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冷链物流运输服务能力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冷链物流运输服务能力实施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加强冷链物流运输服务能力实施方案现代冷链服务主体日益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全市规模以上的冷链物流市场主体达400家。XX明品福集团、XX万吨冷储公司、XX医药集团、XX友生活公司等企业快速发展,新世纪、永辉超市、顺丰冷运、盒马鲜生、京东物流等企业生鲜冷链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一、构建一区两廊多节点冷链物流新格局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立足XX“大山大江”的地理环境、“西密东疏”的人口分布特征,构建以主城都
2、市区为核心,渝东北、渝东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为支撑,三级冷链物流节点为支点,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互补、链条完整的“一区、两走廊、多节点”现代冷链物流发展新格局。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连锁超市、大型食药品生产基地等,以中心城区消费能级提升为引领,以主城新区食药品生产消费为支撑,加快多功能、标准化、国际化、绿色化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畅通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冷链产品便捷高效双向流动通道,提升铁公水空冷链物流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强化应急冷链物资储备保障和冷链产品价格宏观调控功能,打造内陆国际冷链物流分拨中心。力争到2025年主城都市区冷库库容达583万立方米,
3、基本实现“1小时冷链产品配送圈”。以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万州等区县为核心,建设一级节点冷链物流设施,推动“万开云”冷链物流同城化配送,辐射带动梁平、城口、丰都、垫江、忠县、奉节、巫山、巫溪等区县,构建渝东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依托渝宜高速、沿江高速等,加快畅通中心城区与渝东北城镇群之间的快速综合射线通道,建成区城“3小时冷链产品配送链”。力争到2025年渝东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冷库库容达176万立方米以上。以渝东南中心城市黔江和渝东南桥头堡城市秀山等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为核心,提升黔江、秀山在武陵山区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辐射带动武陵山区,构建渝东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依托
4、渝湘高速、XX至张家界高速等,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与渝东南城镇群之间的快速综合射线通道,建成区城“3小时冷链产品配送链”,力争到2025年渝东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冷库库容达72万立方米以上。依托各区县集聚效应和资源禀赋,布局建设5个一级冷链物流节点、30个二级冷链物流节点,完善N个三级冷链物流设施节点,形成“5+30+N”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冷链物流网络服务体系。推动万州、涪陵、江津、永川、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XX高新区等综合保税区及沙坪坝、巴南等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多温层智能化冷链仓储设施,提升多样化国际冷链产品物流中转服务水平。完善进境粮食、水果、肉类、食用水生动物等进口特殊商
5、品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设施服务功能,大力发展肉类、水果、水产品、红酒等国际冷链产品进出口贸易。完善首次进口药品口岸设施功能,培育壮大国际医药冷链业务规模,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中心。加强通道高效衔接,支持江津、巴南等区县建设中国西部(XX)东盟农副产品冷链分拨中心,打造国内与国外、东盟与欧洲相互循环的冷链物流中转节点,辐射带动内陆地区食品产业和冷链物流转型升级。支持渝中区、两江新区等建设“一带一路”冷链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扩大高品质冷链产品服务需求。推动特色冷链产品国际化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合作,推动特色农产品贸易发展,支持万州、黔江、潼南、荣昌、开州、梁平、忠县、云
6、阳等区县发展壮大出口型农产品基地,扩大柑橘、柠檬、柚子、殊猴桃、榨菜、精品蔬菜等优势特色冷链农产品跨境贸易,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鼓励通道运营平台公司与冷链物流企业、贸易企业等协同“出海”,深化与国(境)外贸易促进机构合作,积极布局境外冷链物流设施,开展国际冷链物流业务。加强农产品国际营销,引导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参加新加坡亚洲食品酒店展、中国香港美食展、上海进口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境内外展会,推广渝货精品及地理标志冷链产品出口,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引导各级冷链物流节点协同发展,建
7、立区域冷链物流联盟,强化干线支线有机衔接。鼓励开行中心城区至主城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间的冷链专线班车,促进干线运输与区域分拨配送业务高效协同发展。发挥供销系统独特优势,加大对中小城镇和农村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生产基地一农批市场一生鲜市场一终端消费的全程农产品冷链流通闭环体系,提升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流通能力。发挥邮政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独特优势,构建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解决生鲜农产品“销售难”“物流难”“融资难”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鼓励大型生鲜电商、连锁商超等企
8、业参与城乡一体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加强城乡冷链设施对接、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上行下行一张网“,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促进城乡冷链物流双向均衡发展。加快补齐国家物流枢纽、一级和二级冷链物流节点的冷链物流换装转运短板,引导建设自动化、专业化、智能化冷链多式联运设施,配套完善充电桩等设施设备,提高多式联运衔接效率。积极培育通道运营主体,强化全程冷链运输组织,发展全程冷链集装箱运输。引导冷链运营主体与上海港、天津港、广州港、大连港等高效衔接,加密开行冷链集装箱公水联运专线、铁海联运班列。大力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开行铁海联运冷链班列、跨境公路冷链班车等,打造
9、精品联运线路,开展品牌化运营,探索应用“一单制”。鼓励开行“沪渝直达快线”冷链班轮。加强冷链卡车航班、专线网络建设,提高多式联运一体化组织能力。统筹推进国家物流枢纽与各级冷链物流节点高效衔接,不断提升冷链物流辐射能力。二、强化冷链物流全方位支撑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拓展服务网络。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仓运配、集采分销和供应链金融一体化服务,培育形成一批温控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和冷链服务骨干企业。依托一级、二级冷链物流节点,支持企业构建干支仓配一体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扩大业务覆盖范围,提升运行效率。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冷链物流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营运中心、
