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观影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观影体会.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观影体会2017年,汉普郡的一所英国公立学校做了一个实验教学,邀请50名9年级的英国学生加入为期四周的中式教育,之后这50名学生会与接受当地博航特中学的教学模式的其余学生一起参加统一考试,并进行成绩对比,并将其拍成了一部纪录片,这就是中国老师来了。在中国老师来了这部纪录片里有很多中国文化、中式教育和西方文化、西式教育的碰撞。首先是学习态度,在中国,青少年的重心几乎就是学习,在社会、家长和自己的发展共同推进下,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相较于英国学生要高出一大截。就如李爱云老师说的那样:“在英国,家长和社会对这个年龄的学生,没有很高的期望。”因此,在英国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太受责任感
2、,义务感,奖惩等外部动机影响,几乎全靠着自己的内部动机。不高的学习动机导致低迷的学习态度,这是中国老师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但在中国老师的期待及教导下,很多英国学生有了很大改变。就如最开始爱捣乱的卢卡,因为成绩差,而被留下补课,在课后补习时表现越来越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被老师鼓励后他也开始找回了一些学数学的信心,他说:“如果是老师说我有潜能的,那一定是真的“。中国老师其实就是采用正强化的方法,通过表扬卢卡从而延长他好好学习的时间。卢卡和老师的关系开始缓和,老师的期望表扬激发了他的学习动机,使他的成绩不断提高,在补习学生中最后考到了第一。他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学得会数学,不像原来自己想象得那么差。
3、接着是教学方式,中国的教学方式更多是采用填鸭式教学。在纪录片中,数学课上两种教学方式的差别一览无余。邹海连老师说他发现博航特的学生不记数学公式,这和中式课堂的数学课有很大不同,在中国的数学课中是通过记忆公式然后套用来解决问题,所有人背一样的公式,学习进度一致。而博航特的数学老师则喜欢因材施教,且是让同学自己动手居多,自己掌握自己的学习,但这样的前提是学生人数少,这对于中国来说很难做到。在中国有一套最常见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这和桑代克的连结试误学习理论的三条原则很相近,首先是准备律,教师嘱咐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敲预备铃,提前三分钟让学生进入准备状态。接着是练习律,在课堂上让学生不断重复练习,就像纪
4、录片里中语言老师赵维,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一直重复读“有”。最后是效果律,在教学后进行反思,通过其结果来决定对某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在英国的学生似乎并不买账,他们十分松散并不能提前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对于重复练习的课堂,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对对突然变化的教学方式不适应而产生逆反心理,就如Josh甚至带了热水壶来上课。不同文化和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老师带来了麻烦也让这些英国学生感到疲惫。中国式的教育离不开竞争,这对于博航特的学生来说太可怕。她们难以想象连体育都要竞争。菲力帕在中国班学习成绩遥遥领先,然而在体育课中,她怎么也无法将实心球投掷到及格线的位置,在不断地尝试下,她哭着说出:“我觉得自己很不
5、行”的话语,她开始“习得性无助”,不愿再尝试,最后只能哭着离场。这在中国学生中却是很常发生的事,许多中国学生都会发出的这样疑问:“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没进步”。然而遗憾的是除了继续努力,没有别的解决方法。四周的学习很快结束了,中国式教育下的学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赢得了胜利。这彰显出了中国式教育的一定优势。许多人认为成绩并不是评判教育方式的唯一标准,我认同这句话。从这场较量中很难评判哪种教育更有优势,每一种方式制度都需要放在大环境下去才能评价。我依旧认为中式教育是最符合中国的教育。当然,它有一些很显而易见的弊端,然而关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并不那么容易,它依靠着整个国家的国情而建立,又关系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但我们能看到国家对教育的改革从未停止,我们正在不断追求更完善更优秀,更符合国情的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