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甓到搬砖看古今语词的文化内涵 附古诗词文本的内涵和外延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运甓到搬砖看古今语词的文化内涵 附古诗词文本的内涵和外延解读.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搬砖”,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网络用语,或者表示“去做事了”,或者表示 做实验、写代码、处理文件等枯燥重复而又报酬低微的事情。大家就这样辗转相 袭使用了,却也有了一些约定俗成,能被听者所理解的意思。至于这一词语的来 源,尚无详细考证。有趣的是,同样表达“搬砖”这个语义,在文言中其实早有其词。晋书卷 六六陶侃传中记载:“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赞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 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陶侃作为两晋之际的一代名将,出身低微寒门,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终于建功 立业,所谓“以偏旅,独当大寇,无征不克”,保证了东晋王朝动荡时局中荆湘乃 至西部的稳定
2、。但他的功绩也被权臣王敦所猜忌,频遭免官、贬谪,一度被贬为 “广州刺史就是在广州刺史任上,他闲暇无事,早晨运百块砖于斋外,晚上再 将百块砖搬运回斋内。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我正致力于恢复中原, 这种过于优逸的生活,如果沉溺其中,恐怕机会来了,也无法担当恢复中原的大 任了。“由“陶侃运赞这一典故,而形成了“运建”一词的广泛引用,关键在于其中丰 富的精神内涵,归纳而言,一是“习勤”,二是惜时”,三是有志由此,“运攀” 就成为一个约定俗成、流传广泛的新词。那么什么是“嬖呢?据说文解字:“嬖, 瓶蹙也尔雅释宫:“领辄谓之爨”。考工记“匠人疏”曰:“令赞,则今之 砖也。”玉篇龙龛手鉴皆作“建,
3、砖也:可以肯定,登,是砖瓦一类的制 品。明清以来一些流传于世的运建图,将所运之器理解成了“瓮琵,也就是 浇水灌园的罐子,主人公作抱瓮之状,显然是误解了典故的本义。唐代元稹纪 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中有:“运赞调辛苦,闻鸡屡寝兴。闲随人兀 兀,梦听鼓醛鳌。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眼 为看书损,肱因运建伤。病骸浑似木,老鬓欲成霜。宋刘放冬至偶作:“闲 过著慵思运费,老来多忘却抄书。”明吴俨用守溪韵送俭弟:“下帷董子宁思 佚,运建陶公不爱闲。自恨青春皆浪过,于今为尔惜红颜。这些诗句或者表达 对自己的激励,或者表达对他人的激励:不论是青春,还是暮年,都要抓紧时间, 在具体
4、事上磨炼意志,提升自己。明代贝琼则撰有运馨斋记一文,对陶侃运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说: “呜呼!晋自渡江而南,上下俱偷弃中原而不恤,侃独有志于此,固非一时坐谈 老庄者所及也。及都督荆湘等州,检摄军府众事,未尝少闲。又尝语人曰:大禹 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 后,其聪敏恭勤,于此见之,非特运建一事而已。.予故反复论之,其行事虽 有未至,而所言则可为万世法。何者?人情好逸而恶劳,天下之事,恒成于勤而 败于逸。运器之喻,岂不善耶。该文较为深入地挖掘了“有志”“惜时”“习勤这些 精神的内涵信息。清代乾隆帝也在自己的诗文中多次引用“运费”一典。如其昼漏一诗中
5、说: “昼漏丁东朝复暮,驹过隙里百年度。陶公运建惜分阴,心乎爱矣增予慕。表达 了自己仰慕陶公,学习陶公的爱惜寸阴,不虚度时光。同时,乾隆皇帝也将“运 建,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专设有“运赞”习劳一门。在他题养正图六十首中 的第四十一首就是运费习劳,诗曰:“朝暮运百登,习劳历厥躬。亶不遑暇逸, 诟学清谈崇。昭烈叹髀肉,有志后先同。诗中谈到了习劳运赞的意义在于让自 己没有时间闲暇安逸,避免空谈议论,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梦想。有人将“运费”画成了供人观赏的图画。如明董其昌有观运建图有感:“壁 纪沧洲胜,图开白社清。俱为丰岁宝,说有惜阴情。运建神谁写,先鞭意不轻。 赌棋真贱戏,抱瓮岂嘉名。谈廛嗤王谢,纤筹
