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4534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9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全册教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L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 .英文名称:RegionalEconomics3 .学科编码:0202024 .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5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 .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 .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

2、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

3、内在规律。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生产力布局理论,主要包括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产要素、不同的区位理论,目

4、的是要解决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在第三章、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目的是要解决区域经济是如何增长以及经济结构如何演进的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它包括本教材的第五、第六、第八章,主要介绍了区际竞争与合作、区际收入差距、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是要解决区域间对资源要素的竞争、要素聚集强度导致的收入水平差异和资源环境问题。城乡统筹理论,它包括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化、乡村经济以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区域决策,它包括第九、第十章,主要介绍了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政策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区域

5、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四、主要教学内容(分章节介绍)绪论(4学时)一、教学目的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区域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块状特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区域概念、区域经济特征、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主要为初学者提供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况。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4课时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一个重点是如何理解区域概念的问题,尤其是理解连续空间、离散空间以及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的划分及其区别;第二个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三个重点是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和区域经济的特征部分。本部分的一大难点

6、是区域概念和区域类型分类问题。空间分类的不同,其研究内容和相应的理论也不同。连续空间是无边界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考察的是具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因此与这种空间相关的理论就是区位理论。离散空间是有具体边界的实体空间,因此在这种空间中研究的是内生要素如何促使区域经济增长(对同质区域而言)以及如何利用外生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对功能区域而言)的问题,因此与这种空间相适应的理论就是各种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这种理论与区位理论是不同的理论。第二大难点是六大块状经济特征的理解。理解这种块状经济特征的关键是理解促使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三种效应,即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以及市场拥挤效应(三种效应的

7、解释可以参考第二章第二节的第四部分)。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六、教学内容(一)内容摘要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介绍:1 .区域概念与类型。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和功能区。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古典区位理论;新古典区位理论;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研究。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90年前: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活动

8、获得蓬勃发展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第二节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介绍:L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域决策。4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本学科的研究奠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区域经济学研究必须做到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介绍:L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9、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部性。2.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区域经济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产业聚集导致的经济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的作用。(二)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区域,连续空间,离散空间,同质区,功能区,古典区位理论,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区际分工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城市化经济,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域决策,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

10、政府调控(三)基本理论(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学科。经济活动与空间的结合规律,或者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构成了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2)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人口、商品、资本或信息的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机制是聚集经济,并通过区际经济联系和循环累积机制不断强化区位优势。(3)区域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地方政府)代理行使这种控制权。区域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质性或同一性特征,区内在经济活动强度以及发展水平方面差距相对较小,在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特征。一

11、国疆域内不同区域都是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它可以独立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任何区域都包含核心城市或城市体系。(4)区位理论研究的宗旨是为不同企业和部门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使得企业或部门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该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累积因果理论:不管何种原因,一旦区域间出现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那么发展快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为自己积累有利的因素,遏制落后地区的发展,使得落后地区的处境日趋恶化。(6)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选择。需求角度,经济活动需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活动区位、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区位、公共基础设施实

12、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区位;供给角度,提供和创造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劳动力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包括了各种形式的竞争与合作。(7)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位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匹配,包括主导产业、基础产业、辅助产业、区内市场、人力资源、金融机构、行政机构、咨询机构、各种法规以及众多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匹配。从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区域性经济合作等。从如何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

13、能力。(8)区域决策:一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活动,即选择何种增长模式的问题;二是所选择模式的支持系统,即如何支持所选增长模式正常运行的问题。包括为保隙区内经济正常运行所必要的政策支撑、为鼓励区内外厂商向某种产业部门或区内某些地区投资而采取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和为纠正市场失灵而提供的政策支持。(9)经济活动区位:根据空间经济学的区位理论,经济区位影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影响经济区位,经济区位与经济增长相互形成因果关系。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厂商区位、居住区位、公共设施区位选择问题,并将其延伸为空间均衡分析和空间动态分析。经济活动区位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各种经济现象的基础。(IO)区域自组织能力:经济活动自组

14、织能力和交易的自组织能力构成区域的自组织能力。组织区域的经济活动,就是要回答区域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或如何决定的,应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趋势如何,区域根据其资源要素状况应选择何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如何演进以及优化等问题的过程。(H)区际分工与联系: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决定专门化部门、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同时也决定不同区域内部的部门间比例和一国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区际分工与联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或国家整体效益的最优。区际分工,可以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

15、,但不同的分工形式对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影响。(12)地域结构演进:经济活动首先出现在那些具有优势的区位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这必然在空间范围内形成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各不相同的核心区和边缘区。(13)不管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国内不同地区,区域经济都显现为“块状经济”。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知识溢出的局部性特征,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变化不是连续的过程,而是非连续的过程,具有块状特性。(14)区域经济的块状特征: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区域经济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区域经济具有

16、路径依赖特征,产业聚集导致的经济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作用。(四)课堂讨论(1)如何界定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2)产生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是什么?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2学时)一、教学目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是指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5-6课时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把握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