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村廉租房 共圆群众安居梦 保护四态融合建新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农村廉租房 共圆群众安居梦 保护四态融合建新村.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建设农村廉租房共圆群众安居梦保护四态融合建新村县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我县强力推进农村改革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按照省委书记“不漏掉一户、不落下一人”的要求,在巴山新居建设中探索创新农村廉租房建设,着力解决特困群众住房困难,帮助实现“安居梦二一,坚持共同发展,围绕“三个注重”编制规划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现有贫困人口万.贫困发生率为18.3%,还有万人生活在洪水淹没威胁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生态脆弱区,现有农村D级危房万多户,其中无力建房特困户多户,每年因灾导致无房可住余户,为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安居问题,我们坚持以统筹城乡、扶贫攻坚为统揽,以巴山新居工
2、程为抓手,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为目标,强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规划农村廉租房。一是注重特困群众需求。我们积极回应特困无房户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热切期盼,坚持有房可住、经济适用原则,把农村廉租房纳入新村规划,位置上选择最好的地段,户型上根据贫困群众家庭情况设计不同类型,功能上做到厨卫齐全、水电配套,按照新村总户数510%规划农村廉租房,计划到年建设农村廉租房套。二是注重致富产业支撑。根据资源禀赋、突出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以银耳为品牌的食用菌、以富硒为特色的茶叶、以核桃为重点的干果、以青峪猪,空山黄牛、水产等为代表的生态养殖等“4个IOO亿元”主导产业,配套发展林下经济,切实通过产业
3、发展帮扶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三是注重公共服务共享。人口居住分散,每平方公里不足200人,贫困群众大都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我们在建设农村廉租房时,同步推进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便民商务等公共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二、坚持统筹联动,扭住“三个关键”推进建设把解决特困群众的住房困难作为政治责任,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认真实施市农村廉租房建设实施意见,合力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一是村级主体建。农村廉租房实行村建设、村所有、村使用.村管理,由村委会民主决策确定农村廉租房建设的位置选址、建设数量、户型设计、队伍确定、施工组织、资金管理、质量监
4、督等各类事项,建成后的农村廉租房纳入集体资产管理。二是因地制宜建。结合群众需求和各地实际,采取依托新村统规统建、盘活资源配套改建、购置租赁空置农房等多种模式建设农村廉租房。在民胜镇鹦鸽嘴村等实施巴山新居建设的村,按照统规统建的方式建设农村廉租房;在唱歌乡方山坪村等有集体闲置房产的村,配套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建为农村廉租房;在洪口镇永安坝村等农户外迁较多的村,购买或长期租赁空置农房,改造后租给特困群众使用。三是整合资源建。县财政预算安排农村廉租房建设专项资金,整合危旧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基础设施等项目资金集中安排用于农村廉租房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林地、土地、小
5、型水利工程等集体资源,将其收益投入农村廉租房建设。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社会爰心人士奉献爱心,募集社会资金建设农村廉租房。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村廉租房套、在建套,户特困群众已搬进新家。三、坚持动态运行,严把“三个关口”加强管理建立农村廉租房进退动态管理机制,确保贫困群众住得进、管得好、退得出。一是严把准入关。坚持农户申请T寸组评议一乡镇审核一县级备案“四步工作法”,严格审查农户入住资格,确保公平公正。建卡贫困户中的无房户,D级危房户和因灾因病无力建房户,向村委会提交书面申请。召开村民小组会对申请农户进行初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初评对象评议排序,确定入住对象并上报审批。由乡镇组织现场复查审核,张榜公
6、示接受群众监督。由县委农工委、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扶贫局对农村廉租房建设和入住情况进行“五方会审二备案管理、督查落实。二是严把管护关。建立入住保证金制度,特困农户入住前与村委会签订租住协议并缴纳5000元左右保证金,退租后保证金全额返还,确无缴纳能力的经村委会评议后可缓缴。建立有偿租住制度,新建廉租房按每月每平米1.2元、改建或购置的廉租房按每月每平米0.7元收取租金,作为集体收入,重点用于廉租房的日常管护。建立收入保障制度,在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优先安排特困群众务工,将巴山新居管理中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给特困群众就业,促进贫困农户持续增收。建立社区管理制度,推行网格化管理、公约化自
