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78326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6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6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 l传染病是人类最可怕的杀手。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遍及世界的瘟疫流行,仅在一次黑死病的流行中,死亡人数就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总和。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认识疾病、与疾病作斗争并治愈和消灭疾病的历史。l早在八十年代,随着“天花”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一些专家提出,当今世界的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即以前l人类的疾病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而今后的主要疾病是社会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起的“慢病”;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这一理念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同。然而,今天不断发生的生物致病原引起的传染病,如艾滋病、非典型肺炎、人间禽流感等,不得不让人们再次反

2、思今后的医学与疾病防治模式。l从影响健康的因素来看,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是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和制约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为四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物学因素,包括机体的生物学(遗传)l和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包括吸烟、过度饮酒、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锻炼。医疗卫生服务。l即人群或个体的健康是四大类健康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l虽然现代人们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但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消失,让人类对传染病不敢掉以轻心的是,它们仍然有存在的理由和方式:旧有传染病会在新形式下爆发,如结核病、埃博拉;新的传染病的产生,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产生新的传染病,如

3、典型的艾滋病、非典型肺炎、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等。l在此情况下就不能把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移简单地看做两者的替换,而应当是两种医学模式的并存,或者说是传染病和“慢病”的犬齿交错状态;是医学模式的多元化,因为新的传染病和死灰复燃的传染病都会一直伴随着人类,更何况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会产生“生活方式病”,同样会引起新的传染病,并使传染病变得更为危险和凶残。l一、什么是传染病一、什么是传染病l古人称传染病为疫、瘟疫、伤寒等,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防治传染病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l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危害人群健康的严重疾病。l传染病是我

4、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等。我国在防治传染病的工作中取l得了巨大成绩:建国初期消灭了古典型霍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又消灭了天花;人间鼠疫等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脊髓灰质炎已接近基本消灭目标;麻疹、白喉、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是,传染病迄今仍属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现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占世界人口的5%,亚洲和非洲的携带率为2%20%,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人数最多的国家,约1.2亿。艾滋病、乙肝、结核病这三大传染病的流行给所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l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由大到小有寄l生虫、真菌、细菌、病毒、传染性蛋白质(朊病毒)病

5、原体等五大类。l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l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传染过程是流行过程的基础。l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不断地在人群中发生、蔓延或终止的过程,表现为群体现象。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统称流行过程三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必须互相配合,l若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会发生,流行也不会形成。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中一环节,其流行过程即告终止。l(一)传染源l传染源是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

6、的人和动物。具体说,传染源就是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l病人作为传染源: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因为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而病人的某些症状有利于病原体从体内排出。如咳嗽、喷嚏、呕吐、腹泻等,都增加了传播病原体的机会。l传染病的病程一般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源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排出病原体及排出的数量和频率。l潜伏期:是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各种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甚至数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的感染时间,以便追踪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

7、医学观察期限。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潜伏期的长短可以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l临床症状期: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此期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传染性最强的时期。l恢复期:病情逐渐好转,主要症状消失,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传染。但有的传染病只是临床上痊愈,在恢复期仍可排出病原体。l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按其所携带病原体的性质,可分为带毒者、带菌者、带虫者(原虫或蠕虫)。人在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病l原体的毒力、感染量和人的免疫力。携带者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

8、带者三种。l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携带者类型,排出病原体的多少、携带时间长短、个人职业、个人卫生、社会活动范围和卫生防疫措施等。l动物作为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造成人类感染的疾病称人畜共患病。按病原储存宿主性质可分四类: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动物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传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引起传播。如钩断螺旋体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疾病一般在人群中传播,动物偶然感染,如人型结核。l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均可作为传染源,如血吸虫。真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分别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如牛、猪肉绦虫病等。l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人和动物的接触机会

9、与密切程度,且与动物的种类和-密度有关。l(二) 传播途径l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侵入易感者的机体,它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l1经空气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途径.l病原体以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形式传播。流行特征:患者多为儿童;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节性高峰;流行强度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人口的比例有关。l2经水传播: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流行特征:发病者无年龄、性别和职业差别;病人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消毒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流行强度取决于污染水源的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程度和频度、病原体在