10、结算中心等落户XX,提升冷链资源配置能力。培育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引导冷链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剥离自有冷链配送服务功能和业务,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等,加强冷链食品、药品产业链资源共享,优化冷链供应链,打造一批知名冷链物流服务品牌。培育一批产地移动冷库服务主体,探索设施巡回租赁、“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等经营模式,提升产地移动冷链物流设施运营网络。深化推进中新(XX)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稳步推动XX与新加坡冷链物流标准衔接。引导冷链物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参与制定肉类、果蔬、粮油、红酒、海鲜、药品疫苗等商品的预冷、存储、运输、包装、销售各冷链环节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冷链产品市
11、内存储销售、市外分拨流程。制定出台XX冷链商品目录,推广应用冷链物流标准规范,促进冷链供应链上下游有效衔接。建立标准推广和培训机制,加大标准宣传和实施力度,开展冷链物流标准化专项培训,建立完善冷链物流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推广与标准托盘相匹配的包装基础模数及系列规格尺寸,促进包装箱、周转箱、集装箱等上下游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推动标准装载单元器具的循环共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作用,加强行业数据收集、分析、发布等基础工作。依托各级冷链物流节点,加强行业日常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研究发布冷链物流行情指数,及时通报重点产品运营状况,科学判断行业状况、预测发展态势。建立冷链物流行
12、业专家库,凝聚科研机构、高校、协会、企业等人才资源,组建基础型、复合型、创新型、产业型专家团队,打造全市冷链物流业高级智库,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加大冷链物流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吸引市场急需的冷链物流专业人才。依托“一带一路”及出境出海大通道等,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分级分类开设培训课程,培养高层次冷链物流人才。推动冷链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制化培训,建设冷链物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增强冷链物流对国
13、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为服务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冷库库容规模达880万立方米以上,冷藏车保有量达5000辆,肉类、果蔬、水产品等适冷商品冷链处理率分别达85%,30%.85%,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显著减少,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日消费1千克冷链商品需求。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建成5个一级冷链物流节点、30个二级冷链物流节点、N个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乡、联通国内外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满足城市居民2公里以内、农村居民5公里以内采购冷鲜食品商品需求。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冷链设施区域布局更加优化、结构发展更加合理、功能类型更
14、加完善。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升,冷链物流成本水平显著降低。精细化、多元化、品质化冷链物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培育23家竞争力较强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冷链物流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基础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基本原则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更多向冷链物流基础薄弱环节配置,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夯实行业发展基础。需求导向,合理布局。准确把握冷链物流发展的趋势特征,突出问题导向,明确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
15、点任务。综合考虑冷链产品生产布局、人口分布状况等因素,立足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优化空间布局和冷链基础设施配套,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生产生活需求。统筹推进,分类指导。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冷链物流运行、服务、监管、支撑体系建设,优化冷链物流设施空间布局与运行网络结构。针对生产流通环节、品类等特点,因势利导,精准施策,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品类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坚持创新发展,注重科技赋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冷链物流行业集聚,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冷链物流技术工艺、业态模式、经营管理、监管方式创新,提高服务品质和价值创造能力,提升
16、行业运行效率和发展效能。绿色智慧,安全可靠。顺应碳达峰、碳中和需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冷链物流各领域、全过程。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冷链物流运行管理和治理方式变革,提升行业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坚守安全底线,压实各方责任,强化行业监管,完善冷链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冷链产品安全保障水平。五、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我市肉类、果蔬、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疫苗、生物制剂、药品等冷链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业态模式不断创新、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冷链物流产业已成为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的重要新兴力量。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末,全市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肉类、果蔬、水产品、牛奶生产总量达2794万吨、年均增长3.6%o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冷链物流需求持续增强,在生产和消费两端的共同推动下,冷链物流快速发展,2020年冷链市场交易额达864亿元,较2015年增加193亿元、年均增长5.2虬冷链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