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多闻的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学多闻的案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博学多闻的案例北方多闻天王,为佛教护法之大神,是四天尊王之一。据民间传说,此尊王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天神。多闻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一门深入;多次反复地读一蛆。此外一个意思是博学多闻;可以学习许多经典,也就是俗话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处参学。这两个意思,是学习经典的两种方法,两种目的,两个阶段,两个层次。一烦恼无尽誓愿断多次反复地读一部经,指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佛门的四弘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尚誓愿成。”这种重复的多闻属于发愿以后,学习的第一阶段:烦恼无尽誓愿断。目的是修根本智。第T介E殳是要在T隆里面不断的薰修,就是TB经不断重复的去听、去读、去
2、研究,一门深入。用这个方法多闻,听一遍再听一遍、再听一遍,然后业障才干消除。业畸肖除,你的信心就清;争,金R羟上讲:信IL清净,则生实相。这是业习重的人,我们常讲业障很重,用这个方法。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史称韦编三绝,就是说一部周易孔子读了许多遍,不断地重复才会有成就。同样,德国哲学家狄慈根也说:“重复是学习之母。我们看到中国过去月陛祖师大德,许许多多人都是用这个方法。坛经看到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部,一天念一部,三千部也要三千日,将近十年。你就晓得多闻是一部经不断重复的多闻。所以,多闻就是一部经不断重复的去读诵,一门深入。四弘誓愿里面的“法门无量誓
3、愿学,前面那个戒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想真正成就,一定要师承,没有师承,想自己成就的,跟诸位说没有这桩事情,看你相信不相信?你要不相信,你去念六祖坛经。坛经里面,玄策禅师对永嘉讲: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威音王以前,你自己修行成就还能说得过去;威音王佛以后,如果说没有师承,自己学出来的统统是天然外道。威音王佛,在经典上所讲的,是久远劫以前的古佛。这实际上就说B用弗法F要有师承,没有师承,实在讲非常危(wei)险。所以师承跟一个老师,老师教你什么?老师就是训练你的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经上讲高艮好,“般若砌,那就叫根本智。无知是什么?就是定。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般
4、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你要想开智慧,先要求无知;你不能先求有知,从有知里面去求,永远求不到真智慧。无知怎么求法?古人教我们念经。念经就念一部经,这部经念个十年八年,心定了。这十年、八年是修根本智,就是修清净心,这是修定、修慧。曾经国藩谈读书日: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修根本智是一部经里头下功夫,决定不可以博学多闻,那你搞错了意思,博学多闻是以后的事情。根本智得到了,然后才开始博学多闻。宙前JgT弋,佛学的教学彻触却了根本智;根本智抛却了,后得也没有了。实在说,就像清凉在华严疏钞里面讲的,你不研究解,你天天增长无明你每天研究佛学,你天天增长邪见,
5、这个事情很麻烦!不是长无明就是长邪见,这怎么能有成就?这不可能的。反过来,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教育,古代不但是佛门,连世间法的教学都著重在根本智的培养。如果真正有心想在佛法上有一点成就,无论在家出家,你要特殊注意,根本智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古时候,佛门里面教学,一出家剃头是:五年学戒,这五年的时间就是培养根本智。五年学戒,不是叫你去研究戒律,不是的,你没有资格研究戒律,戒律是一门彳时的学问,就跟世间的法律一样。就是培养根本智。根本智怎么培养?就是背诵经典,这五年之中,寺庙里有讲堂,法师i牌,你没有资格听。禅堂里坐禅,念佛堂念佛,你统统都没有资格,你除了工作之外,你自己找
6、时间去背诵经典。背什么经?这是每原、许-斓洞。如果你是学华严宗,固然你要背华噬。如果你学天台宗,要背法华经,法华经的注解也要背,注解就是背智者大师的文句。如果学唯识宗,六经十一论,六经背一、两种,十一论里面背三、四种,这里面最大的一部瑜伽师地论要背,你要不背的话,你没有资格学唯识。所以古人统统要背书,背书就是修根本智。诸位要晓得,背书是修戒修定修慧,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背书,怎么说是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修清净心。背书的时候,就是修戒律,戒律的精神惟独A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的执我们念经,心里不会想坏事,不会打妄想,就是诸恶莫作,小碱具足了;经典是如来从真如本
7、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我们念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你念经,一切戒律统统具足,T都不漏,你说要修戒律,你念经就行了。念经的时候要专心,因为你要背诵,你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这部经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晰楚明明白白,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颠倒,这就是修慧。念经时,决定不可以想经里的意思。纵然在念经,忽然经里故意思涌出来,不管,还是照念下去,一想经里面:这句话怎么讲?这个意思还不错?那好了,你这三样都没有了。戒没有了,因为你打妄想,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念就是老老实实从头到尾念下去,这个念法是修行,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叫修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说得很
