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2007年度重点研究课题I当前各国金融组织体系仍处在变革时期,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令人瞩目。发展我国社区性中小银行,加快我国金融制度改革和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的步伐,既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也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西方金融学家在其著作的字里行间虽提到了社区性中小银行,但并未对其形成系统研究。在中国,基于对加入TVTO后国内银行面临国际大银行冲击的忧虑,研究新兴中小银行的文献才在1999年之后多了起来。2003年以后,关于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的研究有了一些新变化,突出表现在从调查量化角度研究中小银行对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作用
2、上,解释力度虽有所加强,但仍然不够。因而,系统而深刻地研究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则是一个亟待开垦的“处女地”。一、社区性中小银行在中国金融改革中的特殊作用由于地缘性优势,中小银行较之大银行更贴近社区,更能够激发银行和社区之间的“亲和性”。从另外方面来看,我国中小银行为社区发展服务的定位,能够进一步促进地缘优势的发挥和信息沟通,能更大程度上促进“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同时,中小银行立足社区金融,能够根据社区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和交叉补充,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促进金融产品附加值的实现,从而促进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提高业务发展的质量和市场影响力。1 .优化金融组织体系。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对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国有商业银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在改革中采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逐步收缩经营效益差的基层网点,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小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需求增长与金融服务主体减少的市场错位。社区性中小银行的成立和发展,适应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需求。同时,社区性中小银行以其优质便捷的服务、遍布城乡的网点,极大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金融服务,方便了百姓生活。2 .促进银行同业竞争。社区性中小银行
4、的建立与发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促进了银行体系竞争机制的形成和竞争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商业银行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竞争的压力促使各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金融新产品不I课题组负责人:许传华;课题组成员:杨丽萍、王国红、熊飞、雷钧、胡慧萍。(项目编号:2OO7DOO3)断涌现,“一卡通”、“一柜通”、“一本通”等金融创新品种的运用,既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多样的金融服务,也使得银行自身的效益得到了提高。3 .积累银行改革经验。社区性中小银行是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设立的股份制企业,初步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健全了股东大会
5、、董事会、监事会的经营组织架构,从而为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积累了经验。同时,社区性中小银行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规范的业务处理和监督体制,改革了收入分配体制,实行个人收入和银行收益挂钩,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了商业银行效益的提高。这些经营管理机制的探索,为商业银行完善经营体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 .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社区性中小银行的组建和发展,有效促进了地区金融风险的化解。目前,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是在地区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的,通过对本地城市信用社的整顿与重组,根除了大量的城市信用社金融风险点,并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
6、,消化了历史形成的风险包袱。在处置城市信用社风险的过程中,将规模弱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城市信用社组建为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处置城市信用社风险的一种可行的方式。二、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的需求与供给分析(一)需求分析的视角1 .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制度结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中国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发展了体制外充满活力的非国有经济,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依托点。中国经济能够获得发展是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成长的结果,更是非国有经济远高于国有经济增长速度的结果。但是自1995年以来非国有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特别是个体经济下降速度超过了整个非国有经济。除了市场准入限制、法律法规的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整顿、消费结
7、构等因素影响外,缺乏金融支持无疑是最基本的制约因素。对民营经济的资金抑制使中国很难实现低投入高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在没有通货膨胀的前提下,维持原有生产力并支撑原有经济增长率。尽管引导国有银行支持中小企业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但国有银行的制度缺陷与内在激励不足难以承担此重任。2 .健全银行体系、增强竞争效率的需要。国有银行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银行的市场结构乃是垄断的市场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四大国有银行因缺乏竞争而导致其没有动力去进行金融创新,因此失去活力,效率低。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高效率,除产权改革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一些其他金融主体,推进中国银行业可竞争性市场的形成。而
8、要如此,加强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建设,提升其竞争力,是促进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形成的重大举措。3 .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银行业功不可没,中国银行业在供给国有企业资金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使其背上了巨大的不良资产包袱。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中国银行业效率和环境来取得的。这种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的特点,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有银行已很难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向上发展。要推动国有银行发展,减轻国有银行的负担,从国有银行手中接过经济发展的接力棒,只有大力发展内生于市场经济的大量社区性中小银行才能实现。4