6、似孔明。直令披画者,忱慨请长缨J 诗中谈到了自己观运髭图的感受。“运嬖神谁写,先鞭意不轻。”与其他画比起来,运群图最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直令披画 者,忱慨请长缨“,能让观画的人热血沸腾、慷慨请缨。明代济南刘士骥也有题 陶士行运馨图歌,曰:“男儿堕地须有为,肯把居诸轻一掷。九鼎安危系此身, 聊从闲暇习苦辛。往来浑似汉阴叟,人非运建嬖运人。其同样通过观看运馨图 来思考自己的人生。陶侃运馨,作为历史故事题材,也进入了戏剧创作。明末毛晋编辑的六十 种曲中收录了明吾邱瑞所创作的运建记,专门以戏剧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 传播陶侃的生平事迹。后世的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陶公的“搬砖工在广州有“运建斋”
7、,供人凭吊。 明张诩作运嬖斋诗发掘其中的意蕴,说:“朝运一百养,暮运一百嬖。所运 不在建,思以强吾力。所强不在力,思以扶中国。可谓充满了冲天的豪情壮志。 也有很多文人直接用“运嬖”为自己的书斋或书稿命名,如明李昌祺有运器漫 稿,明陶士像有运费轩文集,清陈励有运登斋文稿之类。也有化用到对 联之中,悬挂于斋室,如“习勤朝运建省过夜焚香从“搬砖”上溯到“运嬖”,我们可以看到,词语的字面意思几乎是一致的,都 是指“搬砖”,都带有一些“重复枯燥劳动的意思。虽然很难明确二者之间是否 具有语词的亲缘关系,但通过比较和追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对同义词语的产 生,文言词语从生成到传播,更具有可追溯性,也更富于深
8、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 力量。而现代网络语词的发生则更具有偶然性,以表意交际为第一位,文化的内 涵则趋于浅表和窄化。美国语言学教授萨丕尔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 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罗常培先生在 其语言与文化一书中也提出,“从许多语言的习用词或俚语里,我们往往可 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从语词的词源和变迁看过去文 化的遗迹汉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每一个汉语语词相当于浩瀚的语言 之海中的一粒沙,但从中正可以折射出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今词同样是后人的古 词,今词的创造正是后人观察当代文化程度和文化遗迹的语言现象,后之视今
9、, 亦犹今之视昔。古诗词文本的内涵和外延解读摘 要:情感,是古诗词的灵魂;意象,是中华文化的全息码。潜心读诗, 向内深究,还原古诗词的情感意蕴;向外探寻,追寻古诗词中意象文化的历史坐 标。文章以凉州词为例,尝试解码古诗词的情感抒发和意象表达,进行文化 寻源,以期领悟诗人的精神和思想。关键词:古诗词文本;内涵;外延;解读情不自禁地想要走进古诗词,是笔者最近一段时间和它屡次相遇、沉思的结 果。每走进一首诗词,笔者不仅被它的文字之美所吸引,更被诗中幽深淡远的情 怀、深厚璀璨的文化底蕴所打动。潜心读诗,向内深究,“诗以达意向外探寻, 每一首诗词都是中华文化的全息码这种认识在教学凉州词时尤甚。一、从“文
10、字到“文学”,还原古诗词的情感意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的“志”,就包括诗人内心 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诗的灵魂。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 作,是吟咏边塞情景之名作,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乐、马上乐,无一不表现 出一种浓郁的边塞色彩。全诗写了寒凉艰苦的边塞沙场上军营中的一次酒宴,描 摹了将士们开怀畅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在这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 盛大筵席之中,将士们激情昂扬。课堂上,笔者梳理了边塞诗五种常见的情感,让学生自己辨识本首诗中蕴含 的情感基调。不出所料,他们的思维大多聚焦在“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不惜为 国捐躯的豪迈情怀”上,或各执一端,或两
11、者调和。千古名绝,历来评注家论见 颇多,难下定论。但是,惊人一致的是,古往今来几乎所有想法的出发点都集中 在第三、第四句诗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以这两句诗为思维原点,找出其中隐藏的两处地点一沙场”和“回”字后面 的“故乡工针对这两个地点,笔者设计了两次想象活动:想象远在两千七百多公 里外的故乡并州晋阳,王翰年迈的父母、勤劳的妻子、可爱的儿女期盼他回家的 情景,从中体察王翰保家卫国的决心和理想;将视线从家乡拉回到沙场,想象出 征前军营中酒宴的盛大场面,以“将军,今夜让我们开怀畅饮吧”为开头,要求学 生写几句将士在酒宴上互相劝酒,互诉衷肠的话,将心中感悟到的悲凉伤痛、视 死如归、豪放
