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比较了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显著差异,旨在引越社会各方及家长的重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关键词:中西方家庭教育观;行为;习惯一、关于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一)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二)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
2、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遒德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感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二、关于孩子的独立问题(一)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二)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将一切“潜在”的危险排除外,无
3、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实行“无缝式”对接,孩子完全没有独立应对外界社会的机会,虽然规避了风险,例如,绑架拐卖儿童,穿过车辆川流不息的街道等等,但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独立面对各种生活状况的磨练机会。三、孩子的自然发展(一)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
4、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二)中国家长:期望过高只重学习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
5、,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四、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一)西方家长:经常沟通重视心理健康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
6、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二)中国家长:更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对于孩子的吃穿住行体贴入微,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五、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一)西方家长:尊重和理解
7、孩子的心理和选择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二)中国家长:支配欲强,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经常听到中国老师和家长表扬一个孩子时,会说:“真乖!”,“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等等。“顺从听话”成为衡量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六、孩子的创新和探索(一)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探索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
8、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她不断尝试巩固,有意识在平时的家常课中运用各种方法,目标是将家常课上成功。达成自己与学生的默契,培养自己上好课的习惯,在取舍过程中她知道了“教无定法”。自她反思,辅以师徒互助来逐渐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不断地尝试积累,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点滴积累才能实现。虽然辛苦,但她坚信阳光后那美丽的彩虹。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家长不认
9、为提出质疑是挑战权威,而是充满好奇心,创造力的表现,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中国的几千年传统教育认为,家长的权威至高无上,不容挑战和质疑。更有古语说“棍棒之下出孝子”。(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今天,我们只是从六个方面粗略对比了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探讨和思考,希望能够由此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