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2、过程与方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3)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世外
2、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二、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3、)(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
4、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三)整体感知:1.明确学案中加点词的读音,教师再亲自下水,示范朗读课文,明确学案中加点词的读音豁然俨然阡陌诣太守老骥屋舍便舍船间隔此中人语云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读的形式,把文章读熟了甚至会背了,然后再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1)通假字便要还家(2)重点字词为具言
5、所闻延至其家便扶向路诣太守欣然规往无人问津未果,寻病终(3)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土地平旷此中人语云(4)古今异义来此绝境与外人间隔无论魏晋阡陌交通,屋舍俨然(5)成语落英缤纷黄发垂髻3.重点句子翻译(I)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四)研读课文第一节: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捕鱼为业缘溪行芳草鲜美复前行2、用文中原句回答:(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点拨:为下
6、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铺垫。)教师小结:这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是故事的开端。(五)布置作业:1、掌握第一节的知识点,并熟练背诵。2、预习学案中第二、三节的基础知识。3、熟读课文2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二、研读课文(一)第二节: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便得
7、一山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往来种作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才通人林尽水源2、用文中原句回答:(1)描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2)体现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讨论(多媒体显示):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2、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教师小结:抓住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诸
8、景,描写了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雅致,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突出了桃花源环境的宁静融洽。从他们的精神面貌看出他们的生活是安乐幸福的。这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可见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二)第三节:写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具答之咸来问讯率妻子邑人不复出焉为具言所闻停数日,辞去不足为外人道也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9、食。(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3、用文中原句回答:(1)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点拨: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这与当时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污浊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点拨:表现了桃源人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明确: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讨论(多媒体显示
10、):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2、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点拨归纳: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2、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反衬了世人的不幸,表现了桃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追求。3、他们不想被外面的世界知道,也不希望让自己和平宁静的生活受到打扰。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教师小结:上面的两节是全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中做客及辞别的经过,描写了桃花源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淳朴的
11、民风和安定和平的社会局面,作者借此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这是故事的发展。(S)第四、五节:写桃花源不可复得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说如此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讨论(多媒体显示):(1)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感受桃花源的神秘:结合全文,说说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拨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12、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与开头照应,更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教师小结:以上两段文字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渔人出山以后的事,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提问: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渔人的行踪?明确:缘一复前行一从口入一停数日,辞去一既出一便扶向路一寻向所志教师总结:这篇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的顺序组织故事情节。三、访谈练习同桌二人,一人为采访者(渔人),另一人为受访者(村里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最后推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
13、生分别担任采访者(渔人)和受访者(村里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既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又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四、拓展延伸讨论: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那里景色优美资源丰富,风俗纯淳朴;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这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不可能想出改变现实的办法,因此这个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时代的局限。陶渊明在1500多年前描绘出这样美好的理想境界,我们应该充分肯定。2、渔人的品行如何?参考: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渔人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五、课堂总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六、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上的“知识小结”七、板书设计: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进入桃花源:环境优美、风俗淳朴、安居乐业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规往未果景色美丽理想社会似真似幻揭露社会黑暗寄托政治理想表达人民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