12、热烈外化为语言。两次想象活动,如同穿越时空隧道,学生们和诗 人王翰一起,去感受故乡亲人的牵挂,沙场上将土们的豪情。此时,无须教师多 言,更无须与同学辩驳,诗中情怀,他们早已在写话中自悟。诗,是诗人情感的流泻。读诗,只有触摸到了诗人情感脉搏的跳动,才能够 真正走进诗中。如唐代诗人张籍的乡愁诗秋思,仅仅通过叙述诗人写寄家书 前后的心情变化,表现了诗人怀乡之切和乡愁之深。全诗语言浅淡,情节平缓, 诗意不难理解;难的是贴近诗人含蓄丰富、耐人寻味的思乡情怀我认为,此 刻诗人是“心有千千结”,矛盾重重:一是羁旅异乡见秋风,万物归源,自己却不 能归乡的矛盾,倍觉孤苦清寂;二是铺纸起笔修家书,情深义重,却不知
13、从何说 起的矛盾,更觉愁肠满怀;三是书成封就之际,眼看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担心 言之未尽的矛盾,内心担忧怅惘。正是这种种的矛盾与纠结,将人们共有的生活 细节典型化,才会让人每每读来,惊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心中产生强烈 的震荡与共鸣。又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上句描写了西湖的山光水色,晴姿雨态; 下句则遗貌取神,用贴切空灵的妙喻绘出西湖的神韵,被后人认为“道尽西湖好 处”,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西湖定评可是,纵观苏轼一生的坎坷, 联结此时诗人任杭州通判的创作背景,“晴”“雨”不定的岂止是这眼前的“西子 湖”,更是诗人几度沉浮、风雨飘摇的人生道路。诗只有读到此层,才能够既读 到诗面上
14、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盛赞,又领悟到诗里面隐含的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 自适的性情;才会真正懂得这首诗中最曼妙的风景不是“晴方好”“雨亦奇”的“西子 湖”,而是诗人苏轼面对人生风雨时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万千惆怅,一饮解之, 一诗化之。二、从“文字”到文化”,追溯古诗词的历史坐标就诗歌创作而言,诗人必须将蕴蓄于心中的情感直觉到一个情感饱满的意 象,当“情感和意象猝然相遇而欣和无间”,这种遇合就创造了诗。这些意象经过 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和发展,就积累了厚重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民族文 化的一部分。凉州词就是诗人王翰心中的情感和“酒”这一意象的欣然遇合,全诗句句 不离,酒,字:,葡萄美酒,是酒名,西域盛产,
15、味甘香醇;“夜光杯”是酒杯,晶莹透 亮;美酒盛玉杯,浓郁的酒香为这场盛宴拉开了帷幕。“琵琶马上”是酒乐,欢快 激昂的音乐让酒宴的气氛热烈甚至沸腾。这些关于“酒”的描述从视觉、听觉等方 面极尽渲染这一场酒宴的诱惑力,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和美的享受。“醉卧沙场君 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酒话,酒酣胸胆尚开张,酒喝得酣畅淋滴,话说得豪 放旷达。醉乎?醒乎?酒到醉日寺情更真,这句酒话就成了真挚的情感宣泄微 微醉意中,有着对生命沉痛却放达的清醒认识。为什么是“酒”?诗与酒的结缘,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其中的小雅宾之初筵最早、最完整地写了饮酒的场面。在诗经四十多 首涉及酒的诗篇中,酒大多出现在社
16、交宴会上,起到传达宴请人心意的作用。东 晋陶渊明是第一个用酒寄意遣怀的诗人,饮酒二十首表现了其远离官场、归 隐田园的乐趣,并在酒中品悟到人生的真意,从此,诗酒联袂。盛唐诗人几乎个 个都是诗酒狂客,他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用诗歌吟咏出生命的千姿 百态。可以说,在诗人的精神世界里,酒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可助兴、可增情、 可添乐、可达意,更是催生文字的酵母。“酒”这一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酝酿 与吟咏,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载体,促就了醇厚而浓烈的酒文化。 正是站在酒文化的历史坐标中,才能读懂诗人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 几人回“里悲凉中的豪迈,旷达中的伤感。和“酒”一样,古诗词中的诸多意象都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折射,精神的传承、 凝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