等部件,提升产品能效水平。推动环保装备企业加快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垃圾焚烧装置、垃圾储运设备等成套装备迭代升级,提升“工程+产品+服务”能力。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为牵引,做好技术储备,争取在超临界流体储运、地质封存等领域有所突破。(四)实施
11、绿色低碳产品创新行动聚焦产品全周期绿色化,加大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支持创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开发推广具有节能、环保、高可靠性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推广应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新型材料,着力提升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引导绿色消费理念。(五)实施绿色低碳发展项目示范行动加快企业绿色化改造,实施绿色发展领跑计划,鼓励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节能降碳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装备大型化改造,加快生产工艺深度脱碳、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技术示范应用,支持绿色微电网、分布式光伏、储能、区域综合能源等新兴技术和模式应用,推动钢
12、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能效提升。(六)实施绿色工厂提质发展行动按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要求,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以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对标行业先进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绿色化水平。按照培育一批、打造一批的原则,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实施绿色工厂动态化管理,绿色工厂每年编制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及时跟踪、总结、评估绿色工厂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典型经验总结、推广与应用。(七)实施绿色供应链协同行动支持优势企业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产品设计、原料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
13、理等供应链全过程,推动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建立行业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推动有条件的行业领域共享上下游碳排放、碳足迹等信息,促进全链条低碳脱碳。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迭代、工艺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探索全周期绿色设计路径,带动供应健上下游企业协同实现绿色升级。(八)实施绿色园区建设行动鼓励科学编制绿色发展规划,以产业布局集聚化、产业结构绿色化、产业链生态化为目标,支持园区内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降碳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化改造,推动企业和园区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和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形成一批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九)
14、实施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行动落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要求,畅通再生资源循环链条,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集群汇聚。支持工业固体废弃物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支持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循环再生工业园,推动区域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协同利用。(十)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加强信息技术在制造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等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建设数字化能碳管控中心。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低碳能力等典型场景,推动重点用能设备上云上平台,推广标准化“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
15、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数字赋能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十一)实施绿色制造服务引育行动围绕绿色低碳转型需求,面向不同行业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绿色制造服务,在工业节能降碳、节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为行业企业提供服务。发挥省绿色制造联盟作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加强合作,建设一批行业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协同推进绿色制造应用和发展。发布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推荐名单,集聚绿色制造服务资源,有序推进跨行业、跨领域合作,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服务水平。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关于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统筹协调推进制造业疏解提质和
16、绿色低碳发展。加强部门联动和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合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二)加强节能检查。聚焦重点行业、重点设备、新型基础设施等用能领域,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不断提升执管效能。发挥工业节能培训平台作用,大力开展工业节能业务培训,确保高质量完成工业节能任务。()开展节能服务。组织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开展工业节能服务,围绕节能节水、减污降碳、资源循环、综合能源管理等关键领域,对绿色低碳转型需求迫切的企业开展实地调查,提出绿色低碳改造技术路径、工艺装备、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要点,制定解决方案,助力绿色低碳改造项目实施。(四)建设人才队伍。依托人才引进政策,加大绿色低碳技术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紧密围绕绿色制造技术、碳捕集碳减排技术人才需求,支持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院所与绿色制造领军企业合作,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和应用型人才。(五)深化宣传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