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读后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读后感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出版,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工业战线上的一员,通过深入学习第十四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一文,深刻认识到:只有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整体”与“局部”、“政府”和“市场”四对关系,才能确保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
2、实现更大发展。”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与“减排”不是“鱼与熊掌”,发展经济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竭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舍弃经济发展缘木求鱼;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发展”与“减排”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破除粗放式发展的错误认识。既要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升级“存量”,也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做优“增量”,还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用好“变量”,进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处理好“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既要目标长远,又要脚踏实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
3、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统筹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在“长远目标”上布好局,又要在“短期目标”上落好子;既要立足当前的实际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从解决当下最突出的问题入手,聚力打好节能减碳“攻坚战”,完成阶段性任务,积小胜为大胜;又要着眼长远,把握好减排降碳的节奏和力度,驰而不息打好“持久战”,实现“双碳”工作的长远目标。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因地制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
4、;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我国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碳排放现状、减排潜力差异明显,只有科学设定符合区域特点的“双碳”目标和方案,才能有效促进工作。各地区各部门既要自觉同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对标对表,确保上级部门的“双碳”决策部署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又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双碳”工作符合地区实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加强监管,又要激发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要让“双碳”
5、目标下政府更有为、市场更有效。要加强党对“双碳”工作的领导,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市场建设中的监管和调控作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范和引导资本重点投向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领域,推动“双碳”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发挥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能动性和积极作用,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读后感近日,认真研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的第十四个专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新重
6、要论述,受益颇深。“生态”这一话题贯穿国家发展始终。“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无论个人、社会乃至世间万物,其“本”都是原始的“自然”,因此,尊重生态规律、顺应自然之道本就是最基本的治国之“道”。从专题收录中,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性、丰富性、创新性,从意识层面到战略层面都为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提供了行动指南。心怀“绿芽”:深思疫情揭示生态危机,厚植大和谐共处生态理念。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从对自然的畏惧到认知、利用、开发,甚至破坏,人与自然共处的“天平
7、”逐渐失衡,而过度“倾斜”将会引致灾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深刻认识到违背生态规律的危害性,即使是部分个体对自然的“不尊重”,也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味追求利益而忽视生态保护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之举,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必须先从思想上根植“绿野”,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观,明确生态红线,为自然守住安全的边界与底线,致力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手植“常青”:立足中国流域生态现状,建设可持续流域生态文明。长江与黄河是我们国家的两条世界级大河,千年来孕育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的华夏儿女,生生不息。党的十八
8、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长江与黄河流域进行实地考察,关于长江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论述也在不断拓展与创新,长江与黄河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是关系我国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同时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健全灾害防治系统。要坚持中国特色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行“功在当代”的“千秋之利”,绘绿色发展新篇章的“浓墨重彩”,走建设美丽中国、造福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身披“浓荫”:肩负绿色地球生态责任,践行新时代双碳生态
9、战略。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是全球生态现状下,我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深切体现了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发展上的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双碳”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坚定不移、循序推进。下好“双碳”这盘棋,首先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握处理好四对关系:“降碳减排”和“经济发展”先后有序、“整体政策”和“局部行动”和谐一致、“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相辅相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联合发力。同时,以系统观念推进“双碳”工作,既需要引导企业
10、建好“碳账本”,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也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引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读后感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这一承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重要论述。生态优先,深化“碳库”共识。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连续10年参加
11、首都义务植树,带头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做出表率。各地要坚持绿色发展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经济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绿色政绩观,将“双碳”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探索“绿色GDP”考核体系,不唯经济指标论英雄。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碳减排主体责任,支持绿色制造,鼓励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双碳”科普基地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丰富造林护林、认种认养、捐资捐物等社会参与形式,既要为大地植绿,更要在心中播绿,让“碳库”理念成为全民共识。因地制宜,
12、擦亮“碳库”底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三北防护林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曾经一条万里风沙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已经成为一座“绿色万里长城”。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科学规划城市绿线,用“留白”为未来发展和绿色生产预备空间,用“增绿”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提高城镇生态涵养容量。强化规划对碳排放的约束作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严禁随意改变规划,做到科学规划、依法规划、敬畏规划、遵循规划。久久为功,提升“碳库”容量。通过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可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增加“碳库”的容量,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态资源宝库。要通过科学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保护重要生态资源,给人类活动区增加绿色空间。牢固树立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照“双碳”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党中央擘画的美好蓝图就能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