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 .唐代科举考试中还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所谓“投卷”,就是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由此可见,唐代的投卷制度A.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B.沿袭了汉代察举制的模式C.丧失了选拔人才的公正性D.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2 .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中原从分裂开始走向统一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
2、步C.九品中正制逐渐走向衰落D.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3 .如表唐代各时期落第诗的数量统计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时期写给自己的落第诗(首)写给友人的落第诗(首)初唐2O盛唐139中唐1944晚唐66107A.初唐制度首创,科举尚未实施B.盛唐励精图治,科举绝对公正C.中唐社会动荡,科举倍受追捧D.晚唐国祚将败,科举有失公允4 .“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
3、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C.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D.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5 .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A.公平性B.民主性C.家族性D.强制性6 .“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两面性评价B.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C.说明科举制
4、全面扭转了门第观念D.指出士族实现了对选官权的垄断7 .中国历史上不讲血统、不论功绩、不重门第的选才用人制度,开始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8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竞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C.宗室王族无缘政府官职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9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素质C.提高了行政效率D.废除了等级制度10 .
5、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说:“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yd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发生于A.商周时期B.魏晋南北朝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11 .据记载:自北宋至明清千年以来,千年古村浙江宁波走马塘的陈氏家族中前后出过进士76名,任职地方官吏161人,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陈氏家族可谓是古代中国的第一学霸家族。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会是宋代科举取士名额的扩大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实行对“学而优则仕”的祟尚自古以来此
6、地文化的发达A.B.C.(3)D.12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最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的理念是A.分科考试B.学优则仕C.公平竞争D.以德治国13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说明A.制度的设计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D.九品中正制
7、未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14 .某人请求唐玄宗开恩帮其女婿科举及第,唐玄宗钦点后,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的大事,怎么能因为皇帝一句话而随便给人呢?”唐玄宗只好收回成命。该材料说明当时A.科举制度发展完备B.皇帝与宰相共管科举C.考试不受皇权干预D.科举具有相对公平性15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官吏制度的选才程序示意图。该制度审订釐吏部定职位尚书订品 授官州大中正报名安排 到各府中去任官A.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B将门第作为选官标准C.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D.注重被选者的才学品行16 .唐代科举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志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以求获得
8、推荐资格。这反映了唐代科举制A.仍存在严重的不公正色彩B.较为开放的取士做法C.受到了九品中正制的束缚D.旨在服务于门阀士族17 .史载: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需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说明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已彻底崩溃B.九品中正制日益腐朽C.中正的评议功能已丧失D.血统是任官唯一依据18 .974年,宋太祖在殿试时对举人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据此可知,宋太祖主持殿试的目的是A.提供公平公正环境B.抑制门阀士族势力发展C.开创新的科举形
9、式D.限制特权阶层参加科举19 .汉末魏晋时期,荀或曾任尚书令,其父荀维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杨彪(杨修之父)及其曾祖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都官居太尉。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祖父司马量曾任东汉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儒任东汉颖川太守。由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A.有利于人才发挥特长B.易使上层社会趋向固化C.任用官员无固定标准D.缓解了世家大族间矛盾20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己。”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门有公
10、,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革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能中矣。”(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其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和
11、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是什么?选官制度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这一选宜制度的积极作用。2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
12、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并归纳汉代为保证选官质量而采取的举措。(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一、二,指出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的地位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参考答案1. 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实行投
13、卷、荐举制度,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从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代的投卷制度”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排除A项;汉代察举制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自下而上推举官吏的制度,与唐代的投卷制度无关,排除B项;“丧失了选拔人才的公正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 D【详解】材料“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体现的是豪强大族对政治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与国家走向统一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门阀政治的消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与九品中正
14、制的发展趋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 D【详解】材料反映了晚唐是唐代落第诗创作数量最为兴盛的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末年政治腐败,甚至延伸到科举考试当中,据此可知,材料说明了晚唐国祚将败,无力回天,导致科举制缺失公平,D项正确;隋炀帝时科举制就已经创立并实施,排除A项;科举制度并不是绝对公正,排除B项;唐代中后期社会动荡、战乱,追求科举的人会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4. 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权力分配与先秦时期“世袭社会”相似,但“选举社会”的趋势已出现,主要依据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演变,B项正确;汉朝的察举制度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不同,不能说明
15、“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排除AD两项;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僚制度即三省六部制,各部门分工明确,规范运作,服务皇权,不能说明权力分配的标准具有“选举”特征,排除AC两项。5. 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官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定期定量向中央举荐人才,中央可随时“不拘一格”地征召人才等做法表明,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A项符合题意;地方官举荐和皇帝征辟等并未体现民主性,排除B项;家族性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符,排除C项;强制性只是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6. 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可知,贫家子弟也有可能通过科举制做公卿大官,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题干主旨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并非强调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排除A项;“全面扭转了门第观念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题干主旨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并未体现土族对选官权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B项。7. 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