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20249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1、自变量;答:自变量即研究假定为原因的变量,一般为影响社会行为或心理表现的外部条件。实验中通常以实验条件为自变量。2、随机分配;答:随机分配指每一被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3、印象管理;答:印象控制也称为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4、首因效应;答:一种解释认为,最初获得的信息及由该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因为最初接触陌生人时,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此印象也更为鲜明、强烈。而对后继

2、的信息,人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后继信息对印象的影响作用下降。对于首因效应的更主要的解释是认为对于后继信息,人们是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的。5、自我实现的预言;答: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评价,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行动。6、归因;答: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7、图式;答:所谓图式,是人的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另外,图式(SChema)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

3、影响对相关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也指生物形态学的图式。8、偏见;答: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9、内隐社会认知;答: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努力、无意识的操作过程。10、态度;答:态度定义较为典型的说法有以下几种:第一,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第二,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人们对于一定对象的反应,起着指导性或能动性的作用。第三,将态度笼统看成是认知、情感

4、和意动成分的复合体,它影响人们理解、感受事物和对事物作出反应的方式。本书定义是: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答:美国心bai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通过对du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zhi,发现了dao一种由学习所形成ZhUan的反应形式一一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将实验动物放入斯金纳实验箱中,箱内安装一根杠动物按此杆就能得到食物强化。开始时,动物在实验箱中盲目地活动,偶尔有几次脚踩在杠杆上,就获得强化物。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操作的过程,故这种条件反射称操作性条件反射。12、自我效能感;答:自我效

5、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13、睡眠者效应;答:睡眠者效应(SIeePereffeCt):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14、移情;答:是一种能够感受被分析者感

6、受的能力,也是一种心理分析的技术和产生心理分析治愈效果的重要条件。共情远远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15、去个体化答:所谓去个性化,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作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简要说明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并说明三者的关系。答: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助人行为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则指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亲社会行为。2、什么是态度的学习理论?答: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1958)通过

7、分析典型的态度变化例证,提出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的。这三个阶段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一)依从:依从指人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二)认同:认同指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个人情感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三)内化:内化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二、认知不协调理论:(一)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假设:认知不协调理论最初由费斯廷杰于1957年完成的。该理论认为,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

8、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二)认知不协调的条件与强度:认知不协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L逻辑的违背;2.文化价值的冲突;3.观念层次的冲突;4.新旧经验的矛盾。(三)减少和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1.改变或否定不协调认知因素的一方。2.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认知因素间的不协调关系。三、平衡理论:平衡理论是海德于1946提出的。平衡理论的基本思想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很相近。海德认为,相互联系的事物组成一个单元或系统。如果单元内各个方面的动力特征都是相同的,则它处于平衡状态,不存在引发变

9、化的压力。如果单元内各成分不能协同存在,则单元处于不平衡状态。状态不平衡的单元内会存在的压力,使认知组织发生变化,以实现平衡状态。海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P-O-X模型,来解释P-O-X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平衡。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加以说明。答:该理论认为,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认知失调理论例子:1、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别人递烟依然接过并吸食,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产生认知出现失调。2、明明有点讨厌某个明星,但是我的好朋

10、友是她的粉丝,为不扫她的兴致,陪她去追星的时候我也假装还挺激动的。3、在商场里购物,看到一物品想要购买时,其价格却让人止步,可是自己内心爱极了,这时候,我们的认知在逻辑上产生了混乱。4、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答: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成绩经验

11、,替代经验,想象经验,口头说服,生理唤起,情绪状态。5、简要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人们产生更多的助人行为?答:(一)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二)提供亲社会榜样(三)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四)运用社会影响策略(五)通过行为实践培养亲社会行为6、简述独立性自我和依赖性自我模型,并举例说明。答:个体形成的是一种依赖型的自我结构,自我被认为是与环境相互依赖的,关注他人或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依赖型自我图式中将一些重要他人包括进来,而独立性的自我图式中不包含他人。独立性自我的个体更关注突出其独特性和个性的信息,对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有着更好的记忆。三、论述题(共25分)1.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

12、理论答:在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中,他首先确定了成就情境中成败的归因的最显著的原因知觉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同一种活动情境中的原因知觉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情境中的原因知觉更是千差万别,为了寻找众多的原因知觉内在的共同特性,韦纳通过逻辑和经验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相关法、多因素分析法、多元方差分析)确定了原因的三个维度:1、原因源,原因源是指原因是行动者自身原因还是外部环境的原因,如考题难度是外部原因,能力是内部原因;2、可控性,可控性是指原因能否受行动者主观意愿的控制,如努力的可控性较高,能力、运气的可控性较低;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原因是否随时间而改变,如运气很不稳定,而能力较为稳定。2、当

13、看到好照片时,人们通常的反应是“真不错,你用的是什么相机”;当看到烂照片时,人们则往往会笑话拍摄者水平很臭。请详细论述,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答:人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失败归因于环境;而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环境,失败归因于其自身。行为的内因指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能力、努力程度等。相应的,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特征,就称作本性归因。行为的外因指与时间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各种背景因素、机遇、他人的影响、工作的难度、特异性及其它非人为的因素等。相应的,如果将行为的原因归之于外部因素,则称作情境归因。内控者相

14、信自己可以发挥作用,所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积极。外控者面对失败和困难时倾向于把责任推向外部原因,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被认为是不可取的。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二)观察位置;(三)自我价值保护;在人的归因的过程中,对于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3、论述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请适当举例说明。答: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存在差异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差异,由此导致了双方在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哲学、宗教、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用“两类文明理

15、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两种主义形成的合理性:正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西方产生个人主义,中国产生集体主义。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其根本原则是:把个人从集体中分离出来,认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同等重要。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伟大的,强调个人的独立、奋斗、尊严。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持续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到了近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人权向神权发起全面的挑战,重新树立“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们在反抗宗教、反抗君主和贵族的抗争中,逐步树立起“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理论,并且最终形成“个人主义”这一西方文明的基础理论体系,并最终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进行全面完整的表达。因此

16、,我们可以认为,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成熟于近代西方,但其思维萌芽则早已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近代西方出现的系统化的个人主义思想,导致的追求个人解放运动,其意义是深远的!对于推动近代西方产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等等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西方文明在最近500年以来取得的所有成就,其根源都在于这种追求个人解放的“个人主义思想”!事情的另一面就是:西方社会后来出现所有社会问题,不断分裂和对抗的社会形态,以及今天所面对的各种政治经济危机,其根源也都出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中华文明崇尚集体主义。人从一降生就开始就归属于一个个的集体之中,这些集体的利益要优先于个人的利益。这种先集体后个人的思想也是早在文明发源之初就已经形成。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从“孝道”开始,尊重祖先,敬重血亲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试题/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