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238296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为掌握*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与分布特征,确定*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辖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综合近年来*区肿瘤登记、死因监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201*年居民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专项调查结果,现将*区慢性病防控的综合安康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概况*区总面积552平方公里,全区辖15个街道、2个镇、2个景区管理处、1个科技产业园,178个社区(村),托管*区*街道卫生计生业务管理工作,常住人口83.79万。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67067万元,同比增长9.2%;一

2、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568021万元,同比增长9.6%;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62元,同比增长8.6%;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4%o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二)卫生资源情况20*年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42个,其中一级及以上医院52个(省部级三级医院4所,市级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15所,一级医院31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区级妇幼保健所1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17个,托管*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12089人,床位9205张。二、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结果及分析(一)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情况L死因

3、监测201*年,全区共有38家医疗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行死亡网络直报,其它医疗机构院内死亡及院外死亡者由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代报,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死亡报告网络覆盖率达100%。20*年我区报告死亡率为5.07%。,男女性别比为1.45:1。死因顺位:按照ICD-IO疾病分类标准,201*年全区报告死因顺位前五位的疾病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276.43/10万)、恶性肿瘤(97.67/10万)、呼吸系统疾病(7L09/10万)、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小计(23.90/10万)、损伤和中毒(20.97/10万)。通过根本死因分析,男、女性别前5位死因无统计学差异,依次

4、为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损伤及中毒。2 .肿瘤登记报告20*年全区肿瘤总发病率为209.54/10万;20*年全区肿瘤总死亡率为124.71/10万。3 .心脑血管事件监测20*年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新发率329.3/10万,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死亡率63.0/10万。4 .慢性病患者安康管理20*年,*区高血压管理率46.59%,规范管理率59.57%,血压控制率为89.86%;糖尿病管理率36.36%,规范管理率58.75%,血糖控制率9L25%。5 .慢性病社会因素调查20*年*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区18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总患病率为38.1%,排名前五位的慢性病

5、患病率为高血压29.0%,糖尿病10.2%,冠心病10.1虬慢阻肺3.1%,脑卒中3.0%;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1.9%(男性49.6%),戒烟率9.33%,饮酒率为21.85%,人均食油量为62.11克,人均日食盐量为9.54克,超重率为36.8%,肥胖率为13.2%,中心性肥胖率为42.2%,自我体重、腰围、血压值、血糖值知晓率分别为86.0%.42.4%.59.3%.50.3%,慢性病高危人群知晓率为56.7%o(二)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结果分析影响辖区居民安康的主要慢性病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老年人是主要受累人群。影响本辖区居民安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文化程度、BMI

6、值、中心性肥胖、饮酒、婚姻及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吸烟问题以成年男性人群为主,日均活动时间过短和食盐食油不合理问题则涉及全人群。行为危险因素顺位依次为吸烟、饮酒、高盐、高油饮食及运动时间过短。根据监测结果,结合辖区卫生技术条件和实际情况,确定本辖区应重点干预的慢性病为高血压及糖尿病;重点干预的行为危险因素主要是吸烟、饮酒、高盐、高油饮食等;重点干预人群为中小学生,60岁以上人群,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三、综合防控目标和策略(一)综合防控目标与指标1 .目标建立与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防控长效机制和体制;提高慢性病患者发现和管理水平

7、;加大安康教育和安康促进工作力度,提高居民安康知识知晓率和安康行为形成率;拓宽服务范围,及时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规范管理慢性病患者,提高个性化安康指导和干预,提高诊治康复效果;构建支持性环境,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轻慢性病社会经济负担。2 .指标到20*年到达以下目标:(1)*区35岁以上成人腰围、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到达80%、75%、50%o(2)全区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8克以下;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控制在20%以内;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不超过8%。(3)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首诊登记率达70%,规范管理率均达60%,血压、血糖控制率达80%。(二)慢性病综合防

8、控策略1 .加强安康教育,提升全民安康素质。(1)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健全安康教育体系,普及安康科学知识,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安康观。深入推进全民安康素养促开展动、安康中国行等活动,提升安康教育效果。(2)倡导安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创新和丰富预防方式,贯彻零级预防理念,推进全民安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安康口腔、安康体重、安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开发推广安康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增强群众促进自身安康的能力。2 .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1)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发现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及时提供干预指导。逐步将临床可诊断、治疗

9、有手段、群众可承受、经济能负担的疾病筛检技术列为公共卫生措施。(2)开展个性化安康干预。依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开设戒烟咨询热线,提供戒烟门诊等服务。重视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口腔疾病、心理安康的指导与干预。探索开展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于一体的职工安康管理服务。3 强化规范诊疗,提高治疗效果。(1)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的分级诊疗,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一康复一长期护理服务链。提高诊疗服务质量。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

10、平台,加强慢性病诊疗服务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4 .促进医防协同,实现全病程安康管理。(1)加强慢性病防治机构和队伍能力建设。辖区医疗机构担负对辖区内慢性病防治的技术指导。二级以上医院配备专业人员,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做好慢性病防控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满足慢性病防治需求。(2)构建慢性病防治结合工作机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机制。(3)建立安康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商业保险机构等参与慢性病高危人群风险评估、安康咨询和安康管理,培育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

11、整体式推进为特色的安康管理服务产业。5完善保障政策,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完善医保和救助政策。完善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等相关政策,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慢性病患者按人头打包付费。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6,控制危险因素,营造安康支持性环境。(1)建设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安康步道、安康主题公园等运动健身环境,提高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程度和利用率,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安康深度融合。(2)完善政策环境。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加大控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有关法律规定,减少居民有害饮

12、酒。加强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推动营养立法。7,统筹社会资源,创新驱动安康服务业发展。(1)动员社会力量开展防治服务。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拓宽慢性病防治公益事业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慢性病防治服务和社区康复等领域。(2)促进医养融合发展。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与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严密结合。深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开展老年保健、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功能安康。(3)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安康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安康产业,探索慢性病安康管理服务新模式。8.增强科技支撑,促进监测评价和研发创新。(1)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整合单病种、单因素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信息,实现相关系统互联互通。健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建立区域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机制,逐步实现重点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实时更新,定期发布慢性病相关监测信息。(2)推动适宜技术应用。结合慢性病防治需求,遴选成熟有效的慢性病预防、诊疗、康复保健适宜技术,加快应用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预防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