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亦不可以已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是亦不可以已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是亦不可以已乎亦不可以己乎的是意思是这样。原句翻译为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 停止吗。出自先秦孟子鱼我所欲也,该著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 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 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 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是亦不可以己乎”全诗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及其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2、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 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欤通与;乡通向;辟通避)分类:初中文言文生死道德修养翻译
3、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 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 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 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 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 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 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 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 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 某种办
4、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 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 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 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 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 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 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 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 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
5、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 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 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 有的本性。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上。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7、勿丧:不丢掉。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古诗翻译及注释二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 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 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 我所喜爱的,
6、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 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 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 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 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 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 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 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的吆喝 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7、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 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 人感激我吗?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 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 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 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 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注释(1)亦:也。(2)欲:想要。(3)兼:同时具有。(4)舍:舍弃。(5)取:选取。(6)甚:超过。(7)于:比。(8)故:所以
8、,因此。(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10)恶:厌恶。(11)患:祸患,灾难。(12)辟:通“避”,躲避。(13)如使:假如,假使。(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15)莫:没有。(16)则:那么。(17)凡:凡是,一切。(18)得生:保全生命。(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20)为:做。(21)而:但是。(22)是故:这是因为。(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25)是:此,这样。(26)勿丧:不丧失。丧:丧失。(27)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28)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2
9、9)则:就。(30)弗:不。(3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32)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33)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 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 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 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34)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35)蹴:用脚踢。(36)而:表修饰。(3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38)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 钟。(39)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40)宫室:住宅。(41)奉:
10、侍奉。(42)得我:感激我。(43)得:通“德”,感激。(44)与:通“欤”,语气助词。(45)乡:通“向”,从前。(46)已:停止,放弃。(47)本心:本性,本来的思想,即指“义”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古诗文言现象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本文主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古诗背景资料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 战
11、”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 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工政治上主张 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 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 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 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 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 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
12、J 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银(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 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 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 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J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古诗鉴赏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 古诗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 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
13、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 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 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 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 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 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 “舍生 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也J这几句论证说
14、: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 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 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 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 者何不为也? ”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 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 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 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 从反面论证义
15、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 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 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 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 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 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 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 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1- z L Jo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 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 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J “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 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 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 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 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 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