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微课的设计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课题研究《微课的设计与应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开题报告课题类型:深度应用型课题名称: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一、课题名称: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二、成果类型:图片、论文、微课视频、微课教学设计、微课课件。三、应用学科:数学四、应用学段:初中学段五、呈现形式:视频、文本、图片六、适用对象:初中阶段在校学生七、研究目的:1、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课来支撑、补充课堂教学。2、通过微课的应用,有效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扩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八、预期成果:1、形成结题报告;2、完善课题所有资料、包括课题开题报告、中期评估报告、研究报告等;3、形成一批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的论文、教学设计;4、形成一批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微课
2、视频。5、形成一批微课教学设计、课件、素材、脚本、图片、音视频等配套课程资源包;6、形成一批教学反思、课后记。7、形成与研究阶段适应的调查及分析报告。九、课题理论依据:微课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学者所提出的60秒课程,现今微课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教学设计提出的。在我国微课是于2011年由胡铁生老师提出了这一述语。胡老师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成,其核心内容是视频,同时包含与视频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练习等辅助资源。它的特点是:教学时间短
3、、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制作简单实用,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的训练。十、成果应用场景:1、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类似,提取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模型设计成不同类型的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学习,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2、补充学习:学生对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内容,利用课后时间重新学习,将知识转化为连续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果。3、移动学习:微课与移动学习联系紧密。电脑、手机等现代化手段为微课的传播与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地学习微课提供了方便。十一、研究方法:文献法: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及整理分析,学习微课设计理论,寻找微课应用依据,明确研究
4、目标,设计研究方案。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对微课的应用效果、微课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对比研究,准确把握研究的方向与效果,并对引项研究的可打操作性、实用性做出评估。行动研究法:对在微课设计应用与制作中的问题进行整理、研究,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修改及完善。十二、技术路线:1、技术形式:外拍、内录、动画、图文演绎、混合模式;2、各种技术形式的应用步骤、工具、方法及案例。十三、评价方式:1、只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2、微课视频、音频清晰;单个视频时长20分钟以内;高清;MP4格式。3、选题独到,能选取不同的技术方法;4、有一定的创新精神;5、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十四、创新性
5、分析: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而在最近几年提出的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这一理论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至关重要。而在目前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班额过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教师无法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所讲的内容、方法也无法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掌握。基于这些问题,微课的研究意义重大,它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既可做做强化巩固新知,也可做到课后再学习,还可做到查漏补缺、拓展训练等
6、等,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方式,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辟了新的途径。十五、项目任务及实施进度安排进度安排:1、准备阶段():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小组成员。2、实施阶段():(1)、建立资源库,积累相关资源: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微课的理论知识、制作技巧、明确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小组成员探讨交流,确定适合采用的微课内容,并且分工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录制,并让微课走进课堂、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并改正在微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3)、在应用一段时间的微课后,对前期工作作总结反馈,及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微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的相关作用,
7、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参考。(4)、总结初中数学微课设计与应用的经验,形成论文。3、总结阶段():在总结基础上,通过分析、研讨、交流和总结等活动,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分工安排:XX: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论文一篇;XX:收集学生应用微课学习资料一份,微课应用反思一篇;微课视频、教学设计、课件;XX:微课视频、教学设计、课件;论文一篇;XX:收集学生应用微课学习资料一份,论文;微课视频、教学设计、课件;XX:设计调查问卷一份,微课视频、教学设计、课件;微课教学设计方案授课教师姓名学科数学微课名称用尺规作三角形视频长度8分50秒知识点来源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知识点描述利用判定三角形全等(
8、SAS)方法测量距离预备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什么是尺规作图?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基本作图。教学类型讲授型操作型问答型练习型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思路本微课设计为三个部分:一、复习回顾;二、正文讲解;三、总结结尾教学过程内容时间一、片头(30秒以内)给出本节课的课题,分析课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19秒以内第一部分内容:复习回顾1,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14二八2.一个角等于已知的角。秒第二部分内容:尺规作图: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求作这个三角形。已知:Za,ZP,线段c。求作:AABC,使得NA=Na,CZB=Z,AB=Co1/L
9、_二、正文讲解(7分钟左右)作法:作NA=E7/4分30Za;Lc/S秒(2)在射线AF上截务、,取线段AB=c;/A-*(3)以B为顶点,以,n1BFBA为一边,作NABE=NB,BE交AD于点C。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作法总结:和学生复习前面的作图过程,探讨是否还有其它作法。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求作这个三角形。回顾刚才作三角形的顺序角皆角Hl还有没有其它的作法?/角夹边角第三部分内容:练习1,已知Na和线段a,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使其一个内角等于N,/另一个内a角等于2Z且这两个内角的夹边等于a。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作图思考:已知两角及一角的对边,你会作三角形吗?已知Ncl和NB
10、、线段a,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使其一个内角等于Na,另一个内角等于NB,且Na的对边等于a。/0a提示:先在草纸上画出一个假设的“已作出的三角形”;然后在草图上标出已给的边、角的对应位置;再找出边与角,确定作图的顺序。1分38秒三、结尾(60秒以内)总结:我们可以利用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作一个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在作三角形时,如果已知一角或多个角时,我们通常先作一个角,再作边及其它的角。60秒以内自我教学反思在学生现有的作图经验基础上,提出多解问题,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在于利用尺规依据条件作三角形,并用语言描述作法。增加了“已知两角及一角的对边(AAS)的
11、练习和思考“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SSA)”两种情况的研究,使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为什么ASA、SAS、SSS.AAS可以作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而SSA是不能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直观、形象、亲历亲为地把直观操作与推理有效的结合起来C微课教学设计方案授课教师姓名学科数学微课名称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视频长度10分30秒知识点来源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知识点描述利用判定三角形全等(SAS)方法测量距离预备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教学类型讲授型操作型问答型练习型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思路本微课设计为三个部分:一、温故知新;二、正文讲解;三、总
12、结结尾教学过程内容时间三、片头(30秒以内)给出本节课的课题,分析课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17秒以内四、正文讲解(7分钟左右)第一部分内容:温故知新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有哪些?SSS、ASA、AAS、SAS1分24秒第二部分内容:问题解决如图AC、BD相交于O,0A=0C,OB=OD,试说明AB=CD。D-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你有什么方法能测量出池塘两端的距离?并说出理由.方案:1、先在陆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点和B
13、点的点0;2、连接AO并延长到C,使OC=OA,连接BO并延长到D,使OB=OD;3、连接CD并测量出它的长度,CD的长度就是A、B间的距离。AOB与aCOD中A0=NAoB=NCoD(对项角相等)BO=DOA:ZkAOBgZkCOD(SAS)AB=C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6分55秒第三部分内容:练习如图,山脚下有A、B两点,要测出A、B两点的距离.(1)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B点的点0,连接AO并延长到C,使Ao=Co,你能完成这个图形吗?(2)说明你是如何求AB的距离,并说出理由.令思考:如图:A、B是位于河两岸的两个建筑物,请你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测出A,B之间的距A2分离,并
14、说明理由。二:四、结尾(60秒以内)总结:1、知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变不可测距离为可测距离。依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构造全等三角形。2、方法:通常用对顶角、直角构造相等角,用公用边、等量差等构造相等线段。3、数学思想:学会用三角形全等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转化思想)60秒以内自我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问题串形成对知识的回顾应用,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刺激他们思维的多向性与逻辑性,使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时间的把握,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力争课堂更佳效果。轴对称现象教学课题轴对称现象维目标知识目标1 .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2 .会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情感目标通过生动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