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人兽共患病丹毒丝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447270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宠物人兽共患病丹毒丝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宠物人兽共患病丹毒丝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宠物人兽共患病丹毒丝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宠物人兽共患病丹毒丝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宠物人兽共患病丹毒丝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宠物人兽共患病丹毒丝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宠物人兽共患病丹毒丝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宠物人兽共患病丹毒丝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宠物人兽共患病丹毒丝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宠物人兽共患病丹毒丝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宠物人兽共患病丹毒丝菌病的诊治要点丹毒丝菌病是由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红斑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Bacillusrhusiopathiaesuis),可以引起猪和多种动物发病,同时对人具有致病性。由红斑丹毒丝菌所致的疾病,在动物称丹毒。以猪多发,称猪丹毒;其次是禽类,称禽丹毒;羊丹毒又称药浴破。人类通常发生局部感染,称之为类丹毒,以与链球菌所致的丹毒相区别。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和亚急性疹块型,也有表现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等不同病型。红斑丹毒丝菌对人致病,人类丹毒的发生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密切关系,多

2、发生于兽医、屠宰工人、饲养人员、肉食品加工人员和渔业人员,为常见的职业病。人类主要是因为接触患病动物或其产品而感染,也可经吸血昆虫传播。若食用了带菌的肉或鱼也可经消化道感染,发生败血型类丹毒。发现感染后若及时用抗生素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一、病原(一)分类地位红斑丹毒丝菌为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可分为26个血清型,其中la,Ib致病力最强。9个核糖体型的A,B型致病力较强,应用脉冲场电泳(PFGE)方法也分出23个型。(二)形态学及基本特征红斑丹毒丝菌呈多形态,是细胞内存在的杆状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在急性病例中的红斑丹毒丝菌为纤细的杆菌,直或略弯,大小为(0.

3、52.5)mx(0.20.4)m;慢性病例组织和陈旧培养基中,该菌通常表现为杆状或丝状的混合物,且有分枝,呈链状排列,长度达20Un1。本菌无运动性,不产生芽抱,无荚膜,无抗酸性。(三)培养特性红斑丹毒丝菌微嗜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七。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如在添加各种动物血液或血清的人工培养基上并在含有5%8%的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则生长更佳。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h,用显微镜观察细菌菌落可见到光滑(三)型、粗糙(R)型和中间(I)型菌落,且该3种类型的菌落可以相互转变。由急性病例分离的菌株,大多为S型,毒力强;在久经人工培养或从慢性病猪、带菌猪分离的菌株为R型,毒力一般较弱;I型菌株毒力

4、介于S型与R型之间。本菌的在血平板上有两种菌落:一种为细小的S型,毒力较强;另一种为较大的R型,毒力较低。本菌明胶穿刺培养呈试管刷状生长。它一般分解葡萄糖、乳糖,产酸;不产生氧化酶或过氧化氢酶;MR及VP试验均阴性;产生也S;不形成口引味。(四)理化特性红斑丹毒丝菌是无芽泡菌中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最强的一种,抗干燥,对热的抵抗力较弱。本菌在腌肉中可生存56个月,在深埋尸体中生存710个月,在腐败猪粪中生存5个月,在土壤中可长久存活,甚至繁殖。同时,本菌不易被常用实验室消毒剂杀死,例如对甲醛、酚、过氧化氢和酒精具有抵抗力,可被1:1000的二氧化汞、5%的氢氧化钠溶液、3.5%的液态甲酚皂混合物或5

5、%的酚溶液所灭活。本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等敏感,对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来源红斑丹毒丝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鱼类、鸟类等动物的体表和肠腔以及市售畜产品和水产品都可能带有该菌。患病动物和各种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其中猪和禽是红斑丹毒丝菌最大储存宿主,有35%50%的健康猪扁桃体和淋巴组织中存在本菌。另外,从50多种野生的哺乳动物、几乎半数的啮齿动物和30种野鸟体内可分离出本菌,因此这些动物尤其是常见的啮齿动物成为本病的间接传染源。(一)传播途径红斑丹毒丝菌的传播途径广泛,本菌感染主要是通过创伤的皮肤入侵造成感染,或是通过黏膜入侵,如人工授精时。也可因

6、蚊、蝇、虱、婢等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播。另外,也可因患病动物及带菌动物通过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笼具,而经消化道感染。(三)易感动物小鼠和鸽对红斑丹毒丝菌最敏感,孔雀、鹰、雕、鹦鹉、鹤鹑、金丝雀、麻雀、燕雀、雉鸡、秧鸡等禽类及地鼠、野鼠等鼠类动物均易感。蜥蜴、蛇等爬行动物常由创伤、咬伤或环境条件差而引起发病。犬也主要是因吃了含有红斑丹毒丝菌的猪肉而感染。红斑丹毒丝菌还是龟、虾及鱼类等水生动物的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四)流行特征本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秋季发生较多,冬、春只有散发。本病常在一定的地方发生,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营养不良、寒冷、酷热、疲劳等环境和应激因素也

