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特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总抓手,是学校办学实力的直接体现。专业建设应以产教融合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对标省级品牌专业各项指标,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
2、色鲜明、教学质量高、具有社会竞争力和社会效益的重点专业,形成若干个与支柱产业(或重点发展产业)对应的、具备相对完成产业链条节点的专业群,大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二、主要内容(一)建立专业建设管理责任制I.明确校院两级专业建设责任(1)学校依据“十三五”建设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行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制订专业发展总体规划,制订一系列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对新增专业的论证审核、现有专业的评估、预警、品牌专业(群)建设、实训室建设、专业建设经费的预算、投入与使用进行统筹管理。(2)充分发挥二级学院专业建设的主体作用。学院按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成立有企业高管与行业专家组成的专
3、业或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使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能够同社会需求和发展相适应,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审核。2 .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学校建立科学的专业负责人制度,制订专业负责人管理制度,明确专业负责人职责、条件、遴选、考核、待遇及奖惩,以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为专业负责人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组织专业教师开展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竞赛等系列教学活动,打造优秀教学团队。3 .推动常态化专业评
4、估机制制订专业评估办法,推动专业评估的常态化机制,以专业自评为主,常态监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参照省级品牌专业评审指标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评估,及时发现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整改;建立专业评估、指导、规划、立项、建设、验收和整改等系列专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形成专业特色。(二)完善专业设置、规划与调整机制1 .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各专业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出具体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在制订专业建设规划时,要结合本专业实际状况,明确建设目标和周期,确定建设重点,凝练专业特色,形成专业优势。2 .加强新增专业论证专业设置应适应地方经济建
5、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强化特色、注重实效,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新增专业的设置需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形成可行性报告,对标支柱产业或重点建设产业,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3 .注重老旧专业的改造改造老旧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加大社会调研,根据人才需求,对接现代职业岗位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传统老旧专业的内涵建设。4 .构建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6、制订专业预警和退出管理办法,对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招生困难、就业率低、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和持续改进工作未见成效的专业提出预警意见,学院和专业团队必须对预警专业进行整改。连续3年列入预警的专业,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评议给出停止招生或撤销专业的建议,经由校长办公会审核通过后实施。(三)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1 .加强人才需求的社会调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管理办法,各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研究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趋势,把握相应技术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企业、行业及用社会人单位进行调研,充分论证。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
7、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论证各专业需选择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要求,对应工作岗位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明确各专业学生毕业的公共标准,注意培养具有复合型的技能型人才“专业+经营管理”、“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外语、艺术”等,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3 .构建符合职业教育本质的课程体系各专业要构建与职业岗位精准对接的课程体系,明确学生素质、知识、能力培养目标。公共基础课主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课时占比不低于2
8、5%;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综合实践课应对应企业、行业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明确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以证代考,列出本专业技能目录,按照专业技能训练大纲组织实践教学,实践课时占比不低于50%o设置有利于拓展学生复合型技能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选修课或课外教学项目,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按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不断推动项目落实,进一步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设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建立专业带头人制度等。二级学院要发挥教师队伍建设主体作用,按
9、专业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建设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提高,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加强履职管理和考核。2 .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形成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我校教师双向流动。各专业建设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3 .加大引入高层次人才力度学校制订高层次人才引入专项计划,建立和专业建设需要相匹配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高
10、层次的专家教授、学术、专业带头人,企业高级工程师和能工巧匠。(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1 .多途筹资,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在学校加大实训(实验)室立项建设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保证实训(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省高职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资金支持和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实验)室,使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满足人才专业技能、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并使校级品牌(培育)专业生均设备值达到省二类品牌生均设备值评审指标要求,一般专业达到国家办学条件合格要求。2 .建设高质量的省级高职教育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根据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申报要求,制订校级校内实践教学基
11、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每年遴选3-5个开放共享、校企共建、设备先进、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大的校内实训基地申报省级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3 .加强实训(实验)室内涵建设制订专业课程实训项目化管理标准,完善“基本技能训练一专项技能训练一综合技能训练一顶岗实习”能力训练体系;切实加强实训(实验)室管理,包括对课程实训项目开出的管理及实训(实验)室安全网格化、消防、器材、卫生、维修、档案等方面的常规管理;积极开发实训(实验)室项目,拓展横向项目;切实加强实训(实验)室使用效益的评估,对于使用率低的实训(实验)室进行清理、整改;加大实训(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推进力度,建立实训(实验)室开放共享制度,进一步发挥实
12、训(实验)室对外服务功能。4 .逐步建立一支业务水平过硬的实训(实验)室管理队伍提高实训(实验)室管理人员准入门槛,着力加强实训(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结构优化、数量合理、团结协作、技术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相对稳定的实训教学、技术和管理队伍。努力为他们创造业务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加大外出参观、学术交流、业务培训的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推荐符合条件的实训(实验)室管理人员申报中高级技术岗位职称。(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1 .强化“校中厂”的建设与管理加大对“校中厂”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力度,建立“校中厂”考核机制,每两年在人才培养、服务收入、教学使用、学生参与、师资培养、功能利
13、用等方面对校内合作项目进行效益评价,对运行良好,合作业务开展顺利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并将建立“校中厂”管理与考核制度,设立退出机制,对没有实际合作内容、没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项目要求其进行整改,在学校规定整改期限内仍无改进的,予以退出处理。2 .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对现有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整合、清理的同时,建设一批新的、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生产、教学、科研、培养等方面开展更加稳定、密切合作。力争每一专业都能建设有稳定、密切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实践教学与学生岗位技能实训的需要。按照省高职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认定要求,建设一批我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 .
14、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大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力度,开拓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项目,打造专业特色。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课程、企业参与教学等多种形式,实现在人才培养中学校与企业的高效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发展,校企合作共建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开展科技服务、实用技术、流程改造、工艺美化等应用技术推广;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或“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先进操作法的传承和创新基地;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4 .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机制,每年设立校企合作
15、专项奖励,分别对校企合作优秀项目、校企合作示范项目、优秀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奖励,提高我校的校企合作质量和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七)落实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1 .开展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校级培育工作按照省教育厅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相关文件中的各项标准,开展品牌专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团队、专业教学资源库、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领军人才、高技能兼职教师等各类项目校级培育工作,各专业对标评审指标得分点孵化各类成果,从而提高专业发展整体水平,使一部分专业达到省级标准,个别有实力的专业达到国家级标准。并依托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培育优质教学成
16、果。2 .完善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成立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管理工作委员会,规范质量工程各类项目申报、立项、验收等管理工作,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经费投入、经费使用监管与审计,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效果,逐步将各类项目的校级立项建设工作规范化、实际化。(八)推进各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拓宽招生渠道各专业应了解现代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积极与知名企业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企业所需技能人才的培养并通过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开拓招生渠道;积极与周边中职学校进行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合作培养。2 .积极推进学分制部分专业(群)可探索构建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制订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丰富课程资源,推进教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