10、水中存活时间、饮水卫生管理以及居民的卫生、生活习惯等。l3经接触传播:包括两类传播方式:lA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和传染源不经外界因素参与而直接接触所引起的传播,如性病、艾滋病、某些被动物咬伤而引起的传染病和一些皮肤病。lB间接接触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接触传染源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传播。l4经食物传播:是指因为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或食物在各种条件下被病原体污染所致。流行特征是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的病史;l5经土壤传播: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可以直l接和间接方式污染土壤;其作用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体与土壤接触的机会及个人卫生习惯。l6经媒介节

11、肢动物传播:即虫媒传播,可分两种:lA机械性传播:是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和体内均不繁殖,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粪便排出病原体而污染食物、食器。lB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繁殖,然后通过吸血活动将病原体传-递给l易感体,引起感染。l7母婴传播:是指孕期和分娩期病原体可经胎盘血液使胎儿受到感染。l8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引起某种传染病的传播。l(三) 易感人群l易感人群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易感的人群,其中个体称为易感者。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12、l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l1新生儿的增加,生后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体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对许多传染病都易感。l2易感人口的迁入;l3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l4免疫力自然消退;l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l1预防接种;l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l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l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l构成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但传染病能否发生以及流行程度,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l1自然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气候、地理、动植物等,l2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类的引起活动,如社会制度、生产劳动条件

13、、居住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医疗条件、文化、经济、人口移动、社会动荡、宗教信仰等;l社会因素具有扩大传染病流行,制止传染病的发l生、蔓延、以至消除的双重性。l四、传染病的防治措施四、传染病的防治措施l传染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对人体危害最大的48种疾病中有85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因此为了人类的健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和策略,采取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的综合措施。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是指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具体方法,包括预防性措施和防疫性措施。l(一) 预防性措施l预防性措施是指在尚未出现疫情之前,针对可能l存在病原体的实体

14、和可能受病原体威胁的易感人群所采取的措施。l1改善卫生条件:消除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疾病传播因素或使其无害化,是预防传染病的根本措施。因此,必须改善城市卫生面貌,保持饮水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实施粪便、垃圾管理和无害化,做好消毒、杀虫、灭鼠工作。l2开展健康教育:面向全社会,动员群众自觉的改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讲究公共卫生公德,建立起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健康知识对控制和预防传染病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是l国内外公认的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方法。l3做好计划免疫工作:计划免疫是通过预防接种的方法来提高人体免疫水平的一种特异性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相应的传染病,是控制和消灭传染

15、病的重要手段之一。l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检测和人群免疫状态分析,按照规定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进行人群接种,以提高人体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免疫程序是指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以及接种的先后次序与要求,主要包括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以及成人或特殊职业人群、特殊地区需要接种程序。我国现行儿童免疫程序表疫苗名称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初种第一次一月龄第二次二月龄第一次三月龄第二次第一次四月龄第三次第二次五月龄第三次六月龄第三次八月龄初种一岁半加强加强四岁复种七岁复种复种加强lWHO于1978年提出了扩大免疫规划要求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

16、监督计划结合,防止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等传染病的流行。1980年我国正式参加扩大免疫规划(EPPI)活动。1992年卫生部将乙肝疫苗(HBV)纳入计划免疫管理l免疫规划:是计划免疫的继承和发展,随着疫苗发展和种类的增多和公众的需求变化,适时开展不同门类、针对不同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将计划免疫包含不了的各种生物制品实施管理,并进一步落实到法制化管理的轨道。l预防接种的种类途径与方法部位适用制剂皮上划痕法皮内注射法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口服法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前臂掌侧下段上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侧三角肌卡介苗、炭疽活菌苗结核菌素、布鲁菌素百白破、麻疹、乙肝等狂犬疫苗、被动免疫制品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l人工自动免疫: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机体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多联多价疫苗四种类型。l人工被动免疫:是以含抗体的血清制剂接种人体后,使人体获得免疫的一种方法。免疫血清(抗血清)、丙种球蛋白。l预防接种的途径和方法:见表l(二)防疫措施l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疫情的措施。l1疫情管理:对所发生的每一例传染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预防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