7、治,提升入住特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以优美的居住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优先的就业保障集聚人气,着力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三是严把退出关。实施精准扶贫,通过干部驻村、技能培训、产业培育、特惠到户“四大工程”,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解困,提升退出能力。开展定期评议,凡入住农村廉租房农户的经济状况好转并有能力建新房的,必须无条件退出,廉租房由村委会动态管理,另行安排。保护四态融合建新村近年来,州市镇坚持把新村建设与保护、地方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连片整镇推进西原生态林盘保护性改造,初步走出了一条既注重“保护与利用并举、文旅互动、一三互融发展”,又实现“望山见水记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之路。背景:一
8、份人大代建议,倒逼出一条新的新村建设思路年初,镇组织镇域选区三级人大代表对新建成的社区进行视察。会后,代表们递上一份沉甸甸的建议:农民集中居住区固然建得好,但老旧林盘怎么办?难道把林盘都砍掉,让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就是政绩?认真反思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集中居住区虽然建起来了,但很多林盘却倒下去了。为此,镇党委,政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围绕新农村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深刻进行了反思,认真进行了思考,形成了“一个载体”“两个赋予”,“三留三不”和“四态”融合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发展思路。即:“一个载体”,就是大力实施保护性改造;“两个赋予”,就是以赋予群众财产权、赋予群众自主权为核心,深化农村改革,
9、活用改革成果;“三留三不”,就是在连片整镇推进保护性改造中,始终坚持留住生态、留住文化、留住人,坚持不毁林、不大规模拆迁、不占耕地;“四态”融合,就是在新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业态、文态、形态融合发展。一规划引领作支撑,守住保护的红线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规划设计思想,对具有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的14个林盘连片规划,并刚性执行,遏制用地冲动,守住保护的红线。在规划分年度实施中,坚持以“三留三不四态融合发展”为核心理念,围绕西坝子、最”的核心定位,注重对“两河一岛”河道滩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对乡风文明的发展,着力优化、提升“三千产业(千亩葡萄、千亩荷花、千亩金银花)”布局,打
10、造具有浓郁西味道的传统院落特色乡村旅游。两年多来,累计争取市和本级财政资金支持余万元,连片推进余花龙门子林盘群恢复性改造,共实施林盘改造9个,惠及农户871户。二、彰显“四态”促融合,实现就地城镇化一是彰显田园本底保生态。坚持“房让树、道让林林依水”的理念,尽可能地把现有的林、竹、树和塘保留起来,产权归原户主,管护责任落实给院落业主委员会,从而形成“林水相依、林竹掩映”的人居环境。具体实施中,坚持因地制宜本土化。例如,尽量选用当地林竹资源,编制竹篱围栏、竹篱墙;挑选绿化树种时,尽量用本地乡土树种;坚持废材新用,把拆旧下来的废砖用于人行道铺装等;种好房前屋后的自留地,把原来脏、舌L差的“鸡啄地”
11、变成整饬有序的“微菜园”。二是彰显西民俗显文态。通过对破损残留的龙门子、院墙、穿斗飞檐进行恢复性改造,还原西民居文化,成功地保留下余氏宗祠。以“福禄寿喜”和农耕文化记忆为核心,恢复墙雕、地雕等文化元素;修复“半亩塘”文化院坝,让群众喝上盖碗茶,到“骆学林说书堂”听道德讲堂,鼓励群众开展民俗文化创作,传承历史文化。以“关注习惯就是关爱家园”为主题,积极开展“三美”家园创建活动,推动乡风文明。三是彰显文旅互动强业态。在筑牢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引进西百年老店“万春卤肉”,以“九斗碗”为特色的“红提农庄”;通过科技植入,节会助推,着力培育“三千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向生态观光、时鲜采摘转型,打造具有浓郁
12、西味道的传统院落特色乡村旅游。四是彰显人和村美靓形态。按照“与城镇一样的生活品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的发展理念,配套完善公共设施,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均等化。坚持“思路群众中来、过程群众参与、成效群众评价、成果群众共享”的原则,把规划设计方案的“敲锤权”.修建质量的话语权交给群众,把院落管理权交给群众。三、深化改革推转型,发展近郊都市现代农业抓增收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激活农村资源,助推“四态”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近郊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在产业转型中实现四种途径就地就业增收。一是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产业结构由传统粮油向特色高效转型,在提高产品效益,延长产业链中实现就业增收。二
13、是激活农村资源,在集聚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中实现就业增收。例如:在余花龙门子一期改造中,盘活4.2亩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以万元房的价格流转给社会业主,投资万修建“河畔人家”乡村客栈,既解决了群众就地就业,实现资源性增收,也解决了林盘改造“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三是在推动资产变现中实现财产性增收。把闲置多年的余氏宗祠以万元/年租赁给“万春卤肉店”;当地村民余成洲以半亩宅基地入股,由“万春卤肉店”投资修建,10年经营权无偿交给投资方,产权归自己,用他的话说:“地还是我的,我又白捡了一栋房子,养老的铁饭碗算是挣到手了”。四是积极鼓励当地群众,对住房进行功能性改造,开办林盘茶楼、林盘超市、农家菜馆,推动群众自主创业实现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