7、影响本病的发生。患病动物、临床康复动物及健康带菌动物都是传染源,病原体随分泌物、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可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其他动物或人,当带菌动物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发病。三、致病性(一)对宠物的致病性许多菌株具有明显不同的致病性。很多血清型的红斑丹毒丝菌在致病性和毒力上各不相同,某些血清型会更频繁地分离到,但血清型与感染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在禽类本病的发病率为20%50%,死亡率为50%。患鼠常在数日内因败血症死亡。犬类以皮肤出现红干斑(点)为特征,幼犬较成犬死亡率高。爬行动物常由创伤、咬伤或环境条件差引起脓肿,可见皮下、内脏、雌性生殖

8、道脓肿,可导致腹膜炎。鱼类常无前驱症状,或仅表现突然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和(或)发热而突然死亡。患慢性型病的鱼类如能及时采用抗生素治疗常可恢复。(一)对人的致病性人感染后根据临床上的表现将该病划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类丹毒以败血症和全身症状为特征,可导致死亡。亚急性型类丹毒以局限性皮肤变化为特征,慢性型类丹毒以关节炎和心内膜炎为特征。四、诊断(一)临床诊断要点1 .宠物临床诊断要点在禽类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4d,病程2IOd。以皮肤上有色斑、冠及头部肿大、关节发炎、肝脾肿胀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表现为精神倦怠、食欲消失、冠及头肿大。下痢,排黄绿色粪便。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

9、的紫色红斑。体温升高(43.3t),呼吸困难。关节发炎、肿胀。地鼠等鼠类自然感染的基本不呈现症状。人工腹腔感染潜伏期2436h。患鼠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拒食,被毛逆立,拱背腹泻;结膜发炎,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患鼠常在数日内因败血症死亡。犬感染后以皮肤出现红干斑(点)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喜卧,寒战间有呕吐,幼犬表现严重。站立时拱背,不安,体温42。C以上,呼吸迫促,肺泡音粗砺,心跳增快。在腹下及乳房周围有紫红色斑点,指压褪色。蜥蜴、蛇等爬行动物感染后常出现皮下脓肿、内脏脓肿、雌性生殖道脓肿,可导致腹膜炎。2 .病人临床诊断要点急性型类丹毒以败血症和全身症状为特征,表现发热、畏寒、头痛

10、、恶心、呕吐,感染部位红肿、剧痛,淋巴结肿胀,面颊出现红斑,呼吸困难,高热不退,休克甚至死亡。亚急性型类丹毒以局限性皮肤变化为特征,感染局部肿胀发硬、暗红奇痒、灼热疼痛,肿胀向周围扩大,波及全手,但不化脓和坏死,全身发热,头痛。慢性型类丹毒以关节炎和心内膜炎为特征,表现厌食、消瘦、贫血,心跳加快,有心脏杂音,关节肿大,行动不便。(一)实验室诊断要点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但除亚急性型外,该病的其他两种类型在临床上往往很难与其他种类的疾病区别,需要依靠实验室方法进行鉴别。与红斑丹毒丝菌感染相似的其他细菌性病原是巴氏杆菌,最多见的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确诊性诊断需要

11、进行红斑丹毒丝菌的分离和鉴定。根据肝和脾的涂片以及心血或骨髓的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细长、多形态杆状、单个或成簇存在的细菌。在部分腐败的标本中,骨髓为首选样品。也可将病料涂片后,经丙酮固定,用荧光抗体染色对该病进行快速诊断。对分离培养物通常用生化试验和丹毒阳性血清进行鉴定,也可将其接种敏感实验动物进行致病力试验。也可用血清培养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五、防控措施(一)监测对活体动物及人类可以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监测,可用血清培养凝集试验进行血清抗体的测定及免疫效果的评价;用琼脂扩散试验进行血清抗体定性及血清型的鉴定。对疑似感染死亡的动物取肝、脾、血

12、液等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在流行地区定期对土壤、水、饲料等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一)预防免疫接种是有效控制本病的重要方法,在多发地可用无毒丹毒疫苗(EVA)进行预防接种。此外,良好的管理措施也是控制本病的关键。由于多种动物均能携带红斑丹毒丝菌,因此要全面控制动物宿主群是比较困难的,必须要提高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职业上经常受到类丹毒威胁的人员,尽可能戴手套,以保护手部不受感染。屠宰畜禽和加工水产品时应做好自身防护,严防损伤皮肤。目前尚未见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染,因此不必考虑对患者和接触者的控制。(三)疫情处理发现本病后,及时隔离和彻底消毒。对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进行淘汰,对病死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垫草等进行焚烧处理。用碱性消毒剂对饲槽、用具、污染的环境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本菌对青霉素极敏感,为药物防治的首选药物。患皮肤型、慢性型病的动物如能及时采用抗生素治疗并配合支持疗法常可恢复。对于感染的禽类,可将青霉素加入饮水中,连饮5d。饮青霉素时再补注1次青霉素,可控制本病。四环素、金霉素、红霉素均有显著疗效。对于局部脓肿应当切开,随后治疗局部伤口,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内脏脓肿可能由血源性感染引起,雌性生殖道脓肿常见,可导致腹膜炎,要进行外科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