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体医融合发展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市体医融合发展工作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我市体医融合发展工作报告新时代人民健康问题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族发展密切相关。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医疗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路径。体育与医疗的融合发展符合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体育需求的转变,体医融合发展模式也将成为全民健身促全民健康的最佳途径。一、基本现状随着我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如何科学健身”被提上新的议事日程。我市初步建立四级体医融合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体医融合人才队伍,普及开展科学健身活动,多种工作机制同时发力高效服务群众,体医融合已成为全民健身促全民健康的有力抓手。1、体医融合服
2、务设施数量多、分布广。我市实施了“体医融合个十百千工程“,四级体医融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筹划建设体育医院,建成6个体医融合服务中心、11个全民健身益站、262个枢纽型全民健身指导站、3910个晨晚练健身点。这些设施既有“低门槛、小范围、下基层”服务于群众身边的科学健身站点,也有“高层次、大体量、上档次”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的体医融合服务试点单位,它们立足于群众身边,为群众开具“运动处方”,不仅传授科学健身技能,更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体医融合服务网络。2、体医融合服务队伍发展快、专业强。推动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支撑。经多年培育,我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8200人
3、,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他们在普及推广全民健身项目和健康生活理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局联合市疾控中心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的500余优秀人才发展成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一人持双证上岗服务,由“技术指导”向“健康指导”转变,成为群众身边健康生活的“领路人”。另外,我局会同市卫健委在省内率先培养有执业医师执照的运动处方师37名,所有运动处方师均上岗体医融合服务中心,成为“运动是良医”的推广者和体医融合的践行者。3、体医融合服务活动扣形势、内容新。年初,新冠疫情突发,“居家健身”成为全民健身第一网络热词,我局加强线上线下联动,体医融合活动紧扣疫情发展形势,“五法”双向互动强身抗“疫”
4、。一是向全市家庭投放居家抗疫情、运动你我行漫画手册,普及成人、亲子、儿童居家健身30法,引导全民加强居家锻炼。二是依托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等健身服务平台近500个,由网红教练、健身达人等直播指导科学健身。三是开展“体育文化进万家科学健身惠民行”线上知识竞答、线下知识讲座活动,每天投放全民健身知识短视频,宣传体育文化,普及科学健身理念。四是针对健康洼地人群,开展工间操推广普及活动,发挥传统健身养生项目对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开展健身气功八段锦“五进”普及教学活动。五是开展“倡导全民健身助力健康扶贫”活动,深入6个县(市、区)进行健康共建,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助力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5、二、存在问题1、体医融合工作着眼点还比较小。在“疫情”“大健康”背景下,“免疫力”已成为热词,“健身”、“健康”成为人们共同的需求和追求,全社会都掀起了健身促健康的热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医融合的工作面还要进一步拓展,要贯穿体现于群众体育“六边工程”的方方面面。2、体医融合人才培养面还不够广。当前“运动处方”受到群众欢迎,慢性病患者需要有针对性的运动指导,亚健康人群也需要专业人员的运动建议。但体医融合的专业人才还不多,迫切需要扩展人才的培养面,吸引更多有一定专业知识、热爱这个行业人才加入。3、体医融合服务机构还不太多。体医融合服务机构供给不足,导致需求者的重视程度无法提高,机构不能通过大量数
6、据积累深度了解群众的需求,群众与机构不能建立有效沟通,限制了体医融合服务的发展。4、四级体系之间连接还不紧密。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体医融合四级体系,但上下层级之间尚未建立起内在的逻辑联系,如何发挥龙头索引,层层发动,相互连接,互为补充的作用,体现体医融合服务体系在引导群众健康上的作用,还要借助专业力量,下功夫,深层次研究探索。三、对策措施1、认清立足点。体医融合工作不能脱离全民健身单独发展,要将群众体育“六边工程”作为体医融合的立足点贯穿全过程共同发展。一是在全民健身活动、赛事的组织过程中,加强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理念的宣传。注重以多种形式呈现,将科学健身、体育文化与健康促进有机结合,固
7、化健身促健康的理念。二是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过程中,对体医融合服务机构有所倾斜,根据需求配置健身设施,优化健身促健康的基础。三是要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有组织的参与健身锻炼上的作用,以组织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参与全民健身,增加健身促健康的粘性。2、选好切入点。体医融合工作要做好,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让专业的人说专业的话、做专业的事,并以此为切入点得到群众认可。一是进一步壮大运动处方师、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二是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引进学校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教练等人才,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通过他们将科学健身的理念带入校园,带进健身人群,从而带动更多目标人群参与体医融合服务
8、。三是将科学健身培训与卫健委的慢病自我管理培训I,疾控中心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文明办的志愿者培训等进行结合,借强势部门的力量扩大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面。3、找准着眼点。体医融合工作说到底是为群众健康服务,是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着眼点一定是在社区。在布局社区体育工作时要将体医融合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一是鼓励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组织向广大群众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提高群众的健身效果,预防和治疗慢性病。二是与正在逐步建立中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相结合,借助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在体检、体质测试、运动健身和保健康复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9、,达到增强社区居民体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三是将体医融合作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内容之一,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有机结合,为社区慢病人群、老龄人群提供可及化的服务。4、筑牢支撑点。近年来我市构建的体医融合四级体系已初成规模,成为体医融合工作的支撑点。下一阶段,要加强与高校、综合性医院的合作,发挥市体育医院龙头作用、体育协会外溢效应,进一步深化体医融合服务模式。一是加强与体育类高校的联系,探索体医融合学术研究的扬州实践。二是谋划培育1-2个本地综合性医院牵头体医融合中的医疗专业工作,制定工作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标准,通过集团化管理,用样本采集、数据剖析固化体医融合研究成果,为新时期体医融合工作探明方向。三是发挥体育医院在体医融合、体育科学研究上的作用,常态化开展体质与健康检测工作,实现将科学研究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的功能。四是发展3-4个体育协会承接体医融合服务中心延续性工作,以晨晚练健身点、全民健身指导站、全民健身益站为阵地,组织、督促、指导接受体医融合服务的人员长期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锻炼,正向反馈锻炼成效,将四级体系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