9、 .银行业稳定发展的需要。中国过于集中的银行业体系已经积累了巨大的风险,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而向城市市场集中并没有解决累积的风险,而是将风险集中于留下的少数机构。在这些地区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既可以填补国有银行撤出留下的市场空白,又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建立规范的中小银行,整合现存缺乏信贷资产管理能力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将极大地降低中国金融业风险。5 .应对中国银行业市场开放的需要。既然银行业市场己经向外资银行开放,就没有理由不向内资开放。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银行既是完善国内银行体系的契机,也是应对国外银行业冲击的机制准备。应对国外银行的竞争,单靠国有银行单兵作战是难以应对的
10、,只有中小银行发展了,一方面缓解国有银行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又能增加外资银行向中国国内市场渗透的难度与成本,缓解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冲击。(二)供给分析的视角由于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其制度变革必然会在打破利益分配格局的同时带来矛盾,为免除这种可能导致银行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动荡的风险,银行制度变革采取了适应社会需求的政府供给规则。1 .银行产权范畴拓宽是社区性中小银行制度供给的根本内涵。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产权交易的一种方式“(张维迎,1996),即企业必须有明确的、可交易的、多元产权结构。中国银行体系一直以来都缺乏多元、可交易的产
11、权主体,简单商业化改革无法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状态下找到有效控制代理人的手段,只能在原有银行结构之外提供新的制度供给而非内部的技术性调整,即放宽银行产权限制,允许非国有产权介入银行业才能激励银行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中小银行的生成与发育不仅给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的国有银行施加了外部竞争压力,促使其开始商业化改革,同时也创造了多元化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2 .中央政府权力的下放是社区性中小银行制度供给的客观前提。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地方政府享有部分信息优势,它可以倒逼中央政府,迫使中央政府做出让步,使其放弃手中的部分职权。中央政府权力的下放为地方政府攫取地方金融资源提供了便利,因此,中央
12、政府权力的下放是社区性中小银行制度供给的客观前提。3 .政策倾斜是社区性中小银行制度供给的环境特征。在国有银行先入为主占据垄断地位的信贷市场结构中,体制外中小银行要有效挤进信贷市场参与竞争必先拥有一些特殊条件。除了拥有充分资本条件和讨价还价能力的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外,中国转轨经济进程中信贷市场存在相当程度的相互分割就是其中之一。国有银行与体制外中小银行的金融安排分别存在和运作于不同的信贷市场之上,它们面对不同利率、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资产报酬和金融政策。正是这种分割鼓励了地方政府对中小银行发展的干预,地方政府的支持是中小银行在国有银行占绝对垄断地位的条件下顽强生存下来的关键因素。就中央政府而言,
13、在与地方信贷规模的金融博弈中,出于对通货膨胀与伤害非国有经济的担忧考虑,当地方政府为了节省争夺国有信贷资源分配权的交易成本而提出来创设地方银行的制度准入要求时,中央不得不默许或直接批准。因为这种银行制度创新不需要中央注资,也可以减少地方经济对国有银行信贷的扩张要求和“寻租”压力,更重要的是减弱地方与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合谋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扩张要求。尽管在严格意义上,这仅仅是一种信贷需求的转移与重组而非扩张,但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创设至少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因此,在社区性中小银行出现之初,地方政策倾斜给它们的发展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公平竞争环境,历史包袱的缺失和政策性贷款责任的免除也借给了中小银行腾飞
14、的翅膀。三、影响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制度、环境因素,又包括政策、政府行为因素;既有银行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又有一些银行自身不可控制的因素。这些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因素的作用决定了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发展。L体制因素。从金融体制看,我国的金融体制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政府主导,二是垄断。(1)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是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中最典型的非正式制度特征,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主导社区性中小银行的体制结构,地方政府干预社区性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政府与法人事实上的地位不平等使社区性中小银行总是处于被改革的境地。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建立、经营、改革、退出等各
15、个环节,都体现出政府的意图,社区性中小银行从来是无权选择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突出、造福一方”而干预社区性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无论在领导成员的选拔上,还是在贷款投向上,都可以找到政府干预的痕迹。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造成的后果是社区性中小银行机制不灵活,主要靠行政约束运作,而不是靠产权约束运作,而且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W:社区性中小银行已习惯于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市场意识不强。在现存体制条件和政府对金融活动过程具有极强影响和控制的情况下,这种金融体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观。(2)垄断程度高。这又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国有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于垄断地位,政府部门、中央银行习惯于用国有银行的模式
16、塑造、“克隆”中小银行,中小银行也在无意中模仿、抄袭国有银行,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带有传统银行体制的某些烙印,其市场行为尚未得到真正的体现;再加上社区性中小银行的领导人大多是从“老银行”转过来的,较少熟悉商业银行的体制和经营,导致社区性中小银行在开拓市场、开发新的业务品种方面与国有银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二是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居于高度垄断地位,金融市场极不发达,直接融资困难,贷款仍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企业在与银行交往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难以自主选择银行,致使社区性中小银行缺乏集约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2 .产权制度。产权不完善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一种通病,但它对国有银行与对社区性中小银行的危害却不一样。由于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的支撑,它能通过国家注入低成本资金、政策的倾斜而增强竞争力;而社区性中小银行却不同,其活力只能来源于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些都必须建立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因此,产权改革是社区性中小银行改革的一个必要部分。产权制度主要通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