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汇报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汇报2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汇报2篇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汇报篇1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精心试点、示范探路,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县域样板,先后被评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创建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O一、抓巩固衔接守牢振兴底线一是强化机制衔接。成立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实行书记县长双组长制,细分成员单位职责,原有脱贫攻坚工作体系整建制调整转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是强化政策衔接。对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四个不摘”要求全面调整优化相关政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每半年开展一次集中排查,对全县11.18万户35.82万农村人口的收支状况、“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情况全覆盖排查。坚
2、持“一户一画像”精准纳入监测对象,提升识别精准度,对脱贫户、低保户等“六类对象”1.82万户5.5万人精准画像,逐户研判,今年新识别监测户226户549人。用好用活政策,在坚决做到“新政不出、旧政不退”基础上,充分利用革命老区县政策优势,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创新驱动、公共服务等方面争取资金和项目倾斜。三是强化队伍衔接。持续按照1名县级领导、2-3名驻村工作队员、2-3家后盾单位结对帮扶模式,向乡村振兴示范村、脱贫村、重点帮扶村等选派56名第一书记、147名工作队员全脱产驻村,安排930名财政供养人员对监测户实行“一对一”结对。通过“三个衔接”,确保了政策落实一个不少,财政投入一分不减,保障对
3、象一个不漏。二、抓产业提质,夯实振兴基础一是科学谋划产业。以“南油北果黄花鱼”为主导,实施产业强农工程,着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粮食、果蔬、油茶、畜禽、中药材等精深加工产业链,全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1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1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5家,艺龙家庭农场被评为“全国优秀典型案例”,跻身全省油茶产业核心县。二是积极探索路径。积极推广“农业+电商”“农业+旅游”模式,网红直播、数商兴农等蓬勃兴起,梅林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电商年营销额达到13亿元;实施“百企千社万户”行动,全县25家龙头企业、303家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
4、式,带动6322户脱贫户、349户监测户实现稳产增收,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三是精心办点示范。大力实施“311”示范工程,建立环太浮山片、刻木山片、高桥蒋家片3个示范片区,每个乡镇创建1个示范村,每个村创建1个幸福屋场示范点,县级领导领办示范点,串点成线,连片扩面,有力推进了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致力于打造钙质新材料、红色文旅、油茶、烟叶、脐橙、香米、美食、黄花鱼等特色小镇,新安镇蝉联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大力推动“一村一品”,形成村村都有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刻木山乡岩龙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三、抓富民增收,提升振兴实效一是扩就业渠道。通过线上与线下推荐就业,线上依托“湘就业”“
5、*人社红媒”等平台,线下举办专场招聘、“春风行动”等活动,精准推送岗位信息。通过外输与内吸拓展就业,开展劳务输出“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发放一次性交通费补助216.06万元,实现跨县、跨省就业7500多人;与本地20多家重点企业建立“一对一”岗位对接,开发乡村振兴车间91家、乡村公益性岗位826个,5100多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近就业。二是扩增收渠道。从挖掘农村庭院闲置土地资源入手,先行先试探索庭院经济,推广“庭院种植、庭院养殖、庭院加工”等三种发展模式,打造果蔬种植、电商带货、木材种植、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形式多样的致富庭院,让“方寸地”变成“增收园”。2023年拟建设庭院经济示范村30个
6、,覆盖脱贫户1500户,庭院经济实现脱贫户增收2000万元以上。三是扩创富渠道。鼓励和推动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力等多种方式入股企业和合作社,实现农民变股东,全县农村土地入股面积达6.1万亩,一举激活了土地、山林、水体等“沉睡资源”,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速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经营模式集中发力。四、抓示范创建,谋划振兴新篇一是创建党建引领样板区。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践中,突出革命老区地位,打造林伯渠和丁玲故居两张红色名片,弘扬*“青山精神”“太平精神”,用“红色”为乡村振兴铸魂。着力完善“行政村党组织一网格党支部一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把农村
7、党的组织体系嵌入到乡村振兴产业链上。二是创建生态文明样板区。实施生态赋能乡村振兴行动,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县城。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年行动,突出建设风格美、居室布置美、生态绿化美、秩序规范美、生活健康美、家风文明美,提升乡村“颜值”。实行乡村文化振兴行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通过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气质”。三是创建三产融合样板区。聚力打造“*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壮大“南油北果黄花鱼”农业产业,形成“一镇一特”发展格局。利用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成果,在北京、长沙、广州等地建立“*名优农特产品展示及电商运营中心”,助力*优质农产品走出去。举办“古渡文化旅游节”
8、“合口美食节”“赵家巷葡萄节”等特色文旅节会,打造网红*。四是创建城乡一体样板区。坚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一张图、全县一盘棋,做到路水光电气“五网”到村入户,城乡交通、安全饮水、公共服务城乡一体。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在全市率先实现新能源公交“村村通”;推进安全饮水一体化,让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公共卫生目标人群服务率。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汇报篇2根据XX流域沿线定位为“康养加休闲,成渝后花园”定位,XX镇作为XX流域重要乡镇,按市“一核七园”乡村振兴规划,XX镇作为乡村振兴核心区域,紧扣“农业高质量发
