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C原子核的组成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C原子核的组成教学建议.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十二章C原子核的组成教学建议(一)学习目标1 .知道原子核是由核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知道原子核内的核子间存在强大的核力。2 .通过虚拟实验等过程认识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及其结果,感受到科学家探索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3 .从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感悟到科学家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曲折和艰辛。(二)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是通过人工转变发现了原子核是由核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本节的难点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过程的分析推理过程。(三)教学建议本节教材开始就介绍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首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从原子核中“轰”出了带正电的粒子,即质子。于是,卢瑟福预言在原子核中可能还存在
2、不带电的中子。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最后由查德威克证实了他老师卢瑟福的预言,发现了中子。后来,海森伯和伊万年科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说,并由于与实验事实相符而得到了公认。1 .关于教材中导图12-22”回旋加速器”的说明回旋加速器是1932年由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发明的。它利用电压较低的高频电源,结合磁场的作用,使带电粒子每隔一定时间受到一次加速,经过多次加速后获得巨大的能量(约2030MeV),2 .关于“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实验”的教学建议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使人类首次实现了用人工方法“敲开”原子核,这一点要重点介绍:这个实验如何证明氮核被轰开了,而且放出了质子呢?(
3、详细内容参见本章“参考资料”)还要让学生分清“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氮核实验”跟“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这两个都是卢瑟福用a粒子做的实验,但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不要混淆。在教学中可以补充a粒子轰击氮核实验示意图(详见本章“参考资料”3 .关于“中子的发现”的教学建议要简单地介绍中子发现的过程,并让学生从中认识到:(1)科学探索中,实验的设计固然重要,分析推理才是发现事物本质更关键的过程;(2)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中子之前,他的老师卢瑟福早在1920年就有预言。预言并不是无根据的猜想,而是一种科学的假说,通过实验对预言进行验证,从而得知客观事物的本质及物理规律。关于查德威克
4、发现中子的过程,详见本章“参考资料二4 .关于粒子和中子轰击能力的“大家谈”的参考解答由于中子是不带电的,它与各种粒子间没有静电斥力,很容易接近甚至打进靶核。所以中子发现后,不少科学家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中子“炮弹”的利用,为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为后来核能的利用打下了基础。5 .关于“原子核符号”的教学建议要让学生知道原子核的常用符号zX”的意义,并会写出各种核的符号,但不要求写核反应方程(在拓展课程中再学习)。(四)作业说明本节共有12道练习题,A组题的一部分可作为课堂练习,其余题和B组题作为课外作业。参考答案如下:A组1. 前者是原子核自发地发生变化,后者是用人工方法使原子核发生转变2. 用粒子轰击氮核,查德威克3. Z,(A-Z),A4. 30,645. 6,6,26,306. A7. D8. BB组9. A10. B11. C12. 核内质子数,核子数核外电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