8、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根本智就是若口,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所以读经的时候修什么智慧?修根本智,就是修无知。心经是般若经的菁华、纲领,心经到最后归结无智亦无得。所以你读诵经典的时候,就是要修无智亦无得,你这个心才真正到清净,清净到极处。这就与直心相应了,直心就是佛心,这样才相应。读诵经典是三学同修,就是修戒定慧,比念佛、持咒的效果还要大。古人为什么提倡念佛与持咒?好像读诵经典的很少,读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心清净了,那一句佛号才得力。我们现在这个心污七八糟的,所以佛号念了几十年都不得力,为什么?念佛的时候会打妄想,念佛的时候,六根一遇到外面六尘境界的境缘,心即将
9、就随缘去了,所以念佛不能摄心,念咒也是如此,不得力。可是你要读诵无量寿经那就不行了,那个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你心要一往外缘跑掉的时候,你今天这一段文就背不熟了,你一定要专心。你要把一部无量寿经读诵得滚瓜烂熟,然后你再念佛就不一样了,句句佛号得力,为什么?有这部大经真是把/C?都收回来了,才会得力。这一部经选定了,你时常不断的去念诵,不要求解,你就是这样去念,你念上几干遍。为什么念这么多遍?没有别的,就是叫你心定,用这个方法匡助你得定,这就是训练定、训练根本智。这个定跟根本智的修行方法,就是这个。根本智现前了,那个时候博学多闻,这个彻底开放了,所以开放是有条件的。如果根本智没有得到就开放,那这
10、个人糟蹋掉了,他这一辈子决定不可能有成就。清朝陈澧在东塾读书论学杂记中日:学者之病在懒而躁,不肯读一本书。此病能使天下大乱。”要晓得这根本智非常重要,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好像那个树一样,一定先有根、先有本才会有枝叶花果,这根都没有,它怎么会开花结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根本智就非常重要了。真正在一部经上奠定功夫,用个十年、二十年,二十年之后,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活的阿弥陀佛,那是不可思议的成就,千万不要搞乱了。你搞多了、搞杂了,学一辈子什么也不是,一样也没学好。所以学东西要专。古人真正用功是什么?读经,一天读一部楞严、一天读一部法华,不去研究,也不去看注解,尔读上三年,三年就一ZF多部,一
11、年三百六十部,你会开悟,你的路子走对了!悟了以后,你再来讲法华经、讲楞严经,活的不是死的。你再看人注子,眼睛都放光,为什么?一看到古人注子,哪个地方他有悟处,哪个地方他悟得还不透彻,立刻就明了。自己不悟,眼睛是瞎的,跟著人家后面走,被别人牵著鼻子跑。人家注解的,注解你还是看不懂,不要自己以为懂了,这一句我也懂、那一句我也懂,我也晓得怎么讲,结果你所讲的全二法门无量誓愿学博学多闻是学习经典的第二阶段,第二层次。目的是修后得智。后得智从什么地方来?从根本智来的。好像树一样,它先有根,然后有本,本就是主干,然后才会分枝,才会开花结果。所以,枝条花果都从根来的。根本智从哪里来的?根本智从清净心生的。楞
12、严经曰: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你没有定,哪来的慧?没有定的慧是邪慧、狂慧。所以慧一定建立在定的基础上博学多闻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可以读万卷书了,什么经都可以读了。你能把这一部无量寿经念上十年,十年之后,你再出来听各家的讲经说法,看各种不同的这些注疏,你不一样了,你那是真正有参学的资格,为什么?我一部经下十年的功夫,到那个时候你慧眼开了,法眼也开了,你无论到什么地方去观摩决定得利益,不会受害。如果不在一部经上打下十年的基础,说老实话,没有资格参学。出师了,在老里毕业了,毕业之后才是博学多闻。跟定一个老师没有十年、八年不行,所以他那个毕业标准就是得定慧,得根本智。然后这才出去,那是博学多闻,出
13、去参学了,成就后得智。根本智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后得智。我们把根本智在日常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这就变成方便波罗蜜。有体没实用,那个根本智就没故意义,没有价值,所以有体实用。博学多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智慧德能才会增长,才干改进我们的事业,改进我们的生活,改进我们的社会。社会上各行各业,你都可以去接触;彳娘触,成就你的后得,就是圆满的智慧。为什么?接触好的境界,你也不动心,也不会起贪心;恶的境界,你也会不动心,你也不受它干扰,不受它诱惑,成就你的定。你接触之后,样样清晰,样样明了,成就你的慧。行万里路,四处参访是成就后得智,叫无所不知,他才干教化众生,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教化众生要有
14、方便,方便就是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不是为自己,是为傩。三先修根本智,后修后得智,这个是宝。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童蒙的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乃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后得智是智慧的起用。有了根本智,然后你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自然贯通,那个智慧就现前,那个智慧叫后得智。我们在座同修不少读过坛经,六祖大师他有那末大的智慧,那智慧是
15、后得智,从哪里来的?从根本智来的,从清净心来的。他不认识字,固然他不会看经,可是你把经从头到尾念一遍给他听,他都明白了,他会把这个道理一样一样讲给你听。这一接触,智慧就现前了;不接触,般若无知。不接触外面境界,心地清净,一念不生;一接触,智慧立刻生起来,这叫后得智。所以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罐。四自受用是根本智,就是无知;他受用是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般若经里面讲,般若无知是讲根本智,无所不知是讲后得智,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根本智破烦恼障,差别智破所知障。两种智慧合起来破根本无明,所以一辈子圆满成佛。自受用是根本智,就是无暇自己实在是岩口,硝是无分别出口、湖著的知,不是对境界不知,样样知道。知现在、知过去、知未来,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不知道;无知是什么?里头没有名字、没有言说、没有心缘。换句话说,没有言说、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知,样样都知道,这就叫般若波罗蜜。他受用是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对大众讲的。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九年,一句话没说。能体味到这个意思,就晓得什么叫真知,什么叫般若无知,什么叫无所不知。别人来问的时候,脚页众生的执著而执著,随I质众生的分别而分别,自己彻底没有分别、执著,这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叫般若无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