9、展、宜居乡村建设、生活水平提高、乡风文明善治”的总要求创新扎实开展工作。一、基本情况XX镇位于XX市东部,辖15个村3个居委会,户籍人口3858户9467人,农村人口2626户8262人,全镇常住人口2。5万人,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XX贸易的主要市场所在地和XX折东地区的经济、交通、物流、文化的中心,S211线康丹公路贯通全境,还与国道318相连。20xx年来XX镇先后获得XX省卫生乡镇、XX市文明乡镇称号,辖区内共8个村获得省级卫生村的称号、11个村获得“美丽xx。宜居乡村”的称号。二、主要做法和成效(-)聚焦不断推进产业,打造“有保障”的新乡村XX镇在全镇范围内实施整体推进,整村推进,围
10、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发展苹果、枇杷、樱桃、仙桃“四个千亩”特色产业。一是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规划”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化种(养)殖,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作用,加快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搞活农村市场。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电商培训,借助电商等方式扩大销售、增加收益,延伸产业链条,确保农民增收。预计20xx底,XX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以上。(二)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1、垃圾革命全面落实。一是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统筹318线及211线5个村垃圾清运,新建临时垃圾中转点1处、农业废弃物回收点20个,完成集镇区150个垃
11、圾桶的更换,街面新摆垃圾箱体16个,新增流动垃圾收集车1辆,在排污排水、绿化亮化、主干道硬化等工程也加快建设,不断完善了集镇功能。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环卫保洁组织构架,在各村(居)配备保洁员31名,规范保洁员管理制度,全镇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比为100%。2、污水革命全面升级。我镇共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6个:分别是集镇区1个大型集中处理厂,若吉村2个中型污水处理厂、1个深蓄池,羊厂村全村覆盖化粪池;章古村全村覆盖化粪池。到目前为止,全镇污水处理总规模为日处理能力1780吨,新建配套管网8公里,完成工程总投资2600万元,全镇污水处理总规模为日处理能力1780吨,
12、自20xx年先后投产营运以来,累计处理污水124万吨,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村为100%。3、厕所革命全面加速。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民生工程,按照“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工作思路,建设有独立干净的公共厕所;加大农村户用厕所改(新)建力度,着力解决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数量不足、卫生较差、管理缺失等问题,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如厕卫生习惯,不断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XX镇农村常住户数1613户,使用卫生厕所户数1395户,普及率达86%。4、乡村绿化全面推进。按照市上“四片花海、五个十里”总体布局,我镇在公路沿线、乡村小道、小区绿化带等
13、区域大力开展义务种花活动,现已完成种植三角梅10OOO株左右,玛格丽特小菊花20000株左右,推进了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三)聚焦推进乡村治理,打造“有秩序”的新乡村一是切实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工作落实到位,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通过党员民主推荐和群众信任推进选出村(社区)党组织候选人123名,先后召开党员大会18场次,走访群众1600余人次,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的农村干部队伍。二是坚持“5+2+1”发展模式,严格执行党员发展计划,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等群体里发展和培养党员,今年转正11人,发展预备党员20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1人。(
14、四)聚焦突出人才振兴,打造“有技术”的新乡村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全年共开办“农民夜校”300余次,党员干部群众覆盖率达90%以上,组织群众文艺活动15次,各村(社区)共开展自主集中学习50余次,参与人数达280余人,二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有针对性的邀请农业、林业、畜牧专家就作物栽培、林果管理、果树栽植及管护进行专题培训。三是开展就业服务培训,在市就业局的组织下组织开展了林下养殖、生猪养殖、经济林木种植、家政服务、传统刺绣等培训班8期,共培训技能人员近300余人。(五)聚焦繁荣乡村文化,打造“有底蕴”的新乡村一是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模式
15、,全镇共注册志愿者169人。二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建立健全农村三留守关爱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镇范围内覆盖综合文化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开展文明村、五星文明户、星际文明户评选活动,创建州(市)级以上文明村13个,州级文明家庭1户,市级“五星文明户”19户,其中州级文明村5个,市级文明村12个,文明村占比为72%o三、下一步:一是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组织和引导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二是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加快推进特色行政村建设,实施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建设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民俗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特色村庄。三是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大力调整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推动郎鼓村后期产业发展工作,盘活大坝、抗州村土地,巩固羊肚菌、中藏药发展优势,在有机水果、有机蔬菜、康养休闲等项目发展上下功夫。四是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加强乡村治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因地制宜,依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打造乡村文化名片,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