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22365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进我市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43号)、科技部关于印发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指引的通知和省科技厅关于开展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重要战略机遇,围绕市“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传统产业转型、

2、新兴产业培育和城乡协同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园为抓手,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为把建设成为动能转换先行区、乡村振兴样板市、创新创业新高地、文化建设示范区、生态优美宜居城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二)基本原则。L鼓励技术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核心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大力整合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企业创新促进企业转型、企业转型带动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动能。全面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传统主导产业集聚度高、创

3、新基础厚实的优势,研究出台更多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降低企业创新成本。2 .转换新旧动能,立足产业发展。立足市产业基础及未来发展方向,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健全技术改造长效机制,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和光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级,培育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面向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重点企业向高端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3 .全面开放合作,拓展创新资源。着力引进新兴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企业,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融合和创新。常态化举办科技人才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集聚更多创新资源。积

4、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搭建企业走出去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技术转移与合作,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4促进双创升级,优化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国家级高新区,引导“一区五园”从产业集聚向能级提升转变,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策源地。大力推动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夯实创新驱动基础。抓好科普基础工程,创新科普内容、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优化青少年校内外科学教育及创新资源,推动新型农民、劳动者科学素养提升行动。二、主要目标到2021年,创新驱动

5、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产业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取得突破,建成“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全国样板”、“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城市”和“江汉平原振兴发展高质量示范区”。新型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做强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推进产业发展及创新。以高端高质高效发展为方向,加快经济战略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高新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到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6、达到15%以上。进一步优化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效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园提档升级,基本形成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产业布局合理的新兴产业体系。传统产业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全市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式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大中型企业的关键设备得到提升改造,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现代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主要农作物实现品种更新,农产品质量和精深加工比重显著提高,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企业创新主体

7、地位增强。引进一批优质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机构。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占比达到25%以上,全市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及研究开发机构数达到32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商标、品牌、标准。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1.78件,专利质量明显提升,专利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创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培育10大名牌产品。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以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为主攻方向,集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一批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军人才,集聚一批高端科技

8、专家,培育一批职业技能人才,打造一批与市主导产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创新团队,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达到40人。科技创新投入明显增长。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达到L5%以上。市级以上政府股权引导基金投入科技创新企业不少于基金投资总额的30%o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科技产业载体、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进一步拓展,全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在全省争先进位。三、重点任务(-)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L加快高新区建设。按照

9、“以人为本、产城融合、联动发展”的理论,遵循产业专业集聚发展和城市功能关联集中的基本原则,持续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打造产业与城市有机融合的生态科技新城,整体形成“核心区、功能区、拓展区”三大圈层和“产业发展区、双创集聚区、生活配套区、功能提升区”四大大功能片区,着力提升园区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承载力和集聚力。重点建设以金澳科技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长飞光纤、晶瑞电子为龙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江钻股份、东方汽车零部件等企业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永安药业、华山水产等为龙头的生物及新医药产业集群;以传化物流、潜网公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强化园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建成

10、产业层次高、公共服务优、特色优势强的产业集聚区,着力构建自上而下的集“政府服务、支撑平台、高端人才、创新产品、创业载体、产业资本”等全要素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围绕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快完善园区道路、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5G网络应用推广为契机,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园区产业层次提升,强化“产出论英雄”导向,综合运用创新指标、产能指标、土地供应等差别化要素配置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体系完备、产业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善的载体和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牵头

11、单位:高新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高新投公司,相关区、镇、办事处)2 .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深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按照“集聚科技要素、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产业发展”的要求,全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提升工程,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整体构建、市场导向的原则,建设布局传统优势农业发展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区。(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发展中心,相关区、镇、办事处)3 .推动高水平“双创”平台布局

12、。围绕区域和产业技术需求,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构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实验中试+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示范”创新链条。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特色产业研究院、特色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持续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转移转化、产业化示范、检验检测等技术创新活动。加强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发展,引入专业团队管理运营,增强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培育孵化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高新区)(二)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4,

13、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加大企业研究开发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技术创新活跃、产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增强创新发展活力。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对成长性好、研发绩效突出的创新型初创企业,优先给予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实施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优选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优选一批成长性企业,列入上市企业重点培育。力争到2021年,新增科技型企业20家以上,上市和挂牌科技型企业5家以上。支持现有龙头企业补链、延链、强链,注重行业标杆企业的引进和培育,以行业龙头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的集聚,

14、形成骨干企业与小微企业共同发展良性格局。(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金融办)5 .培优培强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强化研发费用归集、高新技术产品收入核算辅导培训,鼓励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持续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技术创新普惠性政策的落实,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支持企业参加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争创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积极创建国家、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6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督

15、管理局、市税务局)6 .广泛招引优质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实施全域、全线、全员抓“双招双弓I”工程,围绕主攻龙头企业、引进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推进全产业链招商。突出重点项目招商、重点区域招商,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武汉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招商项目服务,落实领导包联、项目服务、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和“四个一”等工作机制。突出招商引资考核,以合同签约、落地见效为导向,加大招商引资项目注册登记率、资金到位率、开工建设率、投产达效率考核比重。(牵头单位:市招商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各区、镇、办事处)(三)实施“产业发展创新”工程。7,聚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立

16、足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为基础,以智能制造、光电子信息、现代服务、四新经济等新兴产业为引擎,强化科技计划项目支撑,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落地转化,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梯队,助力高新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每年遴选5-7家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服务)的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对象,综合运用搭建公共技术平台、鼓励研发投入、帮助引进人才、精准辅导服务等手段,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优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积极培育四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等主体,不断壮大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主体数量。到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主体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主营业